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一根输送管主管和多根输送管支管,并且输送管支管的数量与需要顶升的钢管柱的数量相同,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通过输送管水平管与输送管立管连通,输送管水平管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并且输送管水平管通过三通清理管与回收利用管道连通,回收利用管道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本施工系统应用于建筑施工中的泵送混凝土施工,可以解决泵送混凝土清理过程中出现的清理方式费工费时、容易泵管阻塞、会对施工人员造成潜在威胁等不利影响,可以更加合理的回收利用废弃的混凝土。
【专利说明】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送混凝土顶升施工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传统泵送混凝土顶升施工工艺应用于工程建筑施工中,该工艺是在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开一个与输送管尺寸相似的孔洞,用泵管将混凝土泵与该孔连接,混凝土在泵压作用下通过泵管被连续注入钢管柱内,直至管内注满混凝土。
[0003]传统泵送混凝土顶升施工中的缺陷如下:1、支管和部分主管中的混凝土因拆管、清理,无法再使用,造成浪费;2、因拆管时间有限,如果操作不当,泵管会因拆除时间长导致泵管阻塞,从而造成巨大损失;3、被废弃在工作面上混凝土会造成垃圾清运困难、环境污染等问题;4、拆管和再次连接管线耗时长,造成不连续的施工,从而需要更多施工的时间。
[0004]现有一种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系统(专利申请号为201210131783.8,公布号为CN102619337.A),它是基于传统泵送混凝土顶升施工工艺,在泵管中加入若干个分流器,与需要注入混凝土的钢管柱一一对应(第一根柱除外),分流器由高压泵管制成,类似给排水系统中的“三通”。每个分流器设有三个管口,每个管口设有刀闸阀,通过刀闸阀控制混凝土流出和流入。因此,通过控制分流器的三个刀闸阀的开闭位置,就可以控制混凝土在“三通”中的流向或起到分流作用。
[0005]但是,上述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系统在清理混凝土时有以下几点问题:1、由于泵管系统中的泵管由法兰连接,因此拆卸泵管(拆除法兰上的螺栓)需要较长时间,然而混凝土不能在泵管中长期停留(因为长期不流动的混凝土会凝固并阻塞泵管,阻塞的泵管难于清理并且费工费时),所以在清理泵管时,拆除泵管的时间十分有限,要求施工人员多且施工熟练;2、从安全角度来看,由于泵管系统中存在混凝土,如果作业面高于出口(比如作业面在某楼层),因重力作用混凝土在出口形成压力,对施工人员造成潜在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要解决传统的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系统中的混凝土的清理方式费工费时、容易导致泵管阻塞、会对施工人员造成潜在威胁的技术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一根输送管主管和多根输送管支管,并且输送管支管的数量与需要顶升的钢管柱的数量相同,所述混凝土输送泵的出口与输送管立管连通,输送管立管又与输送管主管连通,输送管主管又与第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还通过主管分流器与其余的输送管支管连通,其余的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其余的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所述输送管支管上设有支管分流器,并且支管分流器通过橡皮管与气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和回收利用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通过输送管水平管与输送管立管连通,输送管水平管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并且输送管水平管通过三通清理管与回收利用管道连通,回收利用管道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
[0008]所述三通清理管包括清理分流器管体A、清理分流器管体B和刀闸阀板。
[0009]所述清理分流器管体A的一端设有与输送管水平管连接用的圆形法兰A,清理分流器管体A的另一端通过方形法兰、法兰垫块和螺栓与清理分流器管体B的一端法兰连接,清理分流器管体B的另一端设有与输送管水平管连接用的圆形法兰B。
[0010]所述清理分流器管体A的管壁上设有分流器出口 A,所述清理分流器管体B的管壁上设有分流器出口 B,所述分流器出口 A和分流器出口 B均与回收利用管道连通。
[0011 ] 所述刀闸阀板上开有一个直径小于清理分流器管体内径的刀闸阀孔,所述刀闸阀板夹在清理分流器管体A与清理分流器管体B之间、方形法兰和法兰垫块围成的空间里。
[0012]所述刀闸阀板的左右两侧端部可均设有轻质高强材料制成的锤击把。
[0013]所述主管分流器包括一个主管分流器心管,该主管分流器心管由设有泵入入口、截球口和导流口的T形的三通心管和设在三通心管的泵入入口处、截球口处和导流口处的心管方板构成。
