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的建筑工法样板底座。
背景技术:
“工法样板引路”是一种有效的施工管理方法,把“工法样板”制作成实物进行技术交底;使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一目了然,更有利于提高项目参与人员的质量意识。
传统的一次性“工法样板”虽然能实现上述目的,但至少具有以下缺点:
1、无法周转使用,因样板报废、拆除而产生的废料垃圾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项目施工成本和施工时间;
2、结构笨重,以至于无法在施工现场随意周转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制作方便、结构牢固,并且可周转使用的移动式建筑工法样板底座。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建筑工法样板底座,其包括:
底座框架,底部设有框架撑筋,所述框架撑筋上铺设有位于所述底座框架中的底板;
混凝土体,浇筑于所述底板上,所述混凝土体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框架顶部的下排钢筋以及设置于所述下排钢筋顶部的上排钢筋;以及
移动轮,设置于所述底座框架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底座框架的周侧还设有吊环,所述吊环凸出于所述混凝土体。
可选地,所述底座框架包括外框架和内框架;所述外框架为矩形结构,所述内框架为十字形结构且跨接于所述外框架中。
可选地,所述外框架与所述内框架分别由型钢焊接而成。
可选地,所述移动轮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外框架的四个对角位置以及所述内框架的交叉位置分别焊接有所述移动轮。
可选地,所述移动轮为万向轮。
可选地,所述框架撑筋交叉焊接于所述底座框架底部。
可选地,所述底板为钢板且与所述框架撑筋焊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下排钢筋捆扎于所述底座框架的顶部且间距设置,所述上排钢筋捆扎于所述下排钢筋的顶部且间距设置;所述下排钢筋与所述上排钢筋十字交叉布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制作材料为建筑施工常用材料且仅由焊接、捆扎、浇筑等常见施工方法即可制作完成,具有成本低、制作方便和结构牢固等优点。
2、通过万向轮及吊环可实现本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周转使用,具有移动性强、节约人力的优点。
3、可根据实际工法样板大小将两个或多个本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焊接在一起;无需特制底座,起到了节省成本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建筑工法样板底座中底座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图1安装底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图2安装下排钢筋和上排钢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至图4,其中图1出示了本实用新型建筑工法样板底座中底座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出示了本实用新型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图1安装底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出示了本实用新型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图2安装下排钢筋和上排钢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出示了本实用新型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结构示意图。由上图可知,本实用新型建筑工法样板底座主要由底座框架10、混凝土体20和移动轮30组成。其中,底座框架10的底部固定有框架撑筋50,且在框架撑筋50上铺设位于底座框架10中的底板60,用于填补底座框架10内的挑空区域;底座框架的顶部捆扎有多层钢筋层,包括捆扎在底座框架10的顶部且间距设置的下排钢筋21以及捆扎在下排钢筋21的顶部且同样间距设置的上排钢筋22;混凝土体20浇筑在底座框架10中的底板60上,将底板60上方的底座框架10、下排钢筋21和上排钢筋22浇筑成一体;移动轮30设置在底座框架10的底部,用于带动底座框架10以及与底座框架10浇筑成一体的混凝土体20一起移动,以增强本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移动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底座框架10的周侧还设有用于吊装本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吊环40,且凸出于混凝土体20;具体来说,在底座框架10上间距固定多个吊环40,当本底座框架10为矩形框架结构时,至少在矩形框架结构的底座框架10的四个转交处分别设置一个吊环40,当本底座框架10为环形框架结构时,至少在环形框架结构的底座框架10上等间距设置三个吊环40。通过移动轮30和吊环40的共同作用,以进一步提高本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移动;而且,在具有底面移动能力的基础上,还具有空中吊运的能力。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底座框架10由外框架11和内框架12,其中外框架11为矩形结构,内框架12为十字形结构且跨接于矩形结构的外框架11中。更为优选地,矩形结构的外框架11和十字形结构的内框架12由型钢焊接而成;具体地,外框架11由四根角钢围接而成,而内框架12由一根较长的角钢和两根较短的角钢组成,其中较长的角钢焊接在外框架11中相对的两根角钢之间,而其中两根较短的角钢的一端相对焊接在较长的角钢上,另一端分别焊接在外框架11的其余两根相对的角钢上。如此,将底座框架10内部的挑空区域分隔成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铺设有底板60。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底座框架10由矩形结构的外框架11和十字形结构的内框架12组成;移动轮30为万向轮,且至少在矩形结构的外框架11的四个对角位置以及十字形结构的内框架12的交叉位置分别焊接一个万向轮,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和较好的移动能力。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框架撑筋50交叉焊接于底座框架底部,具有间距设置的上层框架撑筋和间距设置的下层框架撑筋,为焊接于其上方的底板提供有效和牢固的支撑。而底板60为满铺在底座框架10中的花纹钢板,且与底座框架10底部的框架撑筋50相互焊接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下排钢筋21捆扎于底座框架10的顶部且间距设置,上排钢筋22捆扎于下排钢筋21的顶部且间距设置,而且下排钢筋21与上排钢筋22十字交叉布置。
综上所述,本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制作材料为建筑施工常用材料且仅由焊接、捆扎、浇筑混凝土等常见施工方法制作完成;具有成本低、制作方便和结构牢固等优点。而通过万向轮及吊环可实现本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周转使用,具有移动性强、节约人力的优点。此外,施工人员可根据实际工法样板大小将两个或多个本建筑工法样板底座的底座框架焊接在一起,以形成较大的建筑工法样板底座,进而起到节省成本的作用。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方式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