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卸载建筑。
背景技术:
现在,建筑的围护结构都是固定在建筑承重结构上的,围护结构必须能承受相应的荷载标准值,建筑承重结构必须足够牢固;然而一些异常气象条件下必须停工和停止活动的场所,如工棚、文体建筑、展览建筑或露天、临时建筑,异常气象条件不是它们的工况,一些超出设计的风荷载,如超强台风也不是一些门窗、幕墙的设计工况;荷载标准值是建筑结构在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的最大荷载值,自然也包括了最不利异常气象条件下的最大气象荷载值,荷载标准值也显然不是这些建筑的工况荷载;荷载标准值赋予建筑结构的超工况承载能力,其实际作用仅为一种安全储备,实质为设计冗余;然而一般气象条件才是这些建筑的允许工况;一般气象条件下的气象荷载与荷载标准值有着数倍的差异,就如荷载标准值与频遇值、准永久值的差异;这种设计冗余的成本和耗费是巨大的,以至于现实中人们放弃很多一般气象条件下能改善活动效果和效率的建筑设施,使得很多生产和社会活动露天进行、日晒雨淋、无所遮蔽,经常被迫中断、停止、甘冒风霜雨雪,并对活动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没能很好处理,给活动的效率、效果以及人们的健康、安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有如:冬雨季的施工生产、露天体育赛事,露天广场活动,又如生产运输、城市建设、施工和装饰活动产生的噪声和扬尘等环境影响鲜有采用遮蔽防护措施的解决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卸去载荷、适应各种气象条件的卸载建筑。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第一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卸载建筑,包括承重框架,还包括连接装置、若干块转动连接于所述承重框架上的卸载板;两块所述卸载板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接合,两块所述卸载板接合时,所述卸载板盖设于所述承重框架上。
采用或部分采用卸载建筑的方法将能减少建筑在意外载荷条件下的损失,提高建筑的可靠度。若干块卸载板铺设于承重框架的表面形成了卸载建筑,卸载板可相对承重框架转动,连接装置可使两块卸载板连接和分离,在卸载板受到的载荷过大时,连接装置断开,两块卸载板分离,每一卸载板相对承重框架转动。减小了卸载板的受力面积,以达到卸荷的目的,有效的防止了卸载建筑在受力过大时的破坏,在不影响使用的同时又能防破坏,且通过卸载板相对承重框架的转动使得卸载建筑可封闭可开放,是一种能够卸荷、耐用、使用多样化的卸载建筑。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承重框架的地基组件,所述地基组件包括地基土锚杆、刚性垫座和连接件;所述地基土锚杆穿过所述刚性垫座锚固于地面中,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刚性垫座上用以连接所述承重框架。
通过地基组件将框架牢牢的固定在地面上,以保证整个卸载建筑的稳定性,土锚杆的施工简单、连接牢固、能改进地基缺陷和施加预应力,非常适用于卸载建筑和临时建筑的固定,加设刚性垫座,能扩大基础与地基的作用面积、增强基础的适应性和整体稳定。适度的砂浆垫层能使刚性垫座与地面均布接触、增强刚性垫座与地面的粘结作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卸载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承重框架上,位于所述转轴两侧的卸载板分别为第一卸载板和第二卸载板,所述第一卸载板的面积为S1,所述第一卸载板形心到所述转轴的距离为L1,所述第二卸载板的面积为S2,所述第二卸载板形心到所述转轴的距离为L2,其中,S1*L1>S2*L2。
转轴两侧的卸载板受力面积不等,在卸载板过载时,通过两侧受力不等,使得卸载板自动转动,以达到过载卸荷的目的。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卸载板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与所述承重框架连接,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转轴的转角。
加设限位装置使得卸载板转动的角度变得可调且使转动角度更加稳定,并且限制卸载板转动后的角度,以防卸载板在受到振荡的载荷时,卸载板反复盖合于承重框架上,提高了卸载板卸荷的稳定性,延长了卸载板的使用寿命。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卸载板与所述承重框架之间设有密封条,所述卸载板之间设有密封条。
