专利名称: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填充构件,尤其涉及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
背景技术:
随着现浇楼板的广泛出现和应用,用于现浇楼板填充减荷用的填充构件也应运而生,形式各式各样,常用的有管状、盒装、球状等各种形态的填充减荷单体。这种填充减荷单体无法大面积紧密排列,形成的楼板的重量、用料、楼板的空隙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楼板空隙率低、重量大,增加成本。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成本的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其中包括:主体,其特点在于:所述主体的侧壁带有向内凹的凹槽,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筋,主体的底部还固定连接有加强筋和向外侧凸起的凸块,主体的顶端带有边沿。根据上述的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其特点在于:所述主体的边沿连接有推拉槽。根据所述的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其特点在于:所述边沿四周带有固定孔。根据所述的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其特点在于:所述边沿上连接有加强筋。根据所述的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其特点在于:所述边沿上的加强筋的数量为I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方体设计,两个填充减荷盒扣在一起使用,可根据需要来控制使用数量,减少了建筑成本,使用推拉槽增加了侧壁抗压力,施工更加紧凑、密实。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仰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附图中1、支撑筋;2、凸块;3、加强筋;4、凹槽;5、主体;6、边沿;7、推拉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如图1、图2、图3所示,其中包括:主体5,所述主体5的侧壁带有向内凹的凹槽4,主体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筋I,主体5的底部还固定连接有加强筋3和向外侧凸起的凸块2,主体5的顶端带有边沿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边沿6连接有推拉槽7。在本实施例中边沿6四周带有固定孔。在本实施例中边沿6上连接有加强筋。在本实施例中边沿6上的加强筋的数量为I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方体设计,两个填充减荷盒扣在一起使用,可根据需要来控制使用数量,减少了建筑成本,使用推拉槽增加了侧壁抗压力,施工更加紧凑、密实。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保护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其中包括:主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5)的侧壁带有向内凹的凹槽(4),主体(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筋(1),主体(5)的底部还固定连接有加强筋(3)和向外侧凸起的凸块(2),主体(5)的顶端带有边沿(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5)的边沿(6)连接有推拉槽(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沿(6)四周带有固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沿(6)上连接有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沿(6)上的加强筋的数量为I个或多个。
专利摘要一种现浇板用填充减荷盒,其中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侧壁带有向内凹的凹槽,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筋,主体的底部还固定连接有加强筋和向外侧凸起的凸块,主体的顶端带有边沿;所述主体的边沿连接有推拉槽;所述边沿四周带有固定孔;所述边沿上连接有加强筋;所述边沿上的加强筋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方体设计,两个填充减荷盒扣在一起使用,可根据需要来控制使用数量,减少了建筑成本,使用推拉槽增加了侧壁抗压力,施工更加紧凑、密实。
文档编号E04B5/36GK203066316SQ20132007991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1日
发明者鲍云飞, 陈刚, 任浩 申请人:鲍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