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包括第一换向阀体和第二换向阀体,所述第一换向阀体和第二换向阀体内分别设有一个垂直贯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一换向阀体和第二换向阀体内还分别设有一个纵向贯通的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内分别安装有第一换向阀芯和第二换向阀芯,所述第二通孔一端与第一液压缸体连接,另一端与Y型管的一个顶端连接,所述第四通孔一端与第二液压缸体连接,另一端与Y型管的另一个顶端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体和第二液压缸体内分别设有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泵送系统与混凝土分离,具有工作环境良好,利于维护保养及维修的特点。
【专利说明】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混凝土泵车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工地,为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可是现有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工作于料斗内的混凝土内,工作过程中泵送系统出现问题维修不方便,且处于混凝土内的泵送系统容易受到混凝土的阻力干扰换向所需力比较大。并且现有泵送系统换向时间慢,且换向阀直接与液压缸接触,频繁换向造成液压缸和换向阀的磨损,导致接口处密封不良,降低泵送效率,且因为泄露导致压力损失,为了把混凝土泵送到相同的高度必须增大压力。目前混凝土泵车的S阀泵送系统换向速度慢,磨损大,因此,为了改善现有泵送系统的不足,需要一种可以解决现有泵送系统问题的新的泵送系统。
【发明内容】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能够实现泵送系统与混凝土分离,具有工作环境良好,利于维护保养及维修的特点。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包括第一换向阀体I和第二换向阀体2,所述第一换向阀体I和第二换向阀体2内分别设有一个垂直贯通的第一通孔10和第三通孔12,所述第一换向阀体I和第二换向阀体2内还分别设有一个纵向贯通的第二通孔11和第四通孔13,所述第一通孔10和第三通孔12内分别安装有第一换向阀芯3和第二换向阀芯4,所述第二通孔11 一端与第一液压缸体5连接,另一端与Y型管9的一个顶端连接,所述第四通孔13 —端与第二液压缸体6连接,另一端与Y型管9的另一个顶端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体5和第二液压缸体6内分别设有第一活塞杆7和第二活塞杆8。
[0006]所述第一换向阀芯3和第二换向阀芯4为圆柱形,沿圆形剖面方向分别设有一个贯穿的通口 14和一个L型通口 15,所述L型通口 15—端与通口 14平行,另一端竖直向下。
[0007]所述通口 14和L型通口 15的剖面为圆形。
[0008]所述第一通孔10和第二通孔11的中心垂直,所述第三通孔12和第四通孔13的
中心垂直。
[0009]所述第一通孔10、第二通孔11、第三通孔12和第四通孔13的剖面为圆形。
[0010]所述第一通孔10与第一换向阀芯3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第三通孔12与第二换向阀芯4的直径相匹配。
[0011]所述第一液压缸体5的内径与第一活塞杆7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第二液压缸体6的内径与第二活塞杆8的外径相匹配。
[001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0013]工作时,第一换向阀芯3和第二换向阀芯4上下运动实现换向。第一换向阀芯3向下运动至第一液压缸体5与Y型管9连通,第一活塞杆7向第一液压缸体5内侧运动,实现向Y型管9送料。与此同时,第二换向阀芯4向上运行至与L型通口 15连通,第二活塞杆8向第二液压缸体6外侧运动,通过L型通口 15向第二换向阀芯4进料。
[0014]进料完毕后,第二换向阀芯4向下运动至第二液压缸体6与Y型管9连通,第二活塞杆8向第二液压缸体6内侧运动,实现向Y型管9送料。与此同时,第一换向阀芯3向上运行至与L型通口 15连通,第一活塞杆7向第一液压缸体5外侧运动,通过L型通口 15向第一换向阀芯3进料,这样往复循环运动实现连续送料进料。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6]本实用新型采用换向系统和混凝土分离的方法,不仅缩短了换向所需时间,提高泵送效率,而且泵送系统处于料斗下,在混凝土自身压力作用下也有利于液压缸的进料。混凝土与泵送系统分离也便于维修和保养,提高泵送系统的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液压缸体5的纵向剖面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换向阀体I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换向阀体2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换向阀芯3和/或第二换向阀芯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为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包括第一换向阀体I和第二换向阀体2,所述第一换向阀体I和第二换向阀体2内分别设有一个垂直贯通的第一通孔10和第三通孔12,所述第一换向阀体I和第二换向阀体2内还分别设有一个纵向贯通的第二通孔11和第四通孔13,所述第一通孔10和第三通孔12内分别安装有第一换向阀芯3和第二换向阀芯4,所述第二通孔11 一端与第一液压缸体5连接,另一端与Y型管9的一个顶端连接,所述第四通孔13 —端与第二液压缸体6连接,另一端与Y型管9的另一个顶端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体5和第二液压缸体6内分别设有第一活塞杆7和第二活塞杆8。