[0014]所述泵入入口处还设有导流阀A,导流阀A由螺栓连接在泵入入口处的心管方板上的导流阀盖A和夹在该心管方板与导流阀盖A之间的导流阀板A、导流阀垫块A组成,所述导流阀盖A上设有一个与输送管主管卡扣联接用的泵入入口连接管,所述导流阀板A上开有一个导流阀板孔A,导流阀板孔A靠导流阀板A的上侧面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A的上侧面平行,导流阀板孔A靠导流阀板A的下侧面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A的下侧面平行。
[0015]所述导流口处设有导流阀B,导流阀B由螺栓连接在导流口处的心管方板上的导流阀盖B和夹在该心管方板与导流阀盖B之间的导流阀板B、导流阀垫块B组成,所述导流阀盖B上设有一个与输送管支管卡扣联接用的导流口连接管,所述导流阀板B上开有一个导流阀板孔B,导流阀板孔B靠导流阀板B的上侧面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B的上侧面平行,导流阀板孔B靠导流阀板B的下侧面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B的下侧面平行;
[0016]所述截球口处设有截球阀,截球阀由螺栓连接在截球口处的心管方板上的截球阀盖和夹在该心管方板与截球阀盖之间的截球阀板、截球阀垫块组成,所述截球阀盖上设有一个与输送管主管卡扣联接用的截球口连接管,所述截球阀板上开有一个导流阀板孔C和一个截球阀板孔,所述导流阀板孔C靠截球阀板的上侧面的一侧侧壁与截球阀板的上侧面平行,导流阀板孔C靠截球阀板的下侧面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C的下侧面平行,所述截球阀板孔靠截球阀板的上侧面的一侧侧壁与截球阀板的上侧面平行,截球阀板孔靠截球阀板的下侧面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C的下侧面平行,截球阀板孔的中部设有一截球横档。
[0017]所述泵入入口处的心管方板到导流口管的管外壁的距离可等于泵入入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的半径,所述截球口处的心管方板到导流口管的管外壁的距离可等于截球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的半径,所述泵入入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的半径可与截球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的半径相同。
[0018]所述导流口处的心管方板与泵入入口处的心管方板可相距2mm,导流口处的心管方板与截球口处的心管方板也可相距2mm。
[0019]所述导流阀板A、导流阀板B和截球阀板的左右两侧端部均可设有轻质高强材料制成的锤击把。
[0020]所述导流阀板A的上侧面和导流阀板A的下侧面均可为圆弧面,导流阀板B的上侧面和导流阀板B的下侧面均可为圆弧面,截球阀板的上侧面和截球阀板的下侧面均可为圆弧面。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建筑施工中的泵送混凝土施工,可以解决泵送混凝土清理过程中出现的清理方式费工费时、容易泵管阻塞、会对施工人员造成潜在威胁等不利影响。
[0022]通过本实用新型来进行混凝土清理作业,可以使单位时间内的施工效率得到提高。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本实用新型中的三通清理管和回收利用管道来回收废弃的混凝土,可以快速的从泵送阶段进入清理阶段(无需拆卸泵管,所以比拆除法兰上的螺栓更省时省人工),因此大大降低了混凝土在泵管内凝固的几率,降低了泵管阻塞的风险,同时还大大的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也就是说,通过设置三通清理管和回收利用管道,可以更加合理的的回收利用废弃的混凝土。
[0023]使用了本实用新型以后,清理排出的废弃物(废弃的混凝土)可直接进入混凝土回收装置,所以避免了二次搬运,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相应的环境污染,同时由于减少了混凝土废弃物的清理排放,所以还降低了工人劳动量,节约了材料使用。
[0024]本实用新型在克服了混凝土因拆管、清理而无法再使用的问题,以及克服了因拆管时间有限(如人工操作不当所造成泵管阻塞)而容易引起巨大损失的问题的基础上,提高了混凝土泵在建筑物低区作业时的利用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6]图1是施工现场有四个钢管柱时、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同步注入到钢管柱1#和钢管柱2#中的不意图。
[0027]图2是图1中a处的示意图。
[0028]图3是图1中b处的示意图。
[0029]图4是图1中c处的示意图。
[0030]图5是施工现场有四个钢管柱时、支管2#中的混凝土推送注入至钢管柱3#的示意图。
[0031]图6是施工现场有四个钢管柱时、支管1#中的混凝土推送注入至钢管柱3#的示意图。
[0032]图7是施工现场有四个钢管柱时、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同步注入到钢管柱3#和钢管柱4#中的示意图。
