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屋顶建材,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雨水分流板。
背景技术:
大型建筑,如仓库、厂房等对室内通风要求较高,这些建筑通常会在屋顶加装通风器以促进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保障室内的空气质量。
参照图1,对于倾斜的屋面1,下雨时,雨水顺着屋面1往下流,当雨水遇到通风器2时会被通风器2阻挡,雨水只有绕过通风器2才能继续往下流。当屋面1的倾斜角度较小时,雨水向下流动的速度较小,雨水被通风器2阻挡后不能快速绕过通风器2往下流,这就造成通风器2的挡水部位会在较长的时间内会有一定量的雨水滞留。现有的通风器2安装方式,一般是在屋面1预留用于安装通风器2的安装孔,将通风器2装入安装孔后,在通风器2与屋面1的衔接部位涂抹防水材料,以防止雨水通过衔接部流入室内。实际上,通过人工涂抹的方式涂抹防水材料难免会存在涂抹质量的问题,当防水材料涂抹的不够密实时,由防水材料构成的防水部位就会出现裂纹,滞留在通风器2的挡水部位的雨水就会通过裂纹进入室内。这也是,带有通风器2的大型建筑需要频繁进行屋面1检漏的原因。
参照图2,为克服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通过在通风器2的上流区域加装雨水分流板3的方式来防水,雨水分流板3将流向通风器2的雨水向通风器2的两侧导引,经雨水分流板3导引后的雨水从通风器2的两侧往下流而不会滞留在通风器2的挡水区域,如此实现了提高屋面1防水性的目的。决定雨水分流板3能否发挥其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雨水分流板3的底面与屋面1的连接的密封性是否高。现有的安装方式中,雨水分流板3一般是通过螺丝钉与屋面1固定,在雨水分流板3与屋面1的缝隙处通常只是经过简单的涂抹防水材料来实现雨水分流板3与屋面1的密封。
但是,由于防水材料与雨水分流板3以及屋面1的材料热伸缩性不同,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雨水分流板3与屋面1之间的防水材料难免会因热胀热缩产生裂纹,雨水通过裂纹后还是能流到并滞留在通风器2的挡水部位,屋面1依然有较高的几率出现漏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分流板,该雨水分流板与屋面固定后形成可靠的密封结构,有效降低雨水进入雨水分流板内的情况发生的几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雨水分流板,包括弯折的板体、位于板体下部并沿板体的边缘设置的弯折的底板以及位于板体后部并沿板体的边缘设置的弯折的侧板,所述底板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截面形状为“门”形的第一防水条,所述第一防水条的内侧沿其长度方向铺设有截面形状为“门”形的第二防水条,所述第二防水条的两侧的下部向下伸出第一防水条外,所述第一防水条和第二防水条均为柔性的防水条。
通过上述方案,当雨水分流板安装在屋顶后,第一防水条与第二防水条构成防水性递增的双层防水结构,有效防止雨水通过底板与屋面的衔接部位进入雨水分流板内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防水条的侧部内设有若干空腔。
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增强第二防水条的形变能力,使第二防水条能更好地应对环境气温的突变。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防水条内沿其长度方向铺设有柔性的吸水条。
通过上述方案,吸水条将流入第二防水条内侧的少量雨水吸收,起到储水的作用,阻止该少量的雨水继续向雨水分流板的内侧流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防水条的内侧靠近雨水分流板内部的部位设有截面形状为“L”形的导水条,所述导水条包括垂直固定的竖板和横板,所述竖板与第二防水条固定,所述横板位于竖板下方并朝雨水分流板的外侧的方向伸出,所述横板托住所述吸水条的后部。
通过上述方案,导水条将无法被吸水条吸收的雨水导引至雨水分流板外,防止第二防水条内侧有过多的雨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该雨水分流板的底板采用多级防水的结构,当涂抹在雨水分流板与屋面的衔接部位的防水材料失去防水作用后,底板自带的防水结构依然能继续发挥防水作用。该雨水分流板更加防水抗漏,无需频繁进行检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通风器与屋面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雨水分流板、通风器以及屋面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雨水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雨水分流板的爆炸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屋面;2、通风器;3、雨水分流板;31、板体;32、侧板;33、底板;331、第一防水条;332、第二防水条;3321、空腔;333、吸水条;334、导水条;4、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3,一种雨水分流板3,其适用于表面平整的屋面1,雨水分流板3包括弯折的板体31、位于板体31下部的弯折的底板33以及位于板体31后部的弯折的侧板32,其中底板33用于将雨水分流板3与屋面1连接固定,而侧板32用于向雨水分流板3与通风器2连接固定。
