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3008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层叠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于用作建筑物的内装饰的层叠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对舒适的居住空间的关注与日俱增。与此相关,在墙壁、顶棚等的内装饰面的表面装修中,对能够发挥防止结露水、防止长霉菌或者抑制因湿度的调整引起的不适等的效果的具有湿气吸收/释放特性的装修的期待与日俱增。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在基底上形成含有硅藻土等的多孔体和粘合材料的层的墙壁材料。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含有硅藻土和树脂的墙壁材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967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5660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利用上述专利文献那样的墙壁材料而成的装饰外观为单色的色调,在美观性方面存在极限。另外,在湿气吸收/释放特性方面也存在改善的余地。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美观性、湿气吸收/释放特性等优异的层叠体。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实用新型发明人进行了刻苦研究后想到了一种层叠体,该层叠体是在基材上具有装饰覆膜的层叠体,上述装饰覆膜是骨料显色型湿气吸收/释放性装饰覆膜,在上述装饰覆膜的表面上散布有鳞片状粒子,从而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即,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征。

1.一种层叠体,该层叠体是在基材上具有装饰覆膜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装饰覆膜为骨料显色型湿气吸收/释放性装饰覆膜,

在上述装饰覆膜的表面中,沿着面方向散布有鳞片状粒子。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上述装饰覆膜为兼具化学物质吸附性的装饰覆膜。

3.根据上述1所述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上述鳞片状粒子以面积比率0.1~50%散布于上述装饰覆膜的表面。

4.根据上述1所述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鳞片状粒子还埋设散布于所述装饰覆膜的内部。

实用新型效果

在上述1的实用新型中,能够发挥优异的美观性、湿气吸收/释放特性等。这样的美观性是由骨料显色造成的多彩感、凹凸感与由鳞片状粒子造成的突出点(accent)、光泽感等复合化来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考虑到湿气吸收/释放特性的提升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由于在装饰覆膜表面上存在有鳞片状粒子,因此在湿气吸收/释放时,装饰覆膜内部的水蒸气通过路径复杂化。推测出上述水蒸气通过路径的复杂化是通过增加装饰覆膜内部的水蒸气与湿气吸收/释放特性成分等的接触机会,由此促进了对装饰覆膜断面整体的水蒸气的扩散及最大限度发挥装饰覆膜具有的湿气吸收/释放性能。

根据上述2的实用新型,能够提高化学物质吸附性。

根据上述3~4的实用新型,在湿气吸收/释放特性方面,能够稳定地获得更加优异的效果。特别是,在上述4的实用新型中,考虑到是通过埋设于在装饰覆膜内部而被散布的鳞片状粒子,使水蒸气通过路径更加复杂化,从而充分地提高了对装饰覆膜断面整体的水蒸气扩散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层叠体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层叠体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层叠体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符号的说明

1:装饰覆膜

2:鳞片状粒子

3:基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层叠体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和主视图。在图1中,在基材3之上层叠有装饰覆膜1,在装饰覆膜1的表面散布着鳞片状粒子2。

基材3是构成建筑物的墙壁表面等的材料。作为基材3,例如可以列举出:混凝土、砂浆、壁板、挤出成形板、石膏板、珍珠岩板、胶合板、砖瓦、塑料板、金属板、玻璃、陶瓷砖等。上述基材3的表面可以施加某种表面处理(例如密封材料、面漆、填料、腻子等),也可以在基材3的表面上已经形成有覆盖膜、或贴有壁纸等。

上述装饰覆膜1为骨料显色型湿气吸收/释放特性装饰覆膜。装饰覆膜1为骨料显色型,由此,与使用了通常的着色颜料等的情况不同,骨料的小点作为多彩图案得以识别,能够赋予优异的色调、质感。另外,装饰覆膜1可以设计得较厚,由于能够赋厚重感、阴影感等,因此,能够形成优异的立体的凹凸图案。

作为骨料(A)(以下也称作(A)成分。),优选粒状骨料,例如可以列举出:硅砂、硅石、碎石、长石、寒水石、河沙、山砂、大理石、御影石、花岗石、蛇纹岩粉碎物、黑曜石、石灰岩、萤石等的粉碎物、瓷器粉碎物、陶瓷粉碎物、玻璃珠、玻璃粉碎物、树脂珠、多孔质树脂珠、金属粒、树脂粉碎物、橡胶类、塑料类、植物纤维、植物片、木粉、贝壳片等的粒子等,也可以使用通过颜料、染料、釉料等对上述材质施加表面处理后的骨料。

上述(A)成分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μm以上100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20μm以上8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500μm以下)。通过使用这种(A)成分,(A)成分分别作为图案被识别,由此能够赋予优异的色调、质感。另外上述骨料在装饰覆膜上形成微小的凹凸,能够有助于赋予立体的外观设计感。而且(A)成分的平均粒径是使用JIS Z8801-1:2000中规定的金属制网筛进行筛分,并通过算出它们重量分布的平均值而得到的值。