[0033]图8是施工现场有四个钢管柱时、支管3#中的混凝土通过回收利用管道进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的示意图。
[0034]图9是施工现场有四个钢管柱时、支管4#中的混凝土通过回收利用管道进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的示意图。
[0035]图10是从后侧上方看三通清理管的立体示意图。
[0036]图11是三通清理管的左视示意图。[0037]图12是三通清理管的俯视示意图。
[0038]图13是刀闸阀板的示意图。
[0039]图14是从前侧上方看三通清理管的立体示意图。
[0040]图15是泵送混凝土作业时的三通清理管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41]图16是混凝土清理作业时的三通清理管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42]图17是主管分流器拼装后的轴侧示意图。
[0043]图18是主管分流器各个部件分解后空间位置轴侧意图.[0044]图19是主管分流器去除阀板后留下的部分的示意图。
[0045]图20是用于导流及截球的截球阀板的示意图。
[0046]图21是用于导流的导流阀板A的示意图。
[0047]图22是用于导流的导流阀板B的示意图。
[0048]图23是截球阀板上的导流阀板孔和截球阀板孔的形状为传统的圆形时的示意图。
[0049]图24是三通心管的主视示意图。
[0050]附图标记:1 —主管分流器心管、2 —泵入入口、3 —截球口、4 —导流口、5 —二通心管、6 —心管方板、7 —导流阀A、7.1 一导流阀盖A、7.2 一导流阀板A、7.3 一导流阀垫块
A、7.4 一泵入入口连接管、7.`5 一导流阀板孔A、7.6 一导流阀板A的上侧面、7.7 一导流阀板A的下侧面、8 —导流阀B、8.1 一导流阀盖B、8.2 一导流阀板B、8.3 一导流阀垫块B、8.4 一导流口连接管、8.5 一导流阀板孔B、8.6 一导流阀板B的上侧面、8.7 一导流阀板B的下侧面、9 一截球阀、9.1 一截球阀盖、9.2 一截球阀板、9.3 一截球阀垫块、9.4 一截球口连接管、
9.5 一导流阀板孔C、9.6 一截球阀板孔、9.7 一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8 一截球阀板的下侧面、9.9 一截球横档、10 —锤击把、11 一输送管立管、12 —输送管主管、13 —输送管水平管、14 一混凝土输送泵、15 —橡皮管、16 —气泵、17 —回收利用管道、18 —三通清理管、19 一主管分流器、20 —支管分流器、21 —地面、22 —工作面、23 —支管1#、24 —支管2#、25 —支管3#、26 —支管4#、27 一钢管柱1#、28 一钢管柱2#、29 一钢管柱3#、30 一钢管柱4#、31 一混凝土流、32 —清理分流器管体A、33 —刀闸阀板、34 —螺栓、35 —圆形法兰A、36 —圆形法兰
B、37—清理分流器管体B、38 —卡扣槽、39 —分流器出口 A、40 —方形法兰、41 一法兰垫块、42 一分流器出口 B、43 —刀闸阀孔、44 —出口封盖、45 —橡胶圈、46 —格挡区、24 —应力集中区域、48 —应力扩散区域、49 一泵入入口管、50 —截球口管、51 —导流口管、52 —泵入入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53 —截球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51]实施例参见图1-9所示,这种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14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11、一根输送管主管12和多根输送管支管,并且输送管支管的数量与需要顶升的钢管柱的数量相同,所述混凝土输送泵14的出口与输送管立管11连通,输送管立管11又与输送管主管12连通,输送管主管12又与第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12还通过主管分流器19与其余的输送管支管连通,其余的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其余的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所述输送管支管上设有支管分流器20,并且支管分流器20通过橡皮管15与气泵16连接。
[0052]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13和回收利用管道17,所述混凝土输送泵14通过输送管水平管13与输送管立管11连通,输送管水平管13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18,并且输送管水平管13通过三通清理管18与回收利用管道17连通,回收利用管道17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
[0053]参见图10-16,所述三通清理管18包括清理分流器管体A32、清理分流器管体B37和刀闸阀板33。
[0054]所述清理分流器管体A32的一端设有与输送管水平管13连接用的圆形法兰A35,清理分流器管体A32的另一端通过方形法兰40、法兰垫块41和螺栓34与清理分流器管体B37的一端法兰连接,清理分流器管体B37的另一端设有与输送管水平管13连接用的圆形法兰B36。
[0055]所述清理分流器管体A32的管壁上设有分流器出口 A39,所述清理分流器管体B37的管壁上设有分流器出口 B42,所述分流器出口 A39和分流器出口 B42均与回收利用管道17连通。
