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楼板,具体涉及一种方钢管梁原竹楼板。
背景技术:
在全球木材资源缺乏的情况下,竹子具有繁殖容易、生长快、成材早及产量高等特点,同时,竹材纹理通直、色泽淡雅、材质坚韧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环保建筑原材料,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竹建筑拔地而起。由于原竹本身截面尺寸以及材性柔韧的限制,现有原竹楼板跨度不大,承载力较差,极大的限制了原竹建筑的多样性,以上诸多问题制约了原竹建筑的发展与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方钢管梁原竹楼板,该楼板的跨度大,承载力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方钢管原竹楼板包括原竹墙梁本体、若干方钢管,所述原竹墙梁本体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左侧原竹墙梁、右侧原竹墙梁、前侧原竹墙梁及后侧原竹墙梁,其中,各方钢管由前到后依次分布,各方钢管的一端与左侧原竹墙梁相连接,各方钢管的另一端与右侧原竹墙梁相连接,相邻方钢管之间搭接若干第一原竹,最前侧方钢管与前侧原竹墙梁之间搭接有若干第二原竹,最后侧方钢管与后侧原竹墙梁之间搭接有若干第三原竹。
方钢管的左端与左侧原竹墙梁通过第一固定连接件相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包括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块及第二限位块,其中,第一限位杆位于左侧原竹墙梁上,第一限位块及第二限位块位于第一限位杆与左侧原竹墙梁之间,且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有间隙,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及左侧原竹墙梁之间形成第一固定通孔,方钢管的左端穿过所述第一固定通孔;
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限位杆的侧面、第一限位块的侧面及左侧原竹墙梁的侧面将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块及左侧原竹墙梁固定连接;
第二螺栓依次穿过第一限位杆的侧面、第二限位块的侧面及左侧原竹墙梁的侧面将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块及左侧原竹墙梁相连接;
第三螺栓依次穿过第一限位块、方钢管左端的侧面及第二限位块将第一限位块、方钢管及第二限位块相连接。
方钢管的右端与右侧原竹墙梁通过第二固定连接件相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件包括第二限位杆、第三限位块及第四限位块,其中,第二限位杆位于右侧原竹墙梁上,第三限位块及第四限位块位于第二限位杆与右侧原竹墙梁之间,且第三限位块与第四限位块之间有间隙,第二限位杆、第三限位块、第四限位块及右侧原竹墙梁之间形成第二固定通孔,方钢管的右端穿过所述第二固定通孔;
第四螺栓依次穿过第二限位杆的侧面、第三限位块的侧面及右侧原竹墙梁的侧面将第二限位杆、第三限位块及右侧原竹墙梁固定连接;
第五螺栓依次穿过第二限位杆的侧面、第四限位块的侧面及右侧原竹墙梁的侧面将第二限位杆、第四限位块及右侧原竹墙梁相连接;
第六螺栓依次穿过第三限位块、方钢管右端的侧面及第四限位块将第三限位块、方钢管及第四限位块相连接。