装饰覆膜1为具有湿气吸收/释放特性的装饰覆膜。湿气吸收/释放特性是指具有在室内空气处于干燥状态时释放出水分、且在室内空气处于高湿气状态时吸收水分的作用,由此能够使室内环境变得舒适。该湿气吸收/释放特性是通过由某种固定的试验时间内的每单位面积的吸湿量和放湿量计算出来的数值(湿气吸收/释放量)所示出的特性。在本实用新型中,装饰覆膜1的湿气吸收/释放量优选为20g/m2以上(更加优选为50g/m2以上)。而且,湿气吸收/释放量是根据JIS A6909:2014“建筑用表面涂层材料”7.29的步骤测量出的值。

另外,上述装饰覆膜1优选为兼具化学物质吸附性。化学物质吸附性是指具有吸附室内的香烟或从建材等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甲醛等的有害气体)的作用,例如,通过甲醛吸附率等所示出的特性。在本实用新型中,装饰覆膜1的甲醛吸附率优选为80%以上(更加优选为95%以上)。而且,化学物质吸附性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测量。

(化学物质吸附性)

将试验体装入3L的香味袋中,并注入甲醛气体以使袋中甲醛气体浓度为100ppm,在标准状态(温度23℃·湿度50%)下放置24小时之后利用气体检测管测量残留气体浓度。由该残留气体浓度和初期气体浓度来计算吸附率(下述公式)。而且,作为试验体,使用在150mm×70mm×0.8mm的铝板上以预定厚度形成装饰覆膜之后,在标准状态下养护14天后的试验体。

<公式>吸附率(%)={(A-B)/A}×100

(公式中,A是表示初期的气体浓度,B是表示放置24小时之后的残留气体浓度。)

上述装饰覆膜1是以上述(A)成分作为主要成分而构成的,只要具有湿气吸收/释放特性即可。作为上述装饰覆膜1,例如可以使用:具有以(A)成分作为主要成分的多孔质结构的装饰覆膜、或者具有(A)成分及湿气吸收/释放特性成分(B)等的装饰覆膜。

作为湿气吸收/释放特性成分(B)(以下也称作“(B)成分”),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例如可以列举出:凝灰岩发泡体(Maarlite)、勃姆石、多孔质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凝胶)、沸石、氧化铝、铝英石、硅藻土、硅质页岩、海泡石、绿坡缕石、蒙脱石、硬硅钙石、伊毛缟石等的多孔质无机粒子、多孔质合成树脂粒等,可以混合地使用上述物质。(B)成分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μm以上20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10μm以上100μm以下)。通过使用上述(B)成分,能够发挥优异的湿气吸收/释放特性和/或化学物质吸附性。

另外,上述装饰覆膜1优选为含有化学物质吸附剂(C)(以下也称作“(C)成分”)。通过含有(C)成分,有效地吸附有害气体(例如甲醛、氨、硫化氢、甲硫醇、三甲胺等)、并有效地防止有害气体再次释放。作为(C)成分,例如可以列举出:胺化合物、尿素化合物、酰胺化合物、酰亚胺化合物、酰肼化合物、唑化合物、嗪化合物、层状磷酸化合物、铝硅酸盐等。其中,优选是从层状磷酸化合物、铝硅酸盐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特别是优选铝硅酸盐。上述化学物质吸附剂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5μm以上100μm以下(优选1μm以上50μm以下)。

上述装饰覆膜1优选为由含有上述成分及合成树脂(D)的组合而形成。

作为合成树脂(以下也称作“(D)成分”),可以使用各种合成树脂。作为树脂的种类,例如可以列举出:丙烯酸树脂、硅酮树脂、丙烯酸碳化硅树脂、氟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丙烯酸·乙酸乙烯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等、或者上述树脂的复合物等。这种树脂成分也可以是具有产生交联反应的性质的树脂。

上述(A)成分~上述(D)成分的混合比率如下:相对于上述(D)成分的固含量100重量份,

上述(A)成分优选为100~3000重量份(更加优选500~2500重量份),

上述(B)成分优选为5~500重量份(更加优选10~300重量份),

上述(C)成分优选为0.1~100重量份(更加优选0.5~50重量份)。

在上述装饰覆膜1的表面上,沿着面方向散布有鳞片状粒子2。上述面方向是指相对于基材3大致平行的方向,在本实用新型中,鳞片状粒子2的面状部位优选沿着装饰覆膜1的表面的面方向进行散布。而且,鳞片状粒子2的面状部位是指将鳞片状粒子2以稳定的状态放置于水平面上时的、上下的两个面。

