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小汽车停车台,具体是一种双式液压推杆侧方停车台。
背景技术:
开车出门停车是免不了的,如今车是越来越多,车位是越来越少,一些热点地区的车位可谓是一位难求,好容易碰到一个车位合不合适也要试试。在常见的车位中,侧方停车是大家公认难度最大的,因为相对来说侧方停车主要凭感觉,两侧的参照物并不明确,因此在车位紧张的地方面对这样的车位,很多新手经常尝试失败后无奈放弃。所以市面上亟需一种双式液压推杆侧方停车台,来帮助驾驶员能方便地侧边停车就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式液压推杆侧方停车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式液压推杆侧方停车台,其特征是由停车台主体和液压系统组成;所述停车台主体为侧边平行于街道道路侧边的梯形壳体结构,其前后两端为斜坡,顶面为停车平台,所述停车平台上面设有若干个检查维修口,检查维修口上面设有盖板,盖板通过用螺栓固定于检查维修口上面, 停车平台下面设有至少有四个支撑在地面上的定向轮;所述液压系统设置在停车台主体的梯形壳体内,由其对停车台主体进行侧向平移驱动;所述的液压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和液压油。所述的动力元件电动液压泵安装固定于停车台主体空腔内部通过所述的辅助元件液压油管与油箱和所述的控制元件液压电子分配阀相连接, 并且所述的油箱和液压电子分配阀安装于停车台主体的梯形壳体内部, 所述的油箱装满液压油, 所述的执行元件多级液压油缸的缸体安装固定于停车台主体的梯形壳体内部两端,一端一个,两个多级液压油缸的排列方向与道路侧边相垂直,并且此两个多级液压油缸是由一个液压电子分配阀控制同步进行,多级液压油缸通过液压油管与液压电子分配阀相连接, 所述的多级液压油缸的活塞杆顶端固定于街道侧边,所述的活塞杆伸缩运动方向与定向轮运动方向一致,所述的街道侧边的一侧还设有操控箱,操控箱与电源线和电动液压泵线路、液压电子分配阀线路相连接。
所述停车台主体前后两端斜坡的坡角为15度至45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一种双式液压推杆侧方停车台结构简单,通过液压系统驱动停车台主体进行侧向平移,可以使停车台主体伸出原来车位,让驾驶员轻松开上停车平台后,再操作操控箱让停车台主体收回原来位罝,从而减少驾驶员在停车位移库所需要更长的长度空间,也解决了驾驶员需要高超的驾驶技术的难题,让停车更简单更方便,还可以缩短停车位的长度,增加停车数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双式液压推杆侧方停车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停车台主体,2-斜坡,3-定向轮,4-多级液压油缸,5-电动液压泵,6-街道侧边,7-操控箱,8-液压电子分配阀,9-液压油管,10-油箱,11-活塞杆,12-盖板,13-检查维修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双式液压推杆侧方停车台,其特征是由停车台主体1和液压系统组成;所述停车台主体1为侧边平行于街道侧边6的梯形壳体结构,其前后两端为斜坡2,斜坡2的坡角为15度至45度,顶面为停车平台,所述停车平台上面设有若干个检查维修口13,检查维修口13上面设有盖板12,盖板12通过用螺栓固定于检查维修口13上面,停车平台下面设有至少有四个支撑在地面上的定向轮3;所述液压系统设置在停车台主体1的梯形壳体内,由其对停车台主体1进行侧向平移驱动;所述的液压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和液压油。所述的动力元件电动液压泵5安装固定于停车台主体1的梯形壳体内部通过所述的辅助元件液压油管9与油箱10和所述的控制元件液压电子分配阀8相连接, 并且所述的油箱10和液压电子分配阀8安装于停车台主体的梯形壳体内部, 所述的油箱10装满液压油, 所述的执行元件多级液压油缸4的缸体安装固定于停车台主体1的梯形壳体内部两端,一端一个,两个多级液压油缸4的排列方向与街道侧边6相垂直,并且此两个多级液压油缸4是由一个液压电子分配阀8控制同步进行,多级液压油缸4通过液压油管9与液压电子分配阀8相连接, 所述的多级液压油缸4的活塞杆11顶端固定于街道侧边6,所述的活塞杆11伸缩运动方向与定向轮3运动方向一致,所述的街道侧边6的一侧还设有操控箱7,操控箱7与电源线和电动液压泵5线路、液压电子分配阀8线路相连接。
当使用本一种双式液压推杆侧方停车台时,只要操作操控箱7的按钮控制液压系统驱动停车台主体进行侧向平移,使停车台主体1伸出原来车位,让驾驶员轻松开上停车平台后,再操作操控箱7让停车台主体1收回原来位罝,从而减少驾驶员在停车位移库所需要更长的长度空间,也解决了驾驶员需要高超的驾驶技术的难题,让停车更简单更方便,还可以缩短停车位的长度,增加停车数量,正好解决如今车辆越来越多,车位越来越少,一些热点地区的车位一位难求的状况。
上述图例仅为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