[0024]所述第一换向阀芯3和第二换向阀芯4为圆柱形,沿圆形剖面方向分别设有一个贯穿的通口 14和一个L型通口 15,所述L型通口 15—端与通口 14平行,另一端竖直向下。
[0025]所述通口 14和L型通口 15的剖面为圆形。
[0026]所述第一通孔10和第二通孔11的中心垂直,所述第三通孔12和第四通孔13的
中心垂直。
[0027]所述第一通孔10、第二通孔11、第三通孔12和第四通孔13的剖面为圆形。
[0028]所述第一通孔10与第一换向阀芯3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第三通孔12与第二换向阀芯4的直径相匹配。
[0029]所述第一液压缸体5的内径与第一活塞杆7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第二液压缸体6的内径与第二活塞杆8的外径相匹配。
[0030]第一液压缸体5能够通过第二通孔11和第一换向阀芯3的通口 14与Y型管9的一个顶端连通,第二液压缸体6能够通过第四通孔13和第二换向阀芯4的通口 14与Y型管9的另一个顶端连通。第一液压缸体5能够通过第二通孔11和和第一换向阀芯3的L型通口 15与料斗连通,第二液压缸体6能够通过第四通孔13和第二换向阀芯4的L型通口 15与料斗连通。
[0031]工作时,第一换向阀芯3和第二换向阀芯4上下运动实现换向。第一换向阀芯3向下运动至第一液压缸体5与Y型管9连通,第一活塞杆7向第一液压缸体5内侧运动,实现向Y型管9送料。与此同时,第二换向阀芯4向上运行至与L型通口 15连通,第二活塞杆8向第二液压缸体6外侧运动,通过L型通口 15向第二换向阀芯4进料。
[0032]进料完毕后,第二换向阀芯4向下运动至第二液压缸体6与Y型管9连通,第二活塞杆8向第二液压缸体6内侧运动,实现向Y型管9送料。与此同时,第一换向阀芯3向上运行至与L型通口 15连通,第一活塞杆7向第一液压缸体5外侧运动,通过L型通口 15向第一换向阀芯3进料,这样往复循环运动实现连续送料进料。
【权利要求】
1.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向阀体(1)和第二换向阀体(2),所述第一换向阀体(1)和第二换向阀体(2)内分别设有一个垂直贯通的第一通孔(10)和第三通孔(12),所述第一换向阀体⑴和第二换向阀体(2)内还分别设有一个纵向贯通的第二通孔(11)和第四通孔(13),所述第一通孔(10)和第三通孔(12)内分别安装有第一换向阀芯(3)和第二换向阀芯(4),所述第二通孔(11) 一端与第一液压缸体(5)连接,另一端与Y型管(9)的一个顶端连接,所述第四通孔(13) —端与第二液压缸体(6)连接,另一端与Y型管(9)的另一个顶端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体(5)和第二液压缸体(6)内分别设有第一活塞杆(7)和第二活塞杆(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阀芯(3)和第二换向阀芯(4)为圆柱形,沿圆形剖面方向分别设有一个贯穿的通口(14)和一个L型通口(15),所述L型通口(15) —端与通口(14)平行,另一端竖直向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口(14)和L型通口(15)的剖面为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0)和第二通孔(11)的中心垂直,所述第三通孔(12)和第四通孔(13)的中心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0)、第二通孔(11)、第三通孔(12)和第四通孔(13)的剖面为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0)与第一换向阀芯(3)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第三通孔(12)与第二换向阀芯(4)的直径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两个换向阀的混凝土泵车泵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缸体(5)的内径与第一活塞杆(7)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第二液压缸体(6)的内径与第二活塞杆(8)的外径相匹配。
【文档编号】E04G21/04GK203755687SQ201320796618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4日
【发明者】任工昌, 曹录海, 吕若尘, 翁涛 申请人:陕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