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地坑层的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带地坑层的停车库,包括有建筑框架和机械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建筑框架内设置有汽车通道和停车区,机械停车装置包括有立体车架和载车盘,立体车架安装于停车区中;停车区包括有底层、中层和上层,立体车架设置有底层升降载车盘、中层横移载车盘和上层升降载车盘。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整体结构简化,空间利用率高;可大大减少停车库的面积与空间,从而有效地降低基建及其相关设施的材料与工时成本;行车通道占有库房空间少,最大限度地发挥停车库的使用面积效率与空间利用率;三层停车区可以采用正二负一或正一负二或负三的停车方式,每个控制单元只有中间层一个空位,停车数量多,库房及设备利用率高,单个车位的停车成本低。
【专利说明】一种带地坑层的停车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停车库,特别是一种室内建筑式立体停车设备。
【背景技术】
[0002]为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各式各样的立体车库和停车设备应用而生,其中,机械式停车设备是机械式汽车库中运送和停放汽车设备的总称,其利用机械方法,将车辆作垂直、横向、纵向搬运,是一种集机、电、仪一体化以实现车辆存放和取出的全套设备。本人在先申请的专利号为ZL201010226911.8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立体停车库》就公开了这样一种机械式停车设备,该停车设备包括有立体车架、升降载车盘与横移载车盘,载车盘包括由左边梁、右边梁和设置在左边梁和右边梁之间的横梁组成,立体车架包括有前横梁、前立柱、纵横梁和后立柱。但是,这类机械式立体车库一般只设置两层停车,即上层升降载车盘与下层横移载车盘,只适宜于地面以上或者室内使用,不仅空间的利用率较低,而且安装较为复杂。
[0003]考虑到高层建筑一般都建有地下室,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目前很多高层楼房都建造有地下停车库,然而,这种建筑式地下停车库的楼层高度有限,同一高度空间内只能停放一辆或两辆汽车,若要停放多层汽车,则需要另外安设上述多层结构的机械式停车设备,这样的机械停车设备直接放置于地下停车库内就显得体积较大,占用空间多,造成停车空间局促。
[0004]目前,室内停车环境如酒店、医院、写字楼、商务楼等的存在问题是停车密度大,如果说采用地下一、二层停车方式,均不能满足需求,而需要挖多层则成本太高;而采用室外停车库,如果是三层以上,则对周边环境为造成不美观、不协调的影响,而且室外停车库所占据的面积与空间较大以及进、出车速度相对较慢。
[0005]另外,多层平面停车库也是城市中心常见的一种停车设备,这种多层平面停车库的每一层都是采用非金属框架式的水泥建筑建造,每层的高度较高(约为3.3?3.5m),整体结构较为复杂,使得基建以及相关设施的材料与工时成本较高,而且这种建筑层结构的库房内一般停车空间很大,不够紧凑,造成库房的有效使用率低,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基建成本及运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空间利用率高的带地坑层的停车库。
[000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地坑层的停车库,包括有建筑框架和设置于该建筑框架内的机械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框架内设置有可供车辆进出的汽车通道以及位于该汽车通道两侧的停车区,所述的机械停车装置包括有立体车架和安装在该立体车架上的载车盘,所述立体车架安装于所述停车区中;其中,所述停车区包括有低于所述汽车通道开设的底层、与该汽车通道平齐的中层和高于该汽车通道设置的上层,所述立体车架在对应所述停车区的底层、中层和上层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底层升降载车盘、中层横移载车盘和上层升降载车盘。
[0008]为了实现载车盘的安装和定位,作为优选,所述的立体车架包括有两个前立柱和两个后立柱,相邻的两个前立柱和后立柱之间分别通过前横梁和后横梁相连,前后对应的所述前立柱和后立柱之间通过纵梁相连。于是,载车盘可以安装在由前立柱、后立柱、横梁和纵梁组成的框架式车架结构中,方便了载车盘的装配和更换。
[0009]为了方便不同高度车辆的移位和进出,作为优选,相邻所述前立柱之间设置有三个底层升降载车盘、两个中层横移载车盘和三个上层升降载车盘。中层横移载车盘只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空位作为交换车位,可以方便停在上层升降载车盘和底层升降载车盘的车辆的升降进出。
[0010]为了保证载车盘的运行平稳性和安全性,作为优选,所述建筑框架在所述停车区的中层设置有支撑面,所述前立柱的底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汽车通道上,所述后立柱的底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中层横移载车盘设置有走轮轨道,该走轮轨道设置于所述支撑面上;前立柱和后立柱的底部分别固定于中层的支撑面上,而且,中层横移载车盘的走轮轨道也设置在建筑框架的中层支撑面上,使得载车盘具有更高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0011]作为另一优选,所述前立柱的底端和后立柱的底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停车区的底层面上,所述中层横移载车盘设置有走轮轨道,该走轮轨道安装设置于所述前立柱和后立柱之上,前立柱和后立柱直接固定于建筑框架的底层。由于省略了建筑框架中层的两侧支撑面,使得建筑框架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化,从而降低了建筑框架的建造成本。
