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4028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包括由高分子材料共挤加工的条状的塑料本体,所述塑料本体的外层为管状的密度较高的结皮层,所述结皮层内设有与所述结皮层一体成型的密度较低的发泡层,所述结皮层的密度为0.8-1.8g/cm3,所述发泡层的密度为0.4-1.0g/cm3。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垫枋以塑料为基本材料,彻底解决传统垫枋以木材为基本材料的问题,大大减少了木材消耗和森林砍伐,利于环保;通过采用外层的结皮层和内层的发泡层相结合的结构,在满足工程应用所需强度的前提下,节省了原料,并便于回收利用,降低了成本;塑料在使用过程中相比木材不易损坏,而且由于塑料的使用寿命都在5年以上,所以本垫枋寿命长、利用率高。
【专利说明】一种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现浇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中支撑用垫枋,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塑料本体的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建筑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撑材料一般包括木枋和复合木枋,木枋和复合木枋也可以统称为垫枋,其木料部分以树木为原料,由于其强度和重复利用率较低,木材浪费较为严重,所以现有建筑施工用传统木枋作为支撑的方式是木材耗量大的重要原因。
[0003]复合木枋一般在木材基础上增加其它材料如钢带,从而增加整个木枋的强度,在应用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复合木枋的截面积,节省木材。
[0004]但是,上述现有的复合木枋依然以木材为主,在减少用量的基础上依然会大量消耗木材,造成树木被大量砍伐,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影响生态平衡,不利于环保。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不用木材而基于塑料本体的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
[000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7]一种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包括由高分子材料共挤加工的条状的塑料本体,所述塑料本体的外层为管状的密度较高的结皮层,所述结皮层内设有与所述结皮层一体成型的密度较低的发泡层,所述结皮层的密度为0.8-1.8g/cm3,所述发泡层的密度为0.4-1.0g/
3
cm ο
[0008]上述结构中,结皮层将整个塑料本体合为一个整体,并采用密度较高的结构,以保证整个垫枋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密度较低的发泡层填充于结皮层内,不但能节约材料,而且便于安装垫枋时螺钉钻入或钢钉压入,若全部采用结皮层这种高密度结构,则螺钉钻入或钢钉压入的难度会大得多。
[0009]优选地,以所述垫枋使用时的上方为上方,所述发泡层设于所述结皮层内靠近上方的一半左右空间内,所述结皮层内靠近下方的一半左右空间内设有与所述结皮层一体成型的塑料筋板,所述塑料筋板的密度为0.8-1.8g/cm3,多个所述塑料筋板之间形成多个减重孔。这种结构不但能保证垫枋满足强度需求,而且能节约较多塑料,降低生产成本。
[0010]为了保证连接位置的强度,所述发泡层与所述塑料筋板之间设有与所述结皮层一体成型的塑料隔板,所述塑料隔板的密度为0.8-1.8g/cm3 ;所述塑料筋板与所述结皮层之间连接处、所述塑料筋板与所述塑料隔板之间连接处均为斜面或弧面过渡结构。
[0011]优选地,多个所述塑料筋板之间在径向截面方向为网格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
[0012]为了进一步提高垫枋的支撑强度,所述塑料本体外包覆有条状且有轴向中心通孔的钢带,所述钢带的两端均开口。
[0013]为了便于安装钢带,以所述垫枋使用时的上方为上方,所述钢带的上面板的中部设有轴向开口。
[0014]为了使钢带的安装更加稳固,所述钢带的上面板的两个轴向开口边缘均向下弯折形成扣条,所述塑料本体的上表面上设有两个轴向凹槽,两个所述扣条分别置于两个所述轴向凹槽内,所述轴向凹槽的槽壁为所述结皮层。
[0015]具体地,所述高分子材料为聚乙烯即PE、聚丙烯即PP或聚氯乙烯即PVC,也可以为其它强度满足应用要求的高分子材料。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垫枋以塑料为基本材料,彻底解决传统垫枋以木材为基本材料的问题,大大减少了木材消耗和森林砍伐,利于环保;通过采用外层的结皮层和内层的发泡层相结合的结构,在满足工程应用所需强度的前提下,节省了原料,并便于回收利用,降低了成本;塑料在使用过程中相比木材不易损坏,而且由于塑料和钢材的使用寿命都在5年以上,所以本垫枋寿命长、利用率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的径向剖视图之一;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的径向剖视图之二 ;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的立体图之一,与图2对应;
[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的径向剖视图之三;
[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的径向剖视图之四;