作为上述鳞片状粒子2只要是鳞片状即可,并无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出:云母、滑石、板状高岭土、硫酸钡鳞片、氧化铝鳞片、玻璃鳞片、贝壳片、金属片、石材片等的无机质片、或者橡胶片、塑料片、木片等。也可以是对上述物质施加了着色涂布等的鳞片状粒子。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鳞片状粒子2,优选采用具有透明性的鳞片状粒子。由此,能够表现出微妙配色变化的自然的多彩感。另外,能够给装饰覆膜1赋予光泽感。上述鳞片状粒子2只要是在鳞片状的厚度方向上具有透明性即可。作为具有透明性的鳞片状粒子,例如可以列举出天然云母、透明玻璃鳞片、透明塑料片等,特别是优选天然云母。上述作为具有透明性的鳞片状粒子的物质,只要是在不损害透明性的范围,也可以进行着色。

另外作为鳞片状粒子2,采用具有光干涉性的鳞片状粒子,由此能够对成型涂膜赋予多彩感和光泽感。作为这样的成分,只要具有光干涉性可以使用各种材料,例如可以使用折射率不同的树脂层叠两层以上的薄膜片、利用压花加工等形成有微细凹凸的薄膜片、固定有玻璃球等透明球的薄膜片、或者是对上述薄膜片施加金属蒸镀后的薄膜片等。这样的成分也可以是兼具光干涉性和透明性的鳞片状粒子。

鳞片状粒子2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5mm以上10mm以下(更加优选0.1mm以上8mm以下)。而且,鳞片状粒子2的平均粒径是鳞片状粒子2的面状部位的长直径的平均值。另外,鳞片状粒子2的平均短直径与平均长直径的比值优选为1∶1~1∶5左右。进而,鳞片状粒子2的平均粒径与平均厚度的比值(平均粒径/平均厚度)优选为2/1~200/1(更加优选为3/1~100/1)。

鳞片状粒子2优选为在上述装饰覆膜1的表面上以面积比率0.1~50%(优选为1~30%)进行散布。以这样的面积比率将鳞片状粒子2散布于装饰覆膜1的表面,由此能够发挥优异的美观性、湿气吸收/释放特性等。而且,本实用新型的面积比率是指通过百分率示出的装饰覆膜表面的每单位面积上鳞片状粒子所占的面积比率。

进一步地,如本实用新型的图3所示优选鳞片状粒子2还被埋设于上述装饰覆膜1的内部而进行散布。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湿气吸收/释放特性、化学物质吸附性。

本实用新型的层叠体如图1所示,在基材3上具有装饰覆膜1,在装饰覆膜1的表面上沿着面方向散布有鳞片状粒子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层叠体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出以下方法:将在包含上述(A)成分~上述(D)成分的组合物中加入鳞片状粒子2的组合物涂覆在基材3上的整个面上的方法;或者将包含上述(A)成分~上述(D)成分的组合物涂覆于基材3上之后,使鳞片状粒子2散布·固定的方法等。而且,在制造组合物时还可以混合着色颜料、体质颜料、填充材料、各种添加剂、水等。

作为涂覆器具可以采用例如毛刷、镘刀、辊子、喷涂器等的公知的器具。对涂覆量并无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0.3~5kg/m2,更加优选为0.4~4kg/m2。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装饰覆膜1的厚度可以根据目的适当设定即可,但是优选0.5mm~10mm(更加优选1mm~8mm)。

如上所述形成的装饰覆膜1以提高美观性这点而言优选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图案。作为上述凹凸图案,例如可以列举出:柚子皮图案、涟漪图案、拉毛粉饰法粉饰图案、砂墙壁图案、石纹图案、岩肌纹图案、砂岩图案、吹塑图案、月面图案、条纹图案、虫食状图案等。这种凹凸图案可以利用抹子、铲子、梳齿、毛刷、花纹辊、型框等公知的方法而赋予。

[实施例]

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例,更加明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实施例1)

在200重量份的(固含量100重量份)丙烯酸树脂乳胶中,混合1500重量份的骨料(茶色骨料和淡黄色骨料的混合物、平均粒径120μm)、90重量份的湿气吸收/释放特性成分(多孔质二氧化硅)、10重量份的化学物质吸附剂(层状磷酸盐系化合物)及添加剂(增粘剂,消泡剂等)、水(适量),从而制造了主材。

接着,在上述主材中混合40重量份的鳞片状粒子(天然云母、平均粒径2mm、平均厚度30μm),并在基材(石膏板)上以涂敷量2kg/m2用镘刀涂覆,在23℃下干燥24小时,使其硬化,从而制造了层叠体1。

在获得的层叠体1的装饰覆膜的表面上沿着面方向散布有鳞片状粒子(面积比率10%),具有美观性。在装饰覆膜的内部还埋设有鳞片状粒子而散布有鳞片状粒子。进而,获得的层叠体的湿气吸收/释放量为82g/m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