在各个连接处加设密封条使得卸载建筑的密封性较好,使卸载建筑的遮风避雨效果更好。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卸载板与所述承重框架之间连接有滑撑或制动器。
为使卸载板与承重框架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在转动的过程中更加平稳,在卸载板与承重框架之间加设滑撑。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座、连接体、弹性件和连接头,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连接体之间,所述弹性件驱使所述连接头从所述连接体中伸出到所述连接座中;
所述连接座设于一块所述卸载板的边缘,所述连接体设于另一块所述卸载板的边缘,以此将两块所述卸载板连接起来。
两块卸载板分别通过连接装置的连接体和连接座连接,连接体通过连接头与连接座连接,连接装置在能保证两块卸载板连接的同时,又能保证在卸载板受力过大时,卸载板可带动连接体和连接座自动分离。
连接装置除了单独使用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同一侧缘间隔应用多个。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片或弹簧,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螺纹连接于所述连接体上的调压螺栓,所述调压螺栓的径向方向与所述弹性件的形变方向相同;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接触头接触,另一端与所述调压螺栓接触。
连接体与连接座的分离力的大小取决于接触头与连接座的接合力,该接合力的大小又取决于弹性件弹力的大小。加设调压螺栓,调节弹簧的预压缩程度,以此来调节连接体与连接座初始接合力的大小,从而调节卸载板的开启压力。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头两端均从所述连接体的两端伸出,所述连接头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座接合;所述连接头上固定连接有弹性卡爪,所述连接体中设有卡槽,所述连接头向所述连接体中收缩,所述弹性卡爪卡于所述卡槽中以使所述连接体和所述连接座分离。
通过加设卡爪的结构使得连接体和连接座可通过拉动连接头分离,从而解锁卸载板,使卸载板发生转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解锁按钮,所述解锁按钮设于所述连接体上,用于推动所述弹性卡爪使所述弹性卡爪与所述卡槽分离。
将连接体和连接座分离后,卡爪始终卡接在卡槽中,加设解锁按钮推动卡爪,使卡爪与卡槽分离,再次锁定卸载板的位置。
本发明的卸载建筑通过在承重框架外表面铺设卸载板形成,卸载板可相对承重框架转动,两块卸载板之间通过连接装置连接,在保持卸载板铺于承重框架上的同时又能保证两块卸载板在受力过载时分离,卸载板相对承重框架转动时,卸载建筑的受力面积减小,达到了卸荷的目的,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卸载建筑因过载而造成的损坏。本卸载板相对转轴两侧受力不均衡,使卸载板始终受到一个偏转力,在受到的偏转力足够大时自动发生偏转,减小受力面积,已达到卸荷的效果,有效的防止了因卸载板过载而造成的破坏。本发明的卸载建筑是一种结构简单、能卸去载荷,的卸载建筑。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卸载建筑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卸载建筑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地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卸载板与承重框架连接的侧视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卸载板通过滑撑与承重框架连接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卸载板与转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卸载板与承重框架连接的背视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的主视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解锁按钮与弹性卡爪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卸载建筑;10-承重框架;11-承重主体,12-房梁;13-支