[0056]当三通清理管18不与回收利用管道17连接时,可在分流器出口 A39和分流器出口 B42上设置出口封盖44,出口封盖44与分流器出口 A39之间、出口封盖44与分流器出口B42之间均夹有橡胶圈45,并且出口封盖44与分流器出口 A39之间、出口封盖44与分流器出口 B42之间均为卡扣连接。
[0057]所述刀闸阀板33上开有一个直径小于清理分流器管体内径的刀闸阀孔43,所述刀闸阀板33夹在清理分流器管体A32与清理分流器管体B37之间、方形法兰40和法兰垫块41围成的空间里。
[0058]所述刀闸阀板33的左右两侧端部均设有轻质高强材料制成的锤击把10。锤击把10起到合理分布冲击力和限位的作用。
[0059]参见图17-24,所述主管分流器19包括一个主管分流器心管1,该主管分流器心管
I由设有泵入入口 2、截球口 3和导流口 4的T形的三通心管5和设在三通心管的泵入入口处、截球口处和导流口处的心管方板6构成。
[0060]所述泵入入口 2处还设有导流阀A7,导流阀A7由螺栓连接在泵入入口处的心管方板上的导流阀盖A7.1和夹在该心管方板与导流阀盖A之间的导流阀板A7.2、导流阀垫块A7.3组成,所述导流阀盖A7.1上设有一个与输送管主管卡扣联接用的泵入入口连接管
7.4,所述导流阀板A7.2上开有一个导流阀板孔A7.5,导流阀板孔A靠导流阀板A的上侧面
7.6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A的上侧面7.6平行,导流阀板孔A靠导流阀板A的下侧面7.7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A的下侧面7.7平行。
[0061]所述导流口 4处设有导流阀B8,导流阀B8由螺栓连接在导流口处的心管方板上的导流阀盖B8.1和夹在该心管方板与导流阀盖B之间的导流阀板B8.2、导流阀垫块B8.3组成,所述导流阀盖B8.1上设有一个与输送管支管卡扣联接用的导流口连接管8.4,所述导流阀板B8.2上开有一个导流阀板孔B8.5,导流阀板孔B靠导流阀板B的上侧面8.6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B的上侧面8.6平行,导流阀板孔B靠导流阀板B的下侧面8.7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B的下侧面8.7平行。[0062]所述截球口 3处设有截球阀9,截球阀9由螺栓连接在截球口处的心管方板上的截球阀盖9.1和夹在该心管方板与截球阀盖之间的截球阀板9.2、截球阀垫块9.3组成,所述截球阀盖9.1上设有一个与输送管主管卡扣联接用的截球口连接管9.4,所述截球阀板上开有一个导流阀板孔C9.5和一个截球阀板孔9.6,所述导流阀板孔C靠截球阀板的上侧面
9.7的一侧侧壁与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7平行,导流阀板孔C靠截球阀板的下侧面9.8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C的下侧面9.8平行,所述截球阀板孔靠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7的一侧侧壁与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7平行,截球阀板孔靠截球阀板的下侧面9.8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C的下侧面9.8平行,截球阀板孔的中部设有一截球横档9.9。
[0063]现有技术中,截球阀板只设有一个带截球横档的截球阀板孔,而本实用新型中,改为截球阀板上设置两个孔(即设置一个导流阀板孔C9.5和一个截球阀板孔9.6),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一个导流阀板孔C9.5用于顶升,导流阀板孔C在进行混凝土顶升作业时使用,截球阀板孔9.6在进行混凝土清理和回流时使用,这就避免了混凝土顶升作业对截球阀板孔9.6中的截球横档的损耗。
[0064]此外,参见图23,现有技术中的导流阀板A、导流阀板B和刀闸阀板上的孔,一般都是圆形孔,从实际使用的结果来看,圆形孔与阀板的上侧边、下侧边之间的区域为应力集中区域24,应力集中区域容易损坏。所以,本实用新型对圆形孔进行了改进,在本实用新型中,导流阀板A7.2上的导流阀板孔A7.5、导流阀板B8.2上的导流阀板孔B8.5、以及截球阀板上的导流阀板孔C9.5和截球阀板孔9.6,均设计成如图20-22中所示的异形形状,即导流阀板孔A靠导流阀板A的上侧面7.6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A的上侧面7.6平行,导流阀板孔A靠导流阀板A的下侧面7.7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A的下侧面7.7平行,导流阀板孔B靠导流阀板B的上侧面8.6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B的上侧面8.6平行,导流阀板孔B靠导流阀板B的下侧面8.7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B的下侧面8.7平行,导流阀板孔C靠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7的一侧侧壁与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7平行,导流阀板孔C靠截球阀板的下侧面9.8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C的下侧面9.8平行,截球阀板孔靠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7的一侧侧壁与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7平行,截球阀板孔靠截球阀板的下侧面9.8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C的下侧面9.8平行。
