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7395阅读:2898来源:国知局
中空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空板。



背景技术:

中空板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型包装材料,常用于建筑、装潢领域。中空板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常用来代替中密度板,常常作为各种物品外包装保护板、垫板、置物架、隔板、底板、或者说保护板等等。

现有技术中,中空板常常采用聚乙烯等高分子聚合物制成,使其具有高的结构强度的同时,保证中空板的板体较轻。公告号为“CN 204662822 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双色塑料中空板,其通过在板料之间设置有中空的矩形结构,然后起到了减少重量和保证结构强度的作用,但是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发现,该种中空板在承载力的承载力仍然过小,不能满足重型负载的场合,例如强风或者高重量的状态,在受到重型负载后,将会导致中空板的断裂,中空板作为建筑材料中重要的支撑结构,中空板断裂的后果难以估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的中空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中空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内设置有沿板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所述空腔沿板体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相邻所述空腔之间形成有加强块,所述加强块内设置有加强孔,所述加强孔沿板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加强孔内可拆卸连接有金属加强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孔进一步减少了板体的重量,同时在受到垂直于板体的作用力时,加强孔位置避免了应力集中在板体的加强块的中心位置,加强孔减少了该位置的结构强度,但是增加了板体的弹性,使板体能够发生变形,避免板体发生断裂,同时在加强孔内设置有金属加强柱,金属加强柱提高了板体的结构强度,由于金属材料的硬度和结构强度较高,所以板体不易发生变形,使板体能够承受更大的承载力,同时金属加强柱可以拆除或者添加在加强孔内,使板体具有不同的结构强度,供使用者选择。

作为优选,所述板体由相互连接的重承载部和轻承载部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板体使用过程中,板体的受力程度是不同的,同时板体发生断裂的位置一般在重承载部上,轻承载部可能因为重承载部的断裂而发生断裂,所以为了减少成本,可以将加强孔和金属加强柱只设置在重承载部位置,同样也能对板体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轻承载部分别位于重承载部宽度方向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轻承载部位于重承载部的两侧,该种板体适用于垫板等中部受到承载较大的情况下。

作为优选,所述重承载部上的加强孔向两侧贯穿设置有减压通槽,所述减压通槽与空腔连通,所述减压通槽沿重承载部的长度方向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板体发生断裂时候,即板体向下发生变形时,其上部发生变形量较大,而下部的变形量较小,所以材料由于两者不同的变形量,将变形力传导至板体的下部,板体的下部由于受到过大的压力发生断裂,通过设置有减压通槽,将板体的上部与下部分隔开,使两者不发生接触,故该位置的变形力不会发生传导板体的下部上,起到了避免板体断裂的作用,同时减压通槽与空腔连通,也能将作用力传导至空腔的侧壁内,使板体承受更大的作用力。

作为优选,所述轻承载部靠近重承载部的加强孔朝重承载部方向贯穿设置有减压槽,所述减压槽与重承载部内的空腔连通,所述减压槽沿轻承载部的长度方向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减压通槽毕竟会影响到板体的结构强度,但是为了防止重承载部断裂,所以只能设置有减压通槽;但是在轻承载部不适宜设置减压通槽,但是轻承载部与重承载部连接的位置也会受到一定的压力,从而发生变形,只设置有一侧的减压通槽,即能保证加强块的结构强度,又能保证该位置不会发生断裂。

作为优选,所述板体的表面向加强块位置凹陷形成有固定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板体表面设置有加强块位置的结构强度较高,同时也是应力集中的位置,通过固定槽削弱了该位置的结构强度,使板体的表面的结构强度一致,即板体弯曲后不会发生应力集中,避免在板体受力弯曲后,在加强块的位置发生应力集中,避免板体在该位置发生断裂。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槽的相对侧壁向外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外倾斜的固定槽侧壁避免该位置产生棱角,避免灰尘在该位置发生堆积,难以清理;同时使固定槽的侧壁与板体的表面过度的更加顺滑。

