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致密多孔隔热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3628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致密多孔隔热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致密多孔隔热板。



背景技术:

多孔隔热板主要由石棉、玻璃纤维、陶土等材料按照一定的配方制作而成,利用材料本身所含的孔隙隔热,因为孔隙内的空气导热系数很低,所以这类型的隔热板能起到很好的隔热作用。目前市场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石棉类、纤维材料隔热板。

由于这类隔热板具有多孔结构,容易吸湿,材料吸湿受潮后,其导热系数增大。当材料的含湿率大于5%~10%时,导热系数的增大在多孔材料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材料的孔隙中存在水分(包括水蒸气)后,孔隙中蒸汽的扩散和水分子的运动将起主要传热作用,因为水的导热系数比空气的导热系数大20倍左右,故引起材料中有效导热系数的明显升高。如果孔隙中的水结成了冰,冰的导热系数更大,会使得材料的导热系数更大幅增大,从而导致隔热板的隔热性能下降。再者,由于这些材料本身在空间环境中容易吸附灰尘、油污的污染体,隔热板容易变脏,影响观感,需要进行清洁处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隔绝外界水分的致密多孔隔热板,该致密多孔隔热板能防水防潮,有效防止外界污染。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一种致密多孔隔热板,包括多孔隔热板,所述多孔隔热板的表面覆盖一层陶瓷釉层。

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喷涂、抹涂工艺将纳米陶瓷无机材料涂覆在多孔隔热板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光滑的陶瓷釉层。由于陶瓷釉层良好的特性,其具有防水防潮、防污、高硬度、抗刮花、耐候性优异等特点,使得多孔隔热板不容易吸收水分,避免导热系数的提高导致隔热性能的下降。同时,由于陶瓷釉层形成致密层,不容易在环境中吸附灰尘、油污等污染,确保了整个多孔隔热板的表面洁净度,降低清洗成本。

所述多孔隔热板的孔隙率为20%~70%,优选40%~50%。陶瓷釉层覆盖在多孔隔热板的表面,当孔隙率过高时,虽然能提高隔热效果,但是陶瓷釉层不易形成致密层;当孔隙率过低,容易使得陶瓷釉层吸附力降低,在长时间使用后陶瓷釉层容易与多孔隔热板的表面发生剥离。因此,发明人在大量试验的情况下选择出合适的孔隙率以保证最有效果。

陶瓷釉层的厚度不是越厚越好或者越薄越好,厚度低于一定程度时,与孔隙对应的陶瓷釉层由于没有力的支承,长时间使用后容易破裂,厚度高于一定程度,则不可避免的增大了成本。为此,发明人做了大量的试验,选出合适的尺寸参数区间。所述陶瓷釉层的厚度为0.02~0.2mm。优选的,所述陶瓷釉层的厚度为0.08~0.15mm。

还包括与多孔隔热板一侧相连接的支承板,所述支承板上固定有多个并排的工字型连接架。多孔隔热板通过支承板和连接架与墙体连接,外界热量通过多孔隔热板传递至墙体,因此连接架的设置减少热量传递路径,连接架中的空气更起到通风散热的效果,因此能进一步降低传递给墙体对的热量。多孔隔热板通过支承板与连接架连接,主要是考虑到连接架与制备好的多孔隔热板进行连接并不方便,而通过支承板则可方便两者的组装连接。

所述多孔隔热板的上下端分别成型有相互平行的钩槽,以使得支承板可沿钩槽嵌入。支承板和多孔隔热板可分别批量化生产,相结合时操作简便快捷,节省成本。

所述工字型连接架上设有多个通风孔。从多孔隔热板外侧传递过来的热量使得连接架之间的空气受热膨胀,通过设置通风孔,使得受热空气扰动更加均匀,热量散失更快,防止局部位置过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陶瓷釉层对多孔隔热板进行封孔处理,使得多孔隔热板具有防水防潮、防污、高硬度、抗刮花等性能,陶瓷釉层外观漂亮,具有优秀的装饰效果。陶瓷釉层的施工工艺简单,喷涂、抹涂在多孔隔热板的表面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支承板和连接架结合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致密多孔隔热板,包括多孔隔热板100,所述多孔隔热板100的表面覆盖一层陶瓷釉层200,所述多孔隔热板的孔隙率为40%,所述陶瓷釉层的厚度为0.1mm。

实施例2

如图2和3所示,一种致密多孔隔热板,包括多孔隔热板100,所述多孔隔热板100的表面覆盖一层厚度为0.1mm的陶瓷釉层200,所述多孔隔热板的孔隙率为60%。还包括与多孔隔热板100一侧相连接的支承板300,所述支撑板300上固定有多个并排的工字型连接架400,所述多孔隔热板100的上下端分别成型有相互平行的钩槽110,使得支撑板300可沿钩槽110嵌入,所述工字型连接架400上设有多个通风孔410。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