[0065]当导流阀板A、导流阀板B和刀闸阀板上的孔都设计成如图20-22中所示的形状以后,这些孔与阀板的上侧边、下侧边之间的区域就变为了应力扩散区域25,所以减少了应力集中,不再容易损坏。
[0066]所述导流阀板A7.2、导流阀板B8.2和截球阀板9.2的左右两侧端部也均设有轻质高强材料制成的锤击把10。锤击把10起到合理分布冲击力和限位的作用。
[0067]所述导流阀板A的上侧面7.6和导流阀板A的下侧面7.7均为圆弧面,导流阀板B的上侧面8.6和导流阀板B的下侧面8.7均为圆弧面,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7和截球阀板的下侧面9.8均为圆弧面。这样设计以后,导流阀板A与导流阀垫块A、导流阀板B与导流阀垫块B、截球阀板与截球阀垫块均变为线接触,方便了导流阀板A、导流阀板B和截球阀板的抽拉。
[0068]参见图24,所述泵入入口 2处的心管方板到导流口管51的管外壁的距离a等于泵入入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52的半径,所述截球口 3处的心管方板到导流口管51的管外壁的距离b等于截球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53的半径,所述泵入入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52的半径与截球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53的半径相同。所述导流口处4的心管方板与泵入入口 2处的心管方板相距2_,导流口处4的心管方板与截球口 3处的心管方板也相距2mm。
[0069]参见图1-9,一种应用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的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应用在有四个钢管柱的施工现场,其施工步骤如下。
[0070]步骤一、在施工现场布置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该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4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处的最大压力为15Mpa以上,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1、一根输送管主管2和四根输送管支管,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的出口与输送管立管I连通,输送管立管I又与输送管主管2连通,输送管主管2又与第一根输送管支管(即支管1#13 )连通,第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一个钢管柱(即钢管柱1#17)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
2还通过主管分流器9与其余的输送管支管(即支管2#14、支管3#15和支管4#16)连通,其余的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其余的钢管柱(即钢管柱2#18、钢管柱3#19和钢管柱4#20)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所述输送管支管上设有支管分流器10,并且支管分流器10通过橡皮管5与气泵6连接。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所述混凝土输送泵4通过输送管水平管3与输送管立管I连通,输送管水平管3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8,并且输送管水平管3通过三通清理管8与回收利用管道7连通,回收利用管道7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
[0071]步骤二、将钢管柱分为两组,每组二个钢管柱,打开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即钢管柱1#17和钢管柱2#18)的钢管柱止回阀,并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3、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主管2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0072]步骤三、当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混凝土注满以后,关闭第一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打开第二组钢管柱(即钢管柱3#19和钢管柱4#20)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然后通过控制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海绵球由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输送管支管中、依次将与第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即支管1#13和支管2#14)中的混凝土推送注入至第二组钢管柱(具体来说,先将支管2#14中的混凝土推送注入至钢管柱3#19,再将支管1#13中的混凝土推送注入至钢管柱3#19)中去。
