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仿真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923986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动态仿真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态仿真装置,该动态仿真装置包含基座、平台、两个以上第一线性致动器以及与第一线性致动器不同的两个以上第二线性致动器。平台与基座间隔配置。各第一线性致动器的两端分别枢接基座及平台。各第二线性致动器的两端分别枢接基座及平台。其中各第一线性致动器的各端分别邻接另一个第一线性致动器的其中一端以及其中一个第二线性致动器的其中一端,各第二线性致动器分别介于两个相邻的第一线性致动器之间。借由混合多种不同形式的线性致动器以兼顾平台动作的精准度及顺畅度。
【专利说明】动态仿真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动态仿真装置,尤指一种具有混合致动形式的动态仿真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史都华平台(Stewartplatform)为一种常应用于动态仿真的装置。其典形形态为六轴运动平台,该六轴运动平台具有六个线性致动器连接在一个基座与一个平台之间,基座置于地面,平台水平悬设于基座上方,借由这些线性致动器的配合而能够驱动平台在各不同方向上俯仰动作。
[0003]现有的史都华平台采用相同形式的线性致动器作为动力来源,例如六个电动缸、六个气压缸或六个油压缸。各种形式的线性致动器在驱动平台动作时具有不同的动态特性,例如电动缸借由马达以及固体机构件驱动动作,其动作反应快速且定位精准,但缺乏阻尼,因此动作时反作用力较大。气压缸或油压缸借由其内的工作流体驱动动作,由于工作流体具有压缩性,因此能够提供阻尼的功效,但动作的精准度及反应速度不如电动缸。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具有混合致动形式的动态仿真
>J-U ρ?α装直。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态仿真装置,该动态仿真装置包含基座、平台、两个以上第一线性致动器以及与该第一线性致动器不同的两个以上第二线性致动器。所述平台与所述基座间隔配置。各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的两端分别枢接所述基座及所述平台。各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的两端分别枢接所述基座及所述平台。其中各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的各端分别邻接另一个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的其中一端以及其中一个第二线性致动器的其中一端,各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分别介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之间。
[0006]较佳地,各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倾斜配置于所述基座与所述平台之间,各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倾斜配置于所述基座与所述平台之间。
[0007]较佳地,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与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围绕所述平台的中心排列。
[0008]较佳地,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围绕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
[0009]较佳地,所述平台的周缘围设有护栏。
[0010]较佳地,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具有马达。
[0011]较佳地,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内填注有工作流体。
[0012]较佳地,所述基座上设有下框架,所述平台上设有上框架,各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的一端枢接于所述下框架的其中一角,且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上框架的其中一角。
[0013]较佳地,所述基座上设有下框架,所述平台上设有上框架,各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的一端枢接于所述下框架的其中一角,且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上框架的其中一边。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动态仿真装置借由混合多种不同形式的线性致动器以驱动平台动作,其动作时能够兼顾精准度及顺畅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动态仿真装置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动态仿真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动态仿真装置中组件配置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动态仿真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00基座 110下框架
[0021]200平台 201顶面
[0022]202底面 210护栏
[0023]220上框架 300第一线性致动器
[0024]310马达 400第二线性致动器
[0025]500轨道 600屏幕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将配合【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如下,然而所附附图仅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
[0027]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动态仿真装置,该动态仿真装置包含基座100、平台200、两个以上第一线性致动器300及两个以上第二线性致动器400。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动态仿真装置较佳地包含六个第一线性致动器300及三个第二线性致动器400,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0028]基座100置于地面,且基座100上设有下框架110。在本实施例中,下框架110较佳地呈正三角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0029]在本实施例中,平台200较佳地呈矩形的平板状且具有顶面201及相对于该顶面201的底面202,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平台200的外形。基座100与平台200为相互间隔配置,并且平台200呈水平配置,平台200的底面202朝向基座100,借此使平台200悬设在基座100的上方。平台200的周缘围设有护栏210以围绕平台的顶面201。在平台200的底面202上设有上框架220,在本实施例中,上框架220较佳地呈正三角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0030]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线性致动器300分别为电动缸。各第一线性致动器300倾斜于平台200配置,且各第一线性致动器300的一端枢接于基座100上的下框架110的其中一角,另一端枢接于平台200的底面202上的上框架220的其中一角。各第一线性致动器300内分别设有马达310,借由马达310驱动第一线性致动器300伸缩以推动平台200相对于基座100动作。
[0031]第二线性致动器400与第一线性致动器300为不同的形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第二线性致动器400的形式,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二线性致动器400分别为气压缸,但其也可以是油压缸。各第二线性致动器400倾斜于平台200配置,且各第二线性致动器400的一端枢接基座100上的下框架110的其中一角,另一端枢接平台200的底面202上的上框架220的其中一边。各第二线性致动器400内分别填注有工作流体(图中未示出),该工作流体可以是油或是空气,借由对工作流体加压而驱动第二线性致动器400伸缩以推动平台200相对于基座100动作。
[0032]这些第一线性致动器300与这些第二线性致动器400围绕平台200的中心排列,而且这些第一线性致动器300围绕这些第二线性致动器400。这些第一线性致动器300与这些第二线性致动器400穿插排列,各第二线性致动器400分别介于两个相邻的第一线性致动器300之间。各第一线性致动器300的各端分别邻接另一个第一线性致动器300的其中一端以及其中一个第二线性致动器400的其中一端。借由各第一线性致动器300及各第二线性致动器400分别推动平台200的底面202上不同的位置,而能够操控平台200达到在各不同方向上的倾斜姿态变化。
[0033]借由第一线性致动器300的马达310而能够快速且准确操控平台200的动作,再借由第二线性致动器400的工作流体提供缓冲使平台200的动作更连续平顺。
[0034]参阅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动态仿真装置可应用于动态剧场,动态仿真装置的结构如同第一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赘述,且基座100借由轨道500而设置于地面,动态仿真装置可在轨道500上移动而进出动态剧场。动态剧场另具有屏幕600,平台200的顶面201用以供观众乘坐以观看屏幕600,且当平台200俯仰动作时,其周围的护栏210能够防止观众自平台200的边缘跌落。屏幕600呈平面状,其设置在平台200的前方,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屏幕600的形式,其也可以呈曲面状,并且延伸至平台200的两侧。
[00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其它任何等效变换均应属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动态仿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动态仿真装置包含: 基座; 平台,与所述基座间隔配置; 两个以上第一线性致动器,各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的两端分别枢接所述基座及所述平台;及 与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不同的两个以上第二线性致动器,各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的两端分别枢接所述基座及所述平台; 其中各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的各端分别邻接另一个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的其中一端以及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的其中一端,各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分别介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仿真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倾斜配置于所述基座与所述平台之间,各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倾斜配置于所述基座与所述平台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仿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与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围绕所述平台的中心排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态仿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围绕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仿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的周缘围设有护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仿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具有马达。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仿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内填注有工作流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仿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下框架,所述平台上设有上框架,各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的一端枢接于所述下框架的其中一角,且所述第一线性致动器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上框架的其中一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仿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下框架,所述平台上设有上框架,各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的一端枢接于所述下框架的其中一角,且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上框架的其中一边。
【文档编号】E04H3/12GK203930372SQ201420264990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2日
【发明者】欧阳志宏, 赖登鸿, 简阁成, 洪子仁 申请人:智崴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