撑柱;14-卡爪;20-连接装置;21-连接座;211-第二开口;22-连接体;221-第一开口;222-卡槽;23-弹性件;24-连接头;241-触头;242-拉杆;243-限位凸台;25-调压螺栓;26-弹性卡爪;27-解锁按钮;30-卸载板;31-第一卸载板;32-第二卸载板;41-外墙;42-屋脊;43-墙檩条;50-地基组件;51-地基土锚杆;511-锚固段;512-自由端;513-锚头;514-防护管;515-水泥;516-硬质地面;52-刚性垫座;521、522、524-钢板;523-型钢;53-连接件;60-转轴;61-滑撑;70-限位装置;80-密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卸载建筑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卸载建筑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卸载建筑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卸载建筑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卸载建筑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卸载建筑100包括承重框架10、连接装置20、若干块转动连接于承重框架10上的卸载板30。两块卸载板30通过连接装置20接合,两块卸载板30接合时,卸载板30盖于承重框架10的外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卸载建筑100外可以全部设置可相对承重框架10转动的卸载板30,也可以局部设置可相对承重框架10转动的卸载板30。卸载建筑100既可以是一个房子类的建筑物,又可以为广告牌、宣传栏或背景板等露天的构筑物。当卸载建筑100为房子时,该卸载建筑100还包括门和窗,且该门和窗也由卸载板30构成或门窗结构也与卸载板30具有相同的卸载效果。本实施例以房子为例。
若干块卸载板30铺设于承重框架10的表面形成了卸载建筑100,卸载板30可相对承重框架10转动,连接装置20可使两块卸载板30连接和分离。在卸载板30受到的载荷过大时,使连接装置20断开,两块卸载板30分离,每一卸载板30相对承重框架10转动。减小了卸载板30的受力面积,以达到卸荷的目的,有效的防止了卸载建筑100在受力过大时的破坏,在不影响使用的同时又能防破坏,且通过卸载板30相对承重框架10的转动使得卸载建筑100可封闭可开放,是一种能够卸荷、耐用、使用多样化的卸载建筑100。
可以理解,卸载建筑100所受的载荷主要受气候原因影响,如风、雨、雪等,其中风对卸载建筑的影响最大,当卸载板30承受不住载荷时,相对承重框架10转动,将载荷卸载一部分,避免了卸载建筑100过载时的破坏。
上述,承重框架10是卸载建筑100的框架,用于形成卸载建筑100的轮廓。承重框架10可分为承重主体11和房梁12。卸载建筑还有围护结构,围护结构包括外墙41、屋脊42以及墙檩条43。围护结构使得卸载建筑100的结构整体性更强,用于施工隔离,使卸载板30与承重框架10的连接不突兀,围护结构也进一步的增强了卸载建筑100的稳定性。
卸载板30是卸载建筑100的遮盖部件,铺设于卸载建筑100的外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卸载板30还可以设于支撑部件的内侧。卸载板30转动连接于承重框架10,即卸载板30可绕着卸载板30与承重框架10的连接轴转动。卸载板30铺设于卸载建筑100的外表面时受力面积大,当卸载板30相对承重框架10转动时,受力面积减小,达到卸荷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卸载板30的转动角度根据施力方向调节,卸载板30平行于施力方向时为最佳卸荷角度。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为使卸载建筑100固定于地面,卸载建筑100还包括用于固定承重框架10的地基组件50。地基组件50包括地基土锚杆51、刚性垫座52和连接件53。地基土锚杆51穿过刚性垫座52锚固于地面中从而将刚性垫座52固定在地面上,连接件53连接在刚性垫座52上用以连接承重框架10。
具体的,地基土锚杆51锚固于地基土层中,它包括锚固段511、自由端512和锚头513。在砂层中钻孔,到一定的深度后在孔中放入套有防护管514的地基土锚杆51,而后浇筑水泥515将锚固段511固定在水泥515中。在土面上铺设硬质地面516,硬质地面516上打孔,孔径大于地基土锚杆51的直径,在硬质地面516中一段的地基土锚杆51即为自由端512。而后在硬质地面516上铺设刚性垫座52,地基土锚杆51从刚性垫座52中露出,该露出端为锚头513。通常锚头513上设有螺纹,通过螺母将刚性垫座52紧固在硬质地面516上。刚性垫座52包括型钢523、钢板521、522、524多层刚性结构,有效的达到了防松的效果,其中钢板521放置于硬质地面516上,然后依次是钢板522、型钢523和钢板524。通过上述结构将刚性垫座52固定在地面上,刚性垫座52与地面的抓紧力为地基土锚杆51与水泥515的结合力。承重框架10通过连接件53与刚性垫座连接,本实施例连接件53为螺栓,可根据抗拉、剪应力实际使用需求选用不同力学性能、等级的螺栓。