[0023]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的立体图之二,与图5对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5]由于基于塑料本体基础上的结构具有多种变化,所以下面以三个实施例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包括由高分子材料共挤加工的条状的塑料本体I,塑料本体I的外层为管状的密度较高的结皮层11,以所述垫枋使用时的上方为上方,结皮层11内靠近上方的一半左右空间内设有与结皮层11 一体成型的密度较低的发泡层12,结皮层11的密度为0.8-1.8g/cm3,发泡层12的密度为0.4-1.0g/cm3,结皮层11内靠近下方的一半左右空间内设有与结皮层11 一体成型的塑料筋板15,发泡层12与塑料筋板15之间设有与结皮层11 一体成型的塑料隔板13,塑料隔板13和塑料筋板15的密度均为0.8-1.8g/cm3,多个塑料筋板15之间在径向截面方向为网格结构,多个塑料筋板15之间形成多个减重孔14,塑料筋板15与结皮层11之间连接处、塑料筋板15与塑料隔板13之间连接处均为弧面过渡结构,也可为斜面过渡结构。
[0028]上述结构中,高分子材料为聚乙烯即PE、聚丙烯即PP或聚氯乙烯即PVC,也可以为其它强度满足应用要求的高分子材料。
[0029]结合图1和图3,图1中的塑料本体I为条状,其径向截面为长方形,也可以为正方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具体根据需要而定;塑料筋板15和减重孔14的形状和数量都可以改变,具体根据需要而定。使用时,将本垫枋安装于支架上,在本垫枋的上方安装混凝土承载板,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并凝固后,拆下混凝土承载板、本垫枋以及支架,供下次使用。
[0030]实施例2:
[0031]如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塑料本体I外包覆有条状且有轴向中心通孔的钢带2,钢带2的两端均开口,以所述垫枋使用时的上方为上方,钢带2的上面板的中部设有轴向开口(图中未标记),以便于安装钢带2。
[0032]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使用方法也相同。
[0033]实施例3:
[0034]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塑料本体I外包覆有条状且有轴向中心通孔的钢带2,钢带2的两端均开口,以所述垫枋使用时的上方为上方,钢带2的上面板的中部设有轴向开口(图中未标记),钢带2的上面板的两个轴向开口边缘均向下弯折形成扣条21,塑料本体I的上表面上设有两个轴向凹槽16,两个扣条21分别置于两个轴向凹槽16内,轴向凹槽16的槽壁为结皮层11。
[0035]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使用方法也相同。
[0036]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比如,钢带2包覆塑料本体I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改变,只要能实现大面积稳固包覆即可;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高分子材料共挤加工的条状的塑料本体,所述塑料本体的外层为管状的密度较高的结皮层,所述结皮层内设有与所述结皮层一体成型的密度较低的发泡层,所述结皮层的密度为0.8-1.8g/cm3,所述发泡层的密度为0.4-1.0g/cm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垫枋使用时的上方为上方,所述发泡层设于所述结皮层内靠近上方的一半空间内,所述结皮层内靠近下方的一半空间内设有与所述结皮层一体成型的塑料筋板,所述塑料筋板的密度为0.8-1.Sg/cm3,多个所述塑料筋板之间形成多个减重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层与所述塑料筋板之间设有与所述结皮层一体成型的塑料隔板,所述塑料隔板的密度为0.8-1.8g/cm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筋板与所述结皮层之间连接处、所述塑料筋板与所述塑料隔板之间连接处均为斜面或弧面过渡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塑料筋板之间在径向截面方向为网格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本体外包覆有条状且有轴向中心通孔的钢带,所述钢带的两端均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垫枋使用时的上方为上方,所述钢带的上面板的中部设有轴向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带的上面板的两个轴向开口边缘均向下弯折形成扣条,所述塑料本体的上表面上设有两个轴向凹槽,两个所述扣条分别置于两个所述轴向凹槽内,所述轴向凹槽的槽壁为所述结皮层。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建筑支撑用新型垫枋,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为聚乙烯、聚丙烯或聚氯乙烯。
【文档编号】E04G9/00GK203961268SQ201420266479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3日
【发明者】傅环辰, 王琴 申请人:王琴, 傅环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