作为优选,所述空腔上下两侧的板体向下凹陷形成有结构加强部,所述结构加强部分别与相邻固定槽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板体内设置有减重的空腔,所以空腔与板体的表面之间的厚度较薄,在板体受力后,该位置容易发生变形,通过设置有结构加强部,增强了该位置的结构强度,即板体的外表面不易发生沿长度方向的弯曲,提高了板体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结构加强部依次包括第一弧形过度面、呈向下倾斜的第一倾斜面、呈向下倾斜的第二倾斜面、第三倾斜面、第四倾斜面和第二弧形过度面,所述弧形过度面与固定槽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弧形过度面、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第三倾斜面、第四倾斜面和第二弧形过度面以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之间的位置呈镜像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弧形过度面与固定槽的侧壁相互配合,使板体表面在该位置过度更加顺滑,避免产生棱角和应力集中的位置;通过设置有向空腔内倾斜,即向下倾斜设置的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第三倾斜面和第四倾斜面,空腔的两侧都这样设置,故板体向内变形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向空腔内倾斜,必有一侧难以向外变形,故板体的抗弯曲性能更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加强孔进一步减少了板体的重量,同时在受到垂直于板体的作用力时,加强孔位置避免了应力集中在板体的加强块的中心位置,加强孔减少了该位置的结构强度,但是增加了板体的弹性,使板体能够发生变形,避免板体发生断裂;

2、在加强孔内设置有金属加强柱,金属加强柱提高了板体的结构强度,由于金属材料的硬度和结构强度较高,所以板体不易发生变形,使板体能够承受更大的承载力,同时金属加强柱可以拆除或者添加在加强孔内,使板体具有不同的结构强度,供使用者选择;

3、板体表面设置有加强块位置的结构强度较高,同时也是应力集中的位置,通过固定槽削弱了该位置的结构强度,使板体的表面的结构强度一致,即板体弯曲后不会发生应力集中,避免在板体受力弯曲后,在加强块的位置发生应力集中,避免板体在该位置发生断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图1所示A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图3所示B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板体;11、轻承载部;12、重承载部;2、空腔;3、加强块;4、加强孔;5、金属加强柱;61、减压通槽;62、减压槽;71、固定槽;72、第一弧形过度面;73、第一倾斜面;74、第二倾斜面;75、第三倾斜面;76、第四倾斜面;77、第二弧形过度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附图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中空板,包括板体1,板体1内部设置有用于减少重量和避免过度弯曲变形的空腔2,空腔2设置有多个,首先,空腔2是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板体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其次,多个空腔2沿板体1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

如图2所示,相邻两个空腔2之间自然形成了阻隔两个空腔2的加强块3,加强块3同时起到了提高板体1的结构强度的作用,板体1和加强块3是一体成型的。

如图2所示,在加强块3内设置有加强孔4,加强孔4也是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加强块3两侧的,如图3和图4所示,加强孔4内可拆卸连接有金属加强柱5,由于使用场所和使用情况的不同,金属加强柱5可分别采用弹性金属或者刚性金属制成,金属加强柱5采用过度配合的方式插入加强孔4内,金属加强柱5的侧面与加强孔4的侧面抵接,方便进行拆卸或者固定。

如图1所示,板体1分为重承载部12和轻承载部11,即板体1受力较大的位置和受力较轻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中,轻承载部11分别位于重承载部12宽度方向的两侧。

如图1和图2所示,设置在重承载部12上的加强孔4向两侧的空腔2贯穿设置有减压通槽61,减压通槽61的深度只有0.1-0.3mm,基本在使用状态下,两者是抵接的,只有在受力较大弯曲的状态下,减压通槽61才可能变大,防止板体1的一侧断裂,如图所示,该本实用新型中的减压通槽61也可只设置有一个。

如图2所示,同时设置在轻承载部11上的加强孔4的侧壁向重承载部12的空腔2延伸有减压槽62,减压槽62是与空腔2连通的,同时减压槽62沿轻承载部11的长度方向延伸。

如图4所示,在板体1的外表面,板体1在加强块3的上方向下凹陷形成有固定槽71,固定槽71的相对侧壁向外倾斜,倾斜角度为40-45度。同时空腔2的上方,即空腔2上下两侧的板体1向下凹陷形成有结构加强部,结构加强部分别与相邻固定槽71连接,结构加强部依次包括第一弧形过度面72、呈向下倾斜的第一倾斜面73、呈向下倾斜的第二倾斜面74、第三倾斜面75、第四倾斜面76和第二弧形过度面77,弧形过度面与固定槽71的侧壁连接。

如图4所示,同时在板体1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弧形过度面72、第一倾斜面73、第二倾斜面74、第三倾斜面75、第四倾斜面76和第二弧形过度面77以第二倾斜面74和第三倾斜面75之间的位置呈镜像设置。

在板体1的高度或者说深度方向上,第一弧形过度面72、第一倾斜面73、第二倾斜面74、第三倾斜面75、第四倾斜面76和第二弧形过度面77以空腔2的水平中线的呈镜像设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