[0012]作为优选,所述的汽车通道可以与环境地平面平齐。当汽车通道与环境地平面平齐时,车库呈负一正二结构,车辆可以停放在地坑一层或地上二层的空间位置,车辆通过汽车通道直接从环境地平面开入车库或者从车库中开出。
[0013]作为另一优选,所述的汽车通道位于环境地平面之下,并且,该汽车通道与所述环境地平面的高度差为两个车位的高度,车库呈负三结构,车辆停放于地下三层空间内,汽车通道位于地下二层位置,所述的汽车通道与环境地平面之间可以通过斜道连接。
[0014]为了简化立体车架的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的立体车架可以取消前立柱,采用如下结构:该立体车架包括有两个后立柱,相邻的两个所述后立柱之间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升降载车盘,所述升降载车盘的前端通过承重装置和所述建筑框架的顶板实现悬挂连接,所述升降载车盘的后端通过升降传动装置与所述后立柱配合实现上下移动。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首先,与传统的采用多层平面停车库(传统的多层平面停车库以每层高度3.3?3.5米计算,三层停车库的建筑总高度约11米,此外,尚需增加建筑开挖深度约3米左右)相比,整体结构简化,总体建筑高度大大减少,空间利用率高;其次,传统的多层平面停车库每层必须具有建筑楼板以及相应的消防、通风与水电设施,它们均需占有停车库的面积与空间,而本申请的三层停车库净高只需6米左右,另增加建筑开挖深度只有1.5米左右,不仅省去了建筑楼板,还降低了对相应的消防、通风与水电设施的需求,可大大减少停车库的面积与空间,从而有效地降低基建及其相关设施的材料与工时成本(本申请的综合成本仅为现有技术的三分之一左右);再者,本申请的三层停车库只有一条汽车通道,行车通道占有库房空间少,且汽车通道下方的空间还可以用作仓储、设备库房与人防库房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停车库的使用面积效率与空间利用率,进而降低库房的运行成本;最后,本申请的三层停车区可以采用正二负一或正一负二或负三的停车方式,每个控制单元只有中间层一个空位,停车数量多,库房及设备利用率高,单个车位的停车成本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汽车通道面与周围环境地平面齐平)。
[0017]图2为图1所示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3为图1所示的A-A向剖视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汽车通道面低于周围环境地平面)。
[0020]图5为图4所示的B-B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2]实施例一,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停车库,该停车库采用了室内建筑框架I和设置于该建筑框架I内的机械停车装置相结合的结构。
[0023]本实施例的建筑框架I内布置有可供车辆进出的汽车通道2以及位于该汽车通道2两侧的多个停车区,停车区内安装有机械停车装置,机械停车装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停车设备,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机械停车装置包括有立体车架和安装在该立体车架上的载车盘,立体车架安装于停车区中;
[0024]其中,立体车架包括有两个前立柱31和两个后立柱32,相邻的两个前立柱31或后立柱32之间通过横梁33相连,前后对应的前立柱31和后立柱32之间通过纵梁34相连,相邻的两个前立柱31之间沿水平方向可以设置有多个载车盘。
[0025]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本实施例将停车区分为底层11、中层12和上层13的三层结构,其中,汽车通道2与环境地平面平齐,底层11低于汽车通道2开设,中层12与汽车通道2平齐,上层13高于汽车通道2设置,整个建筑框架I形成负一正二的三层立体车位停放空间结构,立体车架在每个对应停车区的底层11、中层12和上层13的位置则分别设置有底层升降载车盘41、中层横移载车盘42和上层升降载车盘43 ;相邻前立柱31之间设置有三个底层升降载车盘41、两个中层横移载车盘42和三个上层升降载车盘43,中层横移载车盘42只设置两个,其中一个空位作为交换车位,可以方便上层升降载车盘43和底层升降载车盘41上的车位的上下移动和车辆进出。
[0026]为了提高立体车架的整体强度和刚性,本实施例的建筑框架I在停车区的中层12设置有支撑面121,立体车架的前立柱31底端用地脚螺栓固定设置于汽车通道2上,后立柱32的底端用地脚螺栓固定设置于支撑面121上,位于停车区中层12的中层横移载车盘42下方设置有走轮轨道421,该走轮轨道421也固定设置于支撑面121上。
[0027]本实施例的正二负一立体停车库可以适宜于地面以上、地面以下、室内以及介于地面以上与地面以下的空间(如商场、酒店写字楼等场所停车库),具有广泛的使用范围与使用场合,而且空间的利用率较高;车库净高仅要求< 5.5米,开挖深度与地下停车库高度只相当于现有技术中地下三层停车库的45%,土建成本及其通风部分管道等辅助设备成本的材料与工时成本约相当于现有技术中地下三层停车库的即可节约投资三分之二,如将机械停车装置的设备成本合并计算,也不会超过现有普通的地下三层平面停车库投资的二分
之一 O
[0028]实施例二,如图4、图5所示,
[0029]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所不同的在于,本实施例二的汽车通道2’位于环境地平面5’之下,即建筑框架I’整体位于环境地平面5’之下,整个车库呈负三层结构,参见图4 ;本实施例的汽车通道2’与环境地平面5’的高度差为两个车位的高度,汽车通道2’与环境地平面5’之间通过斜道6’连接,车辆可以沿着斜道6’从车库开到外边,或者从外边通过斜道6’驶入车库中。