参照图4和图5,底板33的截面形状为“π”形,其带有下端成开口的安装槽,安装槽沿底板33的长度方向分布,安装槽的两端为开放式结构,安装槽也为弯折的,在安装槽内沿其长度方向铺设有第一防水条331,第一防水条331的截面形状为“门”形,第一防水条331采用橡胶制成,第一防水条331与安装槽的槽壁粘接固定,第一防水条331的两侧的下部向下伸出底板33外。在第一防水条331的内侧沿其长度方向铺设有第二防水条332,第二防水条332的截面形状也为“门”形,第二防水条332采用橡胶制成,第二防水条332的外壁与第一防水条331的内壁粘接固定,第二防水条332的两侧的下部向下伸出第一防水条331外,第二防水条332的两个侧部各带有若干彼此独立且封闭的空腔3321。在第二防水条332的内侧沿第二防水条332的长度方向铺设有吸水条333,吸水条333采用柔性的吸水性材料制成,比如海绵。吸水条333与第二防水条332粘接固定,吸水条333的下部与第一防水条331的下部齐平,在第二防水条332的内侧且位于吸水条333的后方(即靠近雨水分流板3内部)设有截面形状为“L”形的导水条334,导水条334包括横板竖板,其中竖板沿底板33的厚度方向设置,横板位于竖板下方且横板朝竖板前方伸出,横板沿底板33的宽度方向设置。导水条334的竖板与第二防水条332粘接固定,导水条334的横板托住吸水条333的后部,导水条334的底面的空间位置高度高于第二防水条332的两侧的下端面的高度且低于第一防水条331的两侧的下端面的高度。在底板33和侧板32上均开设有供螺丝钉插入的安装孔4。
安装雨水分流板3时,在屋面1和通风器2上打上与螺丝钉配合的螺孔,将雨水分流板3放置在正确位置,使其底板33与屋面1贴合,在侧板32与通风器2的外壁之间的空隙中加入防水垫,将侧板32与通风器2抵紧后,在侧板32的安装孔4中插入螺丝钉并使螺丝钉的端部进入通风器2上的螺孔中,拧紧螺丝钉将侧板32与通风器2固定直至防水垫受压变形,再向底板33的安装孔4中插入螺丝钉,使螺丝钉的端部进入屋面1的螺孔中,拧紧螺丝钉将底板33屋面1固定直至底板33的两侧的下端面与屋面1接触。侧板32上的螺丝钉拉拢侧板32与通风器2,使侧板32与通风器2的相向挤压防水垫,防水垫受压变形从而将侧板32与通风器2的连接部位密封。而底板33上的螺丝钉拉拢底板33与屋面1,第一防水条331、第二防水条332以及吸水条333受压变形,第一防水条331、第二防水条332以及吸水条333均挤压屋面1,第一防水条331、第二防水条332以及吸水条333的下端面均贴紧屋面1。最后,在底板33与屋面1的衔接部位涂抹防水材料,在侧板32与通风器2的衔接部位涂抹防水材料,完成雨水分流板3的安装。由于第二防水条332的形变量比第一防水条331更大,第二防水条332产生的弹力就更大,因此,第二防水条332与屋面1压接得更为紧密,这样,第二防水条332比第一防水条331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
在雨水分流板3投入使用后,若涂抹在底板33与屋面1的衔接部位的防水材料出现裂纹,雨水穿过防水材料汇集在第一防水条331前,由于第一防水条331的下端面压紧屋面1形成密封,雨水难以通过第一防水条331,即便是雨水通过了第一防水条331,通过第一防水条331的雨水很难再通过防水性更好的第二防水条332。
另外,由于空腔3321的存在,第二防水条332比第一防水条331具有更优异的形变能力。实际上,由于材料之间热伸缩性的差异,当环境温度突变时,连接底板33与屋面1的螺丝钉的伸缩量与第一防水条331、第二防水条332以及吸水条333的伸缩量不同,这就导致第一防水条331对屋面1的压力、第二防水条332对屋面1的压力会有所变化——即第一防水条331与屋面1的密封度以及第二防水条332与屋面1的密封度会有所变化,如此可能出现密封度不够的情况。而由于第二防水条332具有更好的形变能力,其应对环境温度的变化的能力更强,当环境温度突变时,其密封度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其能够稳定可靠的发挥防水的作用。该雨水分流板3通过第一防水条331和第二防水条332的配合使其具有优良的防水性能。
在极端情况下,即便有极少量的水通过第二防水条332,当雨水进入第二防水条332的内侧后,吸水条333将雨水吸收,起到储水的作用,避免进入第二防水条332内侧的少量雨水继续向雨水分流板3内部流动;当进入第二防水条332内侧的雨水较多时,吸水条333吸收过量的雨水后会有部分雨水从吸水条333渗出被导水条334承接并导引至底板33外,吸水条333无法吸收的多余雨水也会被导水条334导引至雨水分流板3外,避免第二防水条332的内侧积水过多。
该雨水分流板3的底板33采用多级防水的结构,当涂抹在雨水分流板3与屋面1的衔接部位的防水材料失去防水作用后,底板33自带的防水结构依然能继续发挥防水作用。该雨水分流板3更加防水抗漏,无需频繁进行检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