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刺网侧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刀刺网侧装支架,属于安全防护领域。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和防止刀刺网阻拦失效,提高安装于周界隔离体侧壁的刀刺网的阻拦和防护效果的刀刺网侧装支架。本实用新型在墙体上固定安装有固定支架,“L”型支架的竖边的上端通过卡扣式安全栓安装在固定支架,竖边的下端通过销轴安装在固定支架上,“L”型支架的横边上有穿线孔,连接杆穿过穿线孔,在连接杆上缠绕有刀刺网。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由于改进了连接结构,有效的防止各种攀爬使之失效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防护的安全性。
【专利说明】刀刺网侧装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安全防护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对于需要周界防止攀爬,翻越的场所,需要设置围墙,围栏等将上述场所与外部的周界进行隔离防护。刀刺网是采用钢板经冲压形成锐利的刀片包覆在高张力钢丝芯线之上,并双线复合形成蛇腹状,具有震慑,防止攀爬和翻越的阻拦装置。可单独使用,也可设置在围墙,围栏之上加强周界防护阻拦作用。之前的侧装安装方法一旦被用毛毯,棉被等物体覆盖,或用钩子等工具的情况下将减低阻拦效果甚至成为攀爬和翻越的施力支点导致阻拦失效。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和防止刀刺网阻拦失效,提高安装于周界隔离体侧壁的刀刺网的阻拦和防护效果的刀刺网侧装支架。
[0004]本实用新型在墙体上固定安装有固定支架,“L”型支架的竖边的上端通过卡扣式安全栓安装在固定支架,竖边的下端通过销轴安装在固定支架上,“L”型支架的横边上有穿线孔,连接杆穿过穿线孔,在连接杆上缠绕有刀刺网。
[0005]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支架分为上支架和下支架。
[0006]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杆中间段为弹簧,弹簧一端卡在“L”型支架的横边上,弹簧另一端的连接杆上安装有限位体。
[0007]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由于改进了连接结构,有效的防止各种攀爬使之失效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防护的安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09]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方式结构示意图;
[0010]图3是本实用新型成排安装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本实用新型在墙体I上固定安装有固定支架5,“L”型支架2的竖边的上端通过卡扣式安全栓6安装在固定支架5,竖边的下端通过销轴4安装在固定支架5上,“L”型支架
2的横边上有穿线孔7,连接杆8穿过穿线孔7,在连接杆8上缠绕有刀刺网3。
[0012]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支架5分为上支架51和下支架52。
[0013]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杆8中间段为弹簧9,弹簧9 一端卡在“L”型支架2的横边上,弹簧9另一端的连接杆8上安装有限位体10。
[0014]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架、连接杆、安全栓、弹性元件、限位体及刀刺网。所述刀刺网悬挂于支架间的连接杆上,同时受力点周围的刀刺网可沿着连杆向受力点移动和扭转。
[0015]所述的刀刺网支架,其特征在于支架固定于上下两个支点上,并可以下支点为轴心旋转;支架通过安全栓于上支点连接。
[0016]连接体与支架连接处设有弹性元件和限位体,使得连接体可在固定其上的限位体与支架间的范围内与弹性元件组合沿着连接体轴向运动一定距离。
[0017]刀刺网支架间通过连接杆连接。刀刺网悬挂于贯穿刀刺网的连接杆上形成阻拦体。
[0018]当刀刺网受到入侵者施加到安全栓上的剪力超过设定值时,支架将带动连杆下移,
[0019]当刀刺网受到入侵者施加的外力时,受力点周围的刀刺网将沿着连杆向受力点移动,形成更多网体对入侵者的阻拦。
[0020]当刀刺网受到入侵者施加的外力时,受力点周围的刀刺网将绕连杆在受力作用下扭转,使受力点失去支撑从而阻滞攀爬,形成对入侵者的阻拦。图3的箭头指示方向。
[0021]刀刺网与周界隔离体通过本实用新型安装于隔离体的侧壁。
[0022]刀刺网在完成阻拦后可更新安全栓并将网体重新恢复至原始位置及间隔。
【权利要求】
1.一种刀刺网侧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在墙体(I)上固定安装有固定支架(5),“L”型支架(2)的竖边的上端通过卡扣式安全栓(6)安装在固定支架(5),竖边的下端通过销轴(4)安装在固定支架(5)上,“L”型支架(2)的横边上有穿线孔(7),连接杆(8)穿过穿线孔(7),在连接杆(8)上缠绕有刀刺网(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刺网侧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固定支架(5)分为上支架(51)和下支架(5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刺网侧装支架,其特征在于:连接杆(8)中间段为弹簧(9),弹簧(9) 一端卡在“L”型支架(2)的横边上,弹簧(9)另一端的连接杆(8)上安装有限位体(10)。
【文档编号】E04H17/00GK203924890SQ201420343501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6日
【发明者】陈伟, 陈宇晖 申请人: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