为使承重框架10的承重能力更好,稳定性更强,可在承重框架10上连接倾斜的支撑柱13,该支撑柱13一端支于承重框架10上,另一端通过地基组件50连接在地面上,支撑柱13相当于支撑框架10的加强肋。
通过地基组件50将承重框架10牢牢的固定在地面上,以保证整个卸载建筑100的稳定性,地基土锚杆51的施工简单、连接牢固、能改进地基缺陷和施加预应力,非常适用于卸载建筑100的固定,加设刚性垫座52,能扩大基础与地基的作用面积、增强基础的适应性和整体稳定。适度的砂浆垫层能使刚性垫座52与地面均布接触、增强刚性垫座52与地面的固定作用。
如图5所示,卸载板30通过转轴60转动连接于承重框架10上,卸载板30与承重框架10之间还设有滑撑61。滑撑61,即不锈钢滑撑铰链,多为不锈钢材质,是一种用于连接窗扇和窗框,使窗户能够开启和关闭的连杆式活动链接装置。卸载板30相对于承重框架10的转动等同于门窗的开合。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卸载板30通过转轴60转动连接于承重框架上,位于转轴60两侧的卸载板30分别为第一卸载板31和第二卸载板32,第一卸载板31的面积为S1,第一卸载板31形心到转轴60的距离为L1,第二卸载板32的面积为S2,第二卸载板32形心到转轴60的距离为L2,其中,S1*L1>S2*L2。
上述,第一卸载板31和第二卸载板32为一块卸载板30位于转轴60两侧的两部分。卸载板31每一处所受的压力相等,本实施例为P。第一卸载板31受力F1=P*S1,第二卸载板32受力F2=P*S2。又因为S1*L1>S2*L2,杠杆定理:P*S1*L1>P*S2*L2,可知卸载板30受力不平衡,卸载板30向第一卸载板31方向偏转。为使卸载板30偏转力足够大,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0.1*S1*L1<S2*L2<0.5*S1*L1,增大受力不平衡的程度,对使卸载板30对载荷更加敏感。
转轴60两侧的卸载板30受力面积不等,在卸载板30过载时,通过两侧受力不等,使得卸载板30自动转动,以达到过载自动卸荷的目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转轴60连接于卸载板30的中部,转轴60连接于卸载板30的中部时,卸载板30不能通过受力不均匀自动卸荷,而是要通过解锁连接装置20手动卸荷。
本实施例中,卸载板30为塑料板、压型金属板、轻质复合外墙板、轻质复合屋面板、pc板、保温板、隔热板、隔声板、消声板或耐火板。上述卸载板30质轻、强度高、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且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适于在室外长时间使用。除上述材料外,卸载板30还可选用透光板或半透光板,以使卸载建筑100获取较好的采光效果。
卸载板30中还可以加设保温层、隔声层,使卸载建筑100成为一种保温、隔音效果较好的卸载建筑100。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卸载板30还包括限位装置70,限位装置70与承重框架10连接,限位装置70用于限制转轴60的转角。
限位装置70是具有使卸载板30停止或保持停止状态等功能的装置。通常将卸载板30的转动角度设定为平行于受力方向,以使卸载板30的受力最小,达到最佳卸荷效果。本实施例的限位装置70还具有驱动的作用,在需要卸载板30转动时,可以通过限位装置70驱动卸载板相对转轴60转动,使卸载板30开启。限位装置70可以为设于卸载板和承重框架之间的制动器。
加设限位装置70使得卸载板30转动的角度变得可调且使转动角度更加稳定,并且限制卸载板30转动后的角度,以防卸载板30在受到振荡的载荷时,卸载板30反复盖合于承重框架10上,提高了卸载板30卸荷的稳定性,延长了卸载板30的使用寿命。
如图7所示,卸载板30与承重框架10之间设有密封条80,卸载板30之间设有密封条80。
上述,卸载板30的边缘设有凹槽(图中未示出),密封条80嵌入卸载板30中的凹槽中,该卸载板30设有密封条80,相邻卸载板30的边上不设密封条80,当两块卸载板30接合时,密封条80嵌入不设密封条的卸载板30中,形成相邻卸载板30的密封。卸载板30与承重框架10之间的密封条80与上述密封原理相同。密封条80为橡胶材质,在两个部件连接时,密封条80受到挤压发生弹性变形,弹性回复力使密封条80将两个部件之间的间隙填充并压紧,由此达到密封的效果。
在各个连接处加设密封条80使得卸载建筑100的密封性较好,卸载建筑100的遮风避雨效果更好,卸载建筑100的完整性更强,受力更加均衡。
