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民建房屋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9848阅读:1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民建房屋构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民间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指提供一种民建房屋构造。



背景技术:

在我国,人口众多且大部分人口居住农村,其民村住房建筑基本为低层的土木、砖瓦结构模式。然而,这些土木、砖瓦结构的房屋构造复杂,普通工匠不易建造,同时其设计构造及所采用的建材方面也不能兼顾防震、通风、排水以及隔热等功能。目前,为了建筑物顶部的采光及通风,天窗已经是很常见的设施,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物,现有技术中的天窗通常都是简单的框架和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组合,由于天窗高度较高,人工开关很困难,常常造成天窗难以开启情况的发生,这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天窗难以开启,通风或排烟效果也比较差,同时现有的天窗常常发生闭合不严密的情况,导致雨水进入房屋内部对生活生产造成诸多不便。因此,排水天沟的设计也显得很重要,天沟为设置房屋外部的泄水结构,是与屋顶排水隔热层(即瓦木层)紧密相连的结构,传统的机瓦或彩瓦,虽然能起到排水、隔热的作用,但设计复杂,如机瓦,采用下瓦重合上瓦的形式达接,还有采用传统的弧形瓦,弧形瓦采用下瓦重合上瓦达接时,还需盖瓦压接沟瓦才能实现排水、遮阳的效果。但是,这样的屋顶必须作倾斜为30度斜面才能满足理想的排水要求,同时,由于沟瓦形成的沟路小,加之倾斜度大,逢大雨时,沟路中积聚的雨水向下的冲击大,于是对天沟的防冲击及满水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再同时,采用机瓦或是弧形瓦都会存在很多的重合间隙,遇逆向的大风大雨时,雨水会从重合的间隙中折回到室内,从而影响正常生活。当然,采用传统的机瓦、彩瓦或弧形瓦,由于重叠面积大,造成屋顶受力大,且瓦与瓦的结合处多,即加大了房屋整体承受力,瓦与瓦之间也容易自然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民建房屋构造。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民建房屋构造,其包括主体层、天沟、防雨隔热层以及通风层,其中主体层采用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为钢筋混泥土灌注成型,并包括上、下横梁及其之间布设的立注,其中:天沟设在上横梁上,并包括前天沟、后天沟及侧天沟,其中前、后天沟通过侧天沟连通并分别具有与下水管相连接的出水孔;防雨隔热层设在上横梁包括三角梁、横条梁、木条板、横木条以及预制瓦,横条梁两端分别设在两三角梁的倾斜梁上,木条板以等距离形式布满横条梁,横木条小于木条板宽度,并与木条板呈十字交叉状布设于木条板上,横木条在木条板上布设的间距符合预制瓦的相应长度;预制瓦设在横木条上,并通过预制瓦底面设有的阻止块与横木条上侧边抵持,使得预制瓦不会因震动而在具有坡度的横木条向下滑脱。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通风层设在防雨隔热层上方,并与防雨隔热层形成阶级状,其通过在倾斜梁上向上限浇有矮注将通风层顶起在防雨隔热层上,使得防雨隔热层与通风层之间形成通风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通风层包括短斜梁、脊梁、边梁、短木板、横条、风道预制瓦以及脊瓦,其中脊梁达接在两短斜梁之间的顶端,边梁达接在两短斜梁之间的末端,短木板、横条以及风道预制瓦依序向上逐层布设,其中风道预制瓦与预制瓦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短斜梁向外侧延伸边梁,向上延伸有凸边,而脊瓦扣在脊梁上方,其两侧可压在靠近脊梁的风道预制瓦的上边缘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预制瓦采用建模后通过灌注水泥砂浆预制成型,或者是通过建模后通过粘土成型再烧制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预制瓦由凸部与凹沟连续构成,并包括上、下端部和左、右边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上端部依托于连续的凸部与凹沟设有相应的凹下阶部,并在阶上与阶下之间形成有外倾斜部,阻止块对应凹下阶部设在凹沟背面。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下端部依托于连续的凸部与凹沟设有相应的凹上阶部,且下端部边缘与凹上阶部之间形成有内倾斜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预制瓦与预制瓦纵向结合时,预制瓦上端部重合另一预制瓦下端部,其中一预制瓦凹下阶部与另一预制瓦凹上阶部重合,此时外倾斜部与内倾斜部齿合。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左边部与右边部设有横向相连的相互咬合结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的效果是:

1、能够充分兼顾顾防震、通风、排水以及隔热等功能;

2、传统的机瓦、彩瓦或弧形瓦,由于其重叠面积大,造成屋顶受力大,且瓦与瓦的结合处多,即加大了房屋整体承受力,瓦与瓦之间也容易自然脱落;而本设计中的预制瓦通过凸部与凹沟的结合,科学地分配受力面来缩减重量、拓展瓦的面积,同时还方便制成(脱模),提升了产品良率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侧面视角图。