各方钢管的前侧面上设有第一搭板,各方钢管的后侧面上设有第二搭板,第一搭板及第二搭板上均设有限位槽,第一原竹的端部、第二原竹的端部及第三原竹的端部分别固定于对应限位槽内。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方钢管梁原竹楼板包括原竹墙梁及若干方钢管,采用方钢管为骨架的方式构建楼板,其中,方钢管的两端与原竹墙梁的左侧杆及右侧杆相连接,实现方钢管与原竹墙梁的连接,相邻方钢管之间通过若干第一原竹相连接,最前侧方钢管与原竹墙梁的前侧杆之间通过若干第二原竹相连接,最后侧方钢管与原竹墙梁的后侧杆之间通过若干第三原竹相连接,从而使方钢管与原竹墙梁形成一个整体构件,更好的将方钢管融合到原竹墙梁内,从而使楼板具有较强的承载力,有效的提高楼板的跨度,为竹建筑的应用提高有力的技术支撑。
进一步,通过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及第三螺栓将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方钢管的左端及原竹墙梁的左侧杆相连接,避免方钢管的左端在原竹墙梁上移动。
进一步,通过第二限位杆、第三限位杆、第四限位块、方钢管的右端及原竹墙梁的右侧杆相连接,避免方钢管的右端在原竹墙梁上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方钢管3与原竹墙梁1的连接关系图。
其中,11为左侧原竹墙梁、12为右侧原竹墙梁、13为前侧原竹墙梁、14为后侧原竹墙梁、21为第一原竹、22为第二原竹、23为第三原竹、3为方钢管、41为第一搭板、42为第二搭板、51为第一螺栓、52为第二螺栓、53为第三螺栓、6为第一限位杆、71为第一限位块、72为第二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本发明所述的方钢管梁原竹楼板包括原竹墙梁本体、若干方钢管3,所述原竹墙梁本体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左侧原竹墙梁11、右侧原竹墙梁12、前侧原竹墙梁13及后侧原竹墙梁14,其中,各方钢管3由前到后依次分布,各方钢管3的一端与左侧原竹墙梁11相连接,各方钢管3的另一端与右侧原竹墙梁12相连接,相邻方钢管3之间搭接若干第一原竹21,最前侧方钢管3与前侧原竹墙梁13之间搭接有若干第二原竹22,最后侧方钢管3与后侧原竹墙梁14之间搭接有若干第三原竹23。
方钢管3的左端与左侧原竹墙梁11通过第一固定连接件相连接;第一固定连接件包括第一限位杆6、第一限位块71及第二限位块72,其中,第一限位杆6位于左侧原竹墙梁11上,第一限位块71及第二限位块72位于第一限位杆6与左侧原竹墙梁11之间,且第一限位块71与第二限位块72之间有间隙,第一限位杆6、第一限位块71、第二限位块72及左侧原竹墙梁11之间形成第一固定通孔,方钢管3的左端穿过所述第一固定通孔;第一螺栓51依次穿过第一限位杆6的侧面、第一限位块71的侧面及左侧原竹墙梁11的侧面将第一限位杆6、第一限位块71及左侧原竹墙梁11固定连接;第二螺栓52依次穿过第一限位杆6的侧面、第二限位块72的侧面及左侧原竹墙梁11的侧面将第一限位杆6、第二限位块72及左侧原竹墙梁11相连接;第三螺栓53依次穿过第一限位块71、方钢管3左端的侧面及第二限位块72将第一限位块71、方钢管3及第二限位块72相连接。
方钢管3的右端与右侧原竹墙梁12通过第二固定连接件相连接;第二固定连接件包括第二限位杆、第三限位块及第四限位块,其中,第二限位杆位于右侧原竹墙梁12上,第三限位块及第四限位块位于第二限位杆与右侧原竹墙梁12之间,且第三限位块与第四限位块之间有间隙,第二限位杆、第三限位块、第四限位块及右侧原竹墙梁12之间形成第二固定通孔,方钢管3的右端穿过所述第二固定通孔;第四螺栓依次穿过第二限位杆的侧面、第三限位块的侧面及右侧原竹墙梁12的侧面将第二限位杆、第三限位块及右侧原竹墙梁12固定连接;第五螺栓依次穿过第二限位杆的侧面、第四限位块的侧面及右侧原竹墙梁12的侧面将第二限位杆、第四限位块及右侧原竹墙梁12相连接;第六螺栓依次穿过第三限位块、方钢管3右端的侧面及第四限位块将第三限位块、方钢管3及第四限位块相连接。
各方钢管3的前侧面上设有第一搭板41,各方钢管3的后侧面上设有第二搭板42,第一搭板41及第二搭板42上均设有限位槽,第一原竹21的端部、第二原竹22的端部及第三原竹23的端部分别固定于对应限位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