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挂上承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2213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 一种下挂上承结构体系,包括连接成整体的悬挂结构、转换结构和传力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悬挂结构为下悬挂结构(11),所述传力结构为中间竖向传力结构(5)和上部传力结构(10),上部传力结构(10)固结于转换结构(9)上部,下悬挂结构(11)转换结构(9)的下部,上部传力结构(10)与下悬挂结构(11)和转换结构(9)构成下挂上承结构体系。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下挂上承结构体系,其特征是:所述

下悬挂结构(11)包括下悬挂结构钢梁(3)和吊柱(7),下悬挂结构钢梁(3)至少是两个且相互平行水平布置,吊柱(7)垂直固定连接于下悬挂结构钢梁(3)呈竖直排列;

多个中间竖向传力结构彼此平行布置在下悬挂结构钢梁(3)上,中间竖向传力结构与下悬挂结构钢梁(3)垂直相交固定连接;下悬挂结构通过吊柱(7)固定连接至转换结构(9)的下弦杆(8)之上,转换结构(9)又通过其上弦杆与上部传力结构(10)固定连接,下悬挂结构和上部传力结构(10)直接作用于转换结构(9)。

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下挂上承结构体系,其特征是:下挂上承结构体系还包括有角部竖向传力结构(1),位于下悬挂结构钢梁(3)端部的中间竖向传力结构通过变截面结构连接件(2)分别固定连接一个角部竖向承力结构。

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挂上承结构体系,其特征是:各部件固定连接方式为焊接连接或螺栓连接。

5.一种下挂上承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一)安装角部竖向承力结构和中间竖向传力结构:在地基基础上固定角部竖向承力结构和中间竖向传力结构,施工时自下而上依次吊装、拼接,形成角部竖向承力结构(1)和中间竖向传力结构(5),在竖向悬臂端处,角部竖向承力结构通过变截面结构连接件(2)与中间竖向传力结构固定连接;

(二)组装下悬挂结构:水平放置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下悬挂结构钢梁(3),位于最上方两个下悬挂结构钢梁(3)之间固定连接竖向平行排列的吊柱(7),吊柱(7)的上端超出最上方的下悬挂结构钢梁(3),即构成下悬挂结构;将下悬挂结构钢梁(3)连接在中间竖向传力结构上,下悬挂结构钢梁(3)与中间竖向传力结构垂直相交;

(三)形成临时支撑体系:在下悬挂结构最上方两个下悬挂结构钢梁(3)之间增设临时斜腹杆(4),以最上方两个下悬挂结构钢梁(3)作为上弦和下弦,吊柱(7)作为直腹杆,以此形成临时支撑体系;

(四)形成临时回顶体系:在下悬挂结构最上方的下悬挂结构钢梁(3)之上安装预制的方形钢管柱(6),方形钢管柱(6)与吊柱(7)、中间竖向传力结构平行且交错排布,方形钢管柱(6)和吊柱(7)在下悬挂结构钢梁(3)的上方组成临时回顶体系;

(五)安装转换结构(9):以预制方钢管柱及下悬挂结构的吊柱(7)为支点,安装转换结构(9)的下弦杆(8),将吊柱(7)与转换结构(9)进行连接,预制的方形钢管柱(6)与转换结构(9)进行连接,在下弦杆(8)之上进行相应的直腹杆、斜腹杆、上弦杆的吊装及连接,形成转换结构(9);向上加长中间竖向传力结构并与转换结构(9)连接;

(六)在转换结构(9)的上弦杆之上安装上部传力结构(10);

(七)对临时回顶体系及临时支撑体系进行卸载:待转换结构(9)的变形监测趋于稳定,依次拆除临时回顶体系的方形钢管柱(6)、吊柱(7)的连接耳板以及临时支撑体系上的临时斜腹杆(4);

(八)将下悬挂结构的吊柱(7)与转换结构(9)的下弦杆(8)进行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下挂上承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斜腹杆采用满足承力要求的预制H型钢,斜腹杆在两个下悬挂结构钢梁(3)之间首尾相接布置,相邻斜腹杆之间的连接点位于吊柱(7)与下悬挂结构钢梁(3)的交点处或者位于相邻吊柱(7)中间的下悬挂结构钢梁(3)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下挂上承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吊柱(7)与转换结构(9)的下弦杆(8)使用长圆孔连接耳板配合高强螺栓进行连接,预制的方形钢管柱(6)与转换结构(9)的下弦杆(8)焊接连接。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