图2呈现图1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A处放大图。

图5呈现预制瓦(风道预制瓦)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6是呈现图5的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7是呈现图5的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图8是预制瓦之间待组装一体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民建房屋构造,包括主体层10、天沟20、防雨隔热层30以及通风层40,其中:主体层10采用防震的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为钢筋混泥土灌注成型,民间建筑在上、下横梁11、12之间一般采用小于5米的间距布设立注13,其中上、下横梁11、12分别由前、后、左、右横梁组成,再通过若干立注13与上、下横梁11、12连接,使得主体层10形成防震的框架式结构,由于防震框架结构是现有技术,下面再不做更多描述;天沟20设在上横梁11上,并包括前天沟21、后天沟22及侧天沟23,其中前、后天沟21、22通过两侧天沟23连通并分别具有与下水管(未图示)相连接的出水孔(未标注),前天沟前方还设有遮雨台24,遮雨台24上沿上边凸起有挡水部(未标注),使得遮雨台24上方与前天沟21连通;防雨隔热层30设在上横梁11包括三角梁31、若干横条梁32、若干木条板33、若干横木条34以及若干预制瓦35,其中横条梁32以小于1米的间距通过其两端分别布设在两三角梁31的倾斜梁331上,木条板33达接在横条梁32上以等距离形式布满横条梁32,横木条34小于木条板33宽度,与木条板33呈十字交叉状布设于木条板33上,横木条34在木条板33上的布设间距以符合预制瓦35的长度为标准;预制瓦35设在横木条34上,并通过预制瓦35底面设有的阻止块351与横木条34上侧边(未标注)抵持,使得预制瓦35不会在有坡度的横木条34上向下滑脱。

请参阅图4并结合参阅图2、图3所示,通风层40在防雨隔热层30上方并与防雨隔热层30形成阶级状,其通过在倾斜梁331上向上限浇(灌)有矮注41将通风层40顶起在防雨隔热层30上,使得防雨隔热层30与通风层40之间形成通风通道50。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层40包括短斜梁42、脊梁43(与横条梁32相同)、边梁44(与横条梁32相同)、短木板45(与木条板33相同)、横条46(与横木条34相同)、风道预制瓦47(与预制瓦35相同)以及脊瓦48,其中:脊梁43达接在两短斜梁42之间的顶端,边梁44达接在两短斜梁42之间的末端,短木板45、横条46以及风道预制瓦47依序与木条板33、横木条34及预制瓦35的组设方式相同,因此不再作重复描述。在本实施例中,短斜梁42向外侧延伸边梁321,向上延伸有凸边322,边梁321和凸边322既能遮挡风雨侵入,也能起到美观的效果。而脊瓦48在脊梁43上方,两侧可压在靠近脊梁43的风道预制瓦47上边缘部(未标注),以此防止风雨从脊梁43处瓦与瓦的连接处(未标注)侵入。

请参阅图5、图6、图7及图8所示,预制瓦35(或相同结构的风道预制瓦47)是本发明创造的重点结构,它区别于传统的机瓦、彩瓦以及上、下结合的弧形瓦的结构构造,旨在利于缩减重量时也能拓展瓦的面积,同时还方便制成,提升房屋的使用寿命。因预制瓦35与风道预制瓦47的结构相同,下面仅以预制瓦35为例作技术。预制瓦35采用建模后通过灌注水泥砂浆预制成型,或者是通过建模后通过粘土成型再烧制成型,其是由凸部352与凹沟353连续构成,并包括上端部354、下端部355,左边部356和右边部357,从正面观看,凸部352与凹沟353连续的上端部354(如图7)设有连续的凹下阶部3541,在“阶”上与“阶”下之间形成有外倾斜部3542,阻止块351对应凹下阶部3541在凹沟353的背面设置,以此既能增加凹下阶部3541的厚度,达到增强受力的目的,也利于预制瓦35在横条46(横木条34)上安装,藉此阻止块351与横条46(横木条34)抵持,使得预制瓦35不得自然向下滑脱。请从背面观看,凸部352与凹沟353连续的下端部355(如图6)设有连续的凹上阶部3551,下端部355边缘与凹上阶部3551之间形成有内倾斜部3552,当预制瓦35与预制瓦35纵向结合时,预制瓦35上端部354对准另一预制瓦35下端部355(如图8),组合后的上一预制瓦35的凹下阶部3541与下一预制瓦35的凹上阶部3551重合,此时外倾斜部3542与内倾斜部3552齿合,以此类推,使得若干预制瓦35形成为连接的整体,同时在外倾斜部3542与内倾斜部3552齿合以及凹下阶部3541凹上阶部3551重合条件下,凹沟353中的流水会因倾斜而下流,不会因连接缝隙而漏雨。在本实施例中,左边部356与右边部357设有横向连接时相互咬合结构,因此等结构的设计要点类似于上、下端部354、355的结合形式,并在上、下端部354、355的结合结构的启示下实现,为节省阅读时间,恕不作详细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