[0073]步骤四、当与第一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中的混凝土全部推送注入到了第二组钢管柱中以后,再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混凝土输送泵4将混凝土经输送管水平管3、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主管2和输送管支管后,同步注入到第二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中。
[0074]步骤五、第二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注满,关闭第二组钢管柱中的所有的钢管柱的钢管柱止回阀。
[0075]步骤六、通过控制三通清理管8、主管分流器9和支管分流器10,用气泵6和橡皮管5将海绵球由输送管支管上的支管分流器吹入至输送管支管中、依次将与第二组钢管柱对应的输送管支管(即支管3#15和支管4#16)中的混凝土推出并经过输送管主管2、输送管立管1、输送管水平管3和回收利用管道7后送入到混凝土回收装置中去。[0076]上述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0077]1、如图1所示,顶升作业开始前,通过调整各个分流器上的刀闸阀后,开动地面上的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按图中箭头方向(混凝土流21)流入钢管柱1#和钢管柱2#。顶升作业中只有地面上的混凝土输送泵工作,施工面上的气泵不工作。当混凝土注满钢管柱1#和钢管柱2#之后,关闭地面上的混凝土输送泵。
[0078]2、如图5所示,工作面上的气泵已连接在支管2#上的支管分流器上,此时海绵球已在连接之前放入支管2#上的支管分流器内,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I)调节相应的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上的刀闸阀,使得混凝土可以按照图中箭头指示方向(混凝土流21)流动;(2)开动支管2#上的支管分流器上连接的气泵,气泵迫使海绵球推动泵管内混凝土按箭头方向流动,在海绵球被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的截球阀板拦截前,混凝土将回流至钢管柱3#内;(3)在海绵球被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的截球阀拦截后,气泵停机;
(4)拆除支管2#和支管2#上的支管分流器;(5)在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处取出海棉球。
[0079]3、按图6所示执行如下步骤:(I)将工作面上的气泵移至支管1#上的支管分流器上,在连接之前将海绵球放入支管1#上的支管分流器上内;(2)调节相应的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上的刀闸阀,使得混凝土可以按照图中箭头指示方向流动;(3)开动支管1#上的支管分流器上连接的气泵,气泵迫使海绵球推动泵管内混凝土按箭头方向流动,在海绵球被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的截球阀板拦截前,混凝土将回流至钢管柱3#内;(4)在海绵球被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的截球阀板拦截后,气泵停机;(5)拆除支管1#、支管1#上的支管分流器和连接支管2#用的主管分流器;(6)在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处取出海棉球。
[0080]4、按图7所示执行如下步骤:(I)将工作面上的气泵移至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上,暂不连接;(2)调节相应的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上的刀闸阀,使得混凝土可以按照图中箭头指示方向流动;(3)开动地面上的混凝土输送泵。开始顶升作业;(4)当混凝土注满钢管柱3#和钢管柱4#之后,关闭地面上的混凝土输送泵。