[0030]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建筑框架I’在停车区的中层12’没有支撑面,立体车架的前立柱31’底端和后立柱32’的底端是通过地脚螺栓直接固定设置于停车区的底层11’平面上,前立柱31’的中部与后立柱32’的中部相对设有工字型轨道33’,中层横移载车盘42’的走轮是支撑在该工字型轨道33’平面上;这种安装方式使得前立柱31’和后立柱32’既负载了上层升降载车盘43’的重量与运行功能,又负载了中层横移载车盘42’的重量与运行功能,省略了建筑框架I’的两侧支撑面,从而简化建筑框架I’结构,可降低建筑框架I’的基建成本。
[0031 ] 另外,本实施例在汽车通道2 ’面的下方还可以设置有一空的腔室21’,该腔室21 ’可以当作设备仓库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停车库的使用面积效率与空间利用率。
[0032]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立体车架都是采用了由前立柱、后立柱、前横梁、后横梁和纵梁组成的框架式结构,为了简化结构,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立体车架结构:该立体车架取消了前立柱,只包括有后立柱以及连接相邻后立柱之间的横梁,相邻的两个后立柱之间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升降载车盘,升降载车盘的前端可以通过承重装置和实施例一中建筑框架I的顶板14 (或实施例二中建筑框架I’的顶板14’)实现悬挂连接,升降载车盘的后端则通过升降传动装置与后立柱配合实现上下移动,承重装置和升降传动装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结构实现,在此不做赘述。
【权利要求】
1.一种带地坑层的停车库,包括有建筑框架和设置于该建筑框架内的机械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框架内设置有可供车辆进出的汽车通道以及位于该汽车通道两侧的停车区,所述的机械停车装置包括有立体车架和安装在该立体车架上的载车盘,所述立体车架安装于所述停车区中;其中,所述停车区包括有低于所述汽车通道开设的底层、与该汽车通道平齐的中层和高于该汽车通道设置的上层,所述立体车架在对应所述停车区的底层、中层和上层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底层升降载车盘、中层横移载车盘和上层升降载车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地坑层的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体车架包括有两个前立柱和两个后立柱,相邻的两个前立柱和后立柱之间分别通过前横梁和后横梁相连,前后对应的所述前立柱和后立柱之间通过纵梁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地坑层的停车库,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前立柱之间设置有三个底层升降载车盘、两个中层横移载车盘和三个上层升降载车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地坑层的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框架在所述停车区的中层设置有支撑面,所述前立柱的底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汽车通道上,所述后立柱的底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中层横移载车盘设置有走轮轨道,该走轮轨道设置于所述支撑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地坑层的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柱的底端和后立柱的底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停车区的底层面上,所述中层横移载车盘设置有走轮轨道,该走轮轨道安装设置于所述前立柱和后立柱之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地坑层的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通道与环境地平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地坑层的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通道位于环境地平面之下,并且,该汽车通道与所述环境地平面的高度差为两个车位的高度,所述的汽车通道与环境地平面之间通过斜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地坑层的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体车架包括有两个后立柱,相邻的两个所述后立柱之间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升降载车盘,所述升降载车盘的前端通过承重装置和所述建筑框架的顶板实现悬挂连接,所述升降载车盘的后端通过升降传动装置与所述后立柱配合实现上下移动。
【文档编号】E04H6/18GK203403710SQ201320156633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9日
【发明者】朱建华, 王浩华 申请人:宁波邦达智能停车设备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