需要说明的是,铺设于承重框架10表面的卸载板30,在接合时相邻的卸载板30连接,在分离时,每个卸载板30的转动相互独立。
如图8所示,两个卸载板30通过连接装置20接合,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20包括连接座21、连接体22、弹性件23和连接头24,弹性件23设于连接头24与连接体21之间,弹性件23驱使连接头24从连接体22中伸出到连接座21中。连接座21设于一块卸载板30的边缘,连接体22设于另一块卸载板30的边缘,以此将两块卸载板30连接起来。
连接头24包括触头241和拉杆242,触头241和拉杆242的连接处还设有限位凸台243。连接体22上设有第一开口221,连接座21上设有第二开口211。触头241从第一开口221中伸出插入到第二开口211中,弹性件23设于限位凸台243与连接体22之间,限位凸台243卡于第一开口221上,使得弹性件23受力压缩,使得连接头24始终受到一个从连接体22中伸出的推力。
当卸载板30的一端与承重框架10连接时,连接座21设于承重框架10上,连接体22设于卸载板30上。连接头24平行于卸载板30设置,连接头24与连接座21的接合力垂直于卸载板30。触头241呈楔状。当卸载板30发生转动时,连接体22转动,从而连接装置20断开,卸载板30与承重框架10分离。
当连接装置20将两块卸载板30连接起来时,同一卸载板30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座21和连接体22。本实施例中,连接座21设于第二卸载板32一端,连接体22设于第一卸载板31一端。在相邻的卸载板30发生转动时,连接座21和连接体22一个顺时针转动、一个逆时针转动,从而连接装置20断开,即连接座21和连接体22断开,两块卸载板30分离。
两块卸载板30分别通过连接装置20的连接体22和连接座21连接,连接体22通过连接头24与连接座21连接。连接装置20在能保证两块卸载板30连接的同时,又能保证在卸载板30受力过大时,卸载板30可带动连接体22和连接座21自动分离。
如图4所示,承重框架10上设有卡勾14,卸载板30的两端设有卡勾301和钩扣302,在卸载板30与承重框架10连接时,承重框架10上的卡勾14与卸载板30上的钩扣302卡接。在相邻的卸载板30连接时,一个卸载板30的卡勾301与另一卸载板30的钩扣302卡接。加设上述卡接结构使得卸载板30连接的稳定性更强。
请一并参阅图9,弹性件23为弹片或弹簧,连接装置20还包括螺纹连接于连接体22上的调压螺栓25,调压螺栓25的径向方向与弹性件23的形变方向相同。弹性件23一端与连接头24接触,另一端与调压螺栓25接触。
连接体22与连接座21的分离力的大小取决于连接头24与连接座21的接合力,该接合力的大小又取决于弹性件23弹力的大小。加设调压螺栓25,通过调压螺栓25相对连接体22的旋进旋出来调节对弹性件23的预压缩程度,以此来调节连接体22与连接座21初始接合力的大小,从而调节卸载板30的开启压力。
连接头24两端均从连接体22的两端伸出,一端伸出的是触头241,另一端伸出的是拉杆242,拉杆242的伸出端呈折弯状,便于拉拔。连接头24的一端,即触头241与连接座21接合。连接头24上固定连接有弹性卡爪26,弹性卡爪26连接在限位凸台243上,弹性卡爪26具有弹性,受力发生形变。连接体22中设有卡槽222,连接头24向连接体22中收缩,弹性卡爪26卡于卡槽222中以使连接体22和连接座21分离。
通过拉动拉杆242可同时拉动触头241,使触头241与连接座21分离,同时弹性卡爪26随着拉杆242一同向上运动卡接在卡槽222中,从而保持触头241收缩于连接体22中的状态。通过加设弹性卡爪26的结构使得连接体22和连接座21可通过拉动拉杆242分离,从而随时解锁卸载板30,使卸载板30发生转动。
请一并参阅图10,连接装置20还包括解锁按钮27,解锁按钮27设于连接体22上,用于推动弹性卡爪26使弹性卡爪26与卡槽222分离。
将连接体22和连接座21分离后,弹性卡爪26始终卡接在卡槽222中,加设解锁按钮27推动弹性卡爪26,使弹性卡爪26与卡槽222分离,再次锁定两块卸载板30的位置。
可以理解,连接装置20除了单独使用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同一侧缘间隔应用多个。
本卸载建筑通过在承重框架外表面铺设卸载板形成,卸载板可相对承重框架转动,两块卸载板之间通过连接装置连接,在保持卸载板铺于承重框架上的同时又能保证两块卸载板在受力过载时分离,卸载板相对承重框架转动时,卸载建筑的受力面积减小,达到了卸荷的目的,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卸载建筑因过载而造成的损坏。本卸载板相对转轴两侧受力不均衡,使卸载板始终受到一个偏转力,在受到的偏转力足够大时自动发生偏转,减小受力面积,已达到卸荷的效果,有效的防止了因卸载板过载而造成的破坏,在卸载时具有优良的抗震性。本发明的卸载建筑是一种能卸去载荷的卸载建筑。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