[0081]5、按图8所示执行如下步骤:(I)将工作面上的气泵移至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上,在连接之前将海绵球放入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内;(2)调节相应的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上的刀闸阀,使得混凝土可以按照图中箭头指示方向流动;(3)调节三通清理管上的刀闸阀板,使得混凝土流可以流入回收利用管道;(4)开动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上连接的气泵,气泵迫使海绵球推动泵管内混凝土按箭头方向流动,在海绵球被连接支管4#用的主管分流器的截球阀拦截前,混凝土将回流至回收利用管道;(5)在海绵球被连接支管4#用的主管分流器的截球阀拦截后,气泵停机;(6)拆除连接支管3#用的主管分流器、支管3#、以及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7)在连接支管4#用的主管分流器处取出海棉球。
[0082]6、按图9所示执行如下步骤:(I)将工作面上的气泵移至支管4#上的支管分流器,在连接之前将海绵球放入支管4#上的支管分流器内;(2)调节相应的主管分流器和支管分流器上的刀闸阀,使得混凝土可以按照图中箭头指示方向流动;(3)开动支管4#上的支管分流器上连接的气泵,气泵迫使海绵球推动泵管内混凝土按箭头方向流动,混凝土将回流至回收利用管道;(4)本步骤中海绵球不被拦截,当海绵球从回收利用管道排出后,泵管已经清理完毕,气泵停机。[0083]7、拆除工作面上的输送管主管,至此作业完成。
[0084]所述图1为上述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中的首次顶升,即钢管柱1#和钢管柱2#被顶升。
[0085]所述图5为上述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中的首次回流,即支管2#上的支管分流器连接气泵,混凝土沿与支管2#连通的主管分流器、与支管3#连通的主管分流器、以及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的方向流到钢管柱3#中。
[0086]所述图6为上述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中的第二次回流,支管1#上的支管分流器连接气泵,混凝土沿与支管2#连通的主管分流器、与支管3#连通的主管分流器、以及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的方向流到钢管柱3#中。
[0087]所述图7为上述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中的第二次顶升,钢管柱3#和钢管柱4#被顶升。
[0088]所述图8为上述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中的第三次回流,支管3#上的支管分流器连接气泵,混凝土沿与支管3#连通的主管分流器、与支管4#连通的主管分流器后回到地面,再经过三通清理管和排放至回收利用管道。
[0089]所述图9为上述多柱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方法中的第四次回流,支管4#上的支管分流器连接气泵,混凝土沿与支管4#连通的主管分流器后回到地面,再经过三通清理管和排放至回收利用管道。
[0090]参见图15、图16,图15中的空心箭头表示泵送混凝土时的混凝土流动方向,图16中的分流器出口 B中的空心箭头表示泵管混凝土清理时的混凝土流动方向,图16中的分流器出口 A中的空心箭头表示混凝土泵清理时的混凝土流动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包括混凝土输送泵(14)和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包括有一根输送管立管(11 )、一根输送管主管(12)和多根输送管支管,并且输送管支管的数量与需要顶升的钢管柱的数量相同,所述混凝土输送泵(14)的出口与输送管立管(11)连通,输送管立管(11)又与输送管主管(12)连通,输送管主管(12)又与第一根输送管支管连通,第一根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第一个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输送管主管(12)还通过主管分流器(19)与其余的输送管支管连通,其余的输送管支管又通过钢管柱止回阀与其余的钢管柱的下部管壁上的孔洞连通,所述输送管支管上设有支管分流器(20),并且支管分流器(20)通过橡皮管(15)与气泵(16)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还包括有输送管水平管(13)和回收利用管道(17),所述混凝土输送泵(14)通过输送管水平管(13)与输送管立管(11)连通,输送管水平管(13)上还设有一个三通清理管(18),并且输送管水平管(13)通过三通清理管(18)与回收利用管道(17)连通,回收利用管道(17)又与混凝土回收装置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清理管(18)包括清理分流器管体A (32)、清理分流器管体B (37)和刀闸阀板(33); 所述清理分流器管体A (32)的一端设有与输送管水平管(13)连接用的圆形法兰A(35),清理分流器管体A (32)的另一端通过方形法兰(40)、法兰垫块(41)和螺栓(34)与清理分流器管体B (37)的一端法兰连接,清理分流器管体B (37)的另一端设有与输送管水平管(13)连接用的圆形法兰B (36); 所述清理分流器管体A (32)的管壁上设有分流器出口 A (39),所述清理分流器管体B(37)的管壁上设有分流器出口 B (42),所述分流器出口 A (39)和分流器出口 B (42)均与回收利用管道(17)连通; 所述刀闸阀板(33)上开有一个直径小于清理分流器管体内径的刀闸阀孔(43),所述刀闸阀板(33)夹在清理分流器管体A (32)与清理分流器管体B (37)之间、方形法兰(40)和法兰垫块(41)围成的空间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刀闸阀板(33)的左右两侧端部均设有轻质高强材料制成的锤击把(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分流器(19)包括一个主管分流器心管(1),该主管分流器心管(I)由设有泵入入口(2)、截球口(3)和导流口(4)的T形的三通心管(5)和设在三通心管的泵入入口处、截球口处和导流口处的心管方板(6)构成; 所述泵入入口(2)处还设有导流阀A (7),导流阀A (7)由螺栓连接在泵入入口处的心管方板上的导流阀盖A (7.1)和夹在该心管方板与导流阀盖A之间的导流阀板A (7.2)、导流阀垫块A (7.3)组成,所述导流阀盖A (7.1)上设有一个与输送管主管卡扣联接用的泵入入口连接管(7.4),所述导流阀板A (7.2)上开有一个导流阀板孔A (7.5),导流阀板孔A靠导流阀板A的上侧面(7.6)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A的上侧面(7.6)平行,导流阀板孔A靠导流阀板A的下侧面(7.7)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A的下侧面(7.7)平行; 所述导流口(4)处设有导流阀B (8),导流阀B (8)由螺栓连接在导流口处的心管方板上的导流阀盖B (8.1)和夹在该心管方板与导流阀盖B之间的导流阀板B (8.2)、导流阀垫块B (8.3)组成,所述导流阀盖B (8.1)上设有一个与输送管支管卡扣联接用的导流口连接管(8.4),所述导流阀板B (8.2)上开有一个导流阀板孔B (8.5),导流阀板孔B靠导流阀板B的上侧面(8.6)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B的上侧面(8.6)平行,导流阀板孔B靠导流阀板B的下侧面(8.7)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B的下侧面(8.7)平行; 所述截球口(3)处设有截球阀(9),截球阀(9)由螺栓连接在截球口处的心管方板上的截球阀盖(9.1)和夹在该心管方板与截球阀盖之间的截球阀板(9.2)、截球阀垫块(9.3)组成,所述截球阀盖(9.1)上设有一个与输送管主管卡扣联接用的截球口连接管(9.4),所述截球阀板上开有一个导流阀板孔C (9.5)和一个截球阀板孔(9.6),所述导流阀板孔C靠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7)的一侧侧壁与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7)平行,导流阀板孔C靠截球阀板的下侧面(9.8)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C的下侧面(9.8)平行,所述截球阀板孔靠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7)的一侧侧壁与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7)平行,截球阀板孔靠截球阀板的下侧面(9.8)的一侧侧壁与导流阀板C的下侧面(9.8)平行,截球阀板孔的中部设有一截球横档(9.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入入口(2)处的心管方板到导流口管(51)的管外壁的距离(a)等于泵入入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52)的半径,所述截球口(3)处的心管方板到导流口管(51)的管外壁的距离(b)等于截球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53)的半径,所述泵入入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52)的半径与截球口管与导流口管的圆弧过渡面(53)的半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口处(4)的心管方板与泵入入口(2)处的心管方板相距2mm,导流口处(4)的心管方板与截球口(3)处的心管方板也相距2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阀板A (7.2)、导流阀板B (8.2)和截球阀板(9.2)的左右两侧端部均设有轻质高强材料制成的锤击把(10)。`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泵送混凝土顶升回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阀板A的上侧面(7.6)和导流阀板A的下侧面(7.7)均为圆弧面,导流阀板B的上侧面(8.6)和导流阀板B的下侧面(8.7)均为圆弧面,截球阀板的上侧面(9.7)和截球阀板的下侧面(9.8)均为圆弧面。
【文档编号】E04G21/04GK203373992SQ201320385909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27日
【发明者】陆涛, 武庚, 王超, 邓松波, 韩春莲 申请人: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 北京建恒兴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