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225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屋顶层(1)、中间屋顶层(2)、底部屋顶层(3)、至少一个进气管道(4)、至少一台顶部风扇(5)、至少一台侧面风扇(6)和控制模块(11),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11)相连接的电源、温度传感器(9)、电机驱动电路(10);其中,各台顶部风扇(5)和各台侧面风扇(6)分别与电机驱动电路(10)相连接,并经电机驱动电路(10)与控制模块(11)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11)为温度传感器(9)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11)、电机驱动电路(10)后分别为各台顶部风扇(5)和各台侧面风扇(6)进行供电;各台顶部风扇(5)和各台侧面风扇(6)共同并联,构成风扇机组,电机驱动电路(10)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11)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风扇机组的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风扇机组的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11)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11)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顶部屋顶层(1)、中间屋顶层(2)、底部屋顶层(3)三者的尺寸、形状彼此相同;底部屋顶层(3)设置于工厂侧墙(7)之上,底部屋顶层(3)上设置至少一个贯穿上下面的通孔,通孔的数量与进气管道(4)的数量相等,各个进气管道(4)的两端敞开互通,且进气管道(4)其中一端的口径大于另一端的口径,各个进气管道(4)分别设置于各个通孔中,且各个进气管道(4)上的大口径端部位于底部屋顶层(3)下方;中间屋顶层(2)与底部屋顶层(3)彼此位置相对应的、设置于底部屋顶层(3)上方,中间屋顶层(2)与底部屋顶层(3)之间留有预设高度空间,且中间屋顶层(2)的边缘与底部屋顶层(3)的边缘相对应连接,中间屋顶层(2)上设置至少一个贯穿上下面的开口,开口的数量与顶部风扇(5)的数量相等,且开口的内径与顶部风扇(5)的外径相适应,各个顶部风扇(5)分别设置于各个开口当中,且各个顶部风扇(5)工作所产生的气流方向由下向上;顶部屋顶层(1)与中间屋顶层(2)彼此位置相对应的、设置于中间屋顶层(2)上方,同样,顶部屋顶层(1)与中间屋顶层(2)之间留有预设高度空间,温度传感器(9)设置于顶部屋顶层(1)、中间屋顶层(2)之间,或中间屋顶层(2)、底部屋顶层(3)之间;顶部屋顶层(1)底边边缘与中间屋顶层(2)底边边缘之间敞开,构成导流口(8),侧面风扇(6)的外径与导流口(8)上下边之间的距离相适应,各个侧面风扇(6)沿导流口(8)依次设置与导流口(8)中,且各个侧面风扇(6)工作所产生的气流方向指向外部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屋顶层(3)上的各个通孔,阵列设置于底部屋顶层(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屋顶层(2)上的各个开口,阵列设置于中间屋顶层(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风扇(5)为无刷电机顶部风扇,所述侧面风扇(6)为无刷电机侧面风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进气管道(4)上大口径端的口径与小口径端的口径比为4: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11)为单片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为供电网络。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