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板和楼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3161阅读:1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楼板和楼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房屋建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楼板和楼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房屋建筑中,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情况下,墙体与楼板之间通常采用将圈梁与楼板浇成整体或通过压形钢板或通过槽钢或工字钢镶在墙体上来进行刚性连接。使得在房屋受到震动(例如地震)时,墙体与楼板之间极易产生剪切应力,因而破坏了墙体与楼板之间的连接,并且传统的由于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需要组装模板,并且还要维持组装后模板,因而使得墙体与楼板的连接花费的时间较长,影响房屋建筑整体的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楼板和楼板连接结构,该楼板安装方便,能够实现楼板的快速安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楼板,所述楼板包括楼板主体和所述楼板主体的端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至少一个贯通连接孔。

优选地,所述楼板主体为长方体,每个所述楼板主体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一个所述楼板主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能够与另一所述楼板主体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匹配连接。

优选地,所述楼板主体的第一端形成有从所述楼板主体的底面朝向顶面凹入的第一台阶凹槽,以形成比所述楼板主体的厚度更薄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楼板主体的第二端形成有从所述楼板主体的顶面朝向底面凹入的第二台阶凹槽,以形成比所述楼板主体的厚度更薄的所述第二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楼板主体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楼板主体的第一端形成有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向内延伸的卯槽,以作为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楼板主体的第二端为与所述卯槽配合的榫头,以作为所述第二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均不小于所述贯通连接孔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楼板为预应力混凝土楼板。

优选地,所述贯通连接孔内设有保护衬套。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楼板连接结构,所述楼板连接结构包括上竖向墙体和下竖向墙体,所述楼板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销和所述的楼板,所述上竖向墙体和所述下竖向墙体的连接面上均设有与所述贯通连接孔对应的销孔,通过所述连接销穿过对齐的所述贯通连接孔和所述销孔,所述楼板水平安装在所述上竖向墙体和所述下竖向墙体之间。

优选地,所述楼板连接结构包括两个所述楼板,一个所述楼板的连接部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楼板的连接部匹配连接,并且相邻两个楼板的所述贯通连接孔相互对齐,相邻两个所述楼板通过贯穿对齐的所述贯通连接孔的所述连接销固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楼板的端部形成有连接部,并且在连接部上创新地设有贯通连接孔,使得楼板通过连接销贯穿该贯通连接孔,以实现楼板与上、下竖向墙体的连接,该结构使得楼板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快速。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楼板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楼板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楼板主体 2 连接部

21 贯通连接孔 22 第一连接部

23 第二连接部 3 连接销

100 上竖向墙体 200 下竖向墙体

300 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楼板,楼板包括楼板主体1和楼板主体1的端部的连接部2,连接部2上设有至少一个贯通连接孔21。本实用新型的楼板的端部形成有连接部2,并且在连接部2上创新地设有贯通连接孔21,使得楼板通过连接销3贯穿该贯通连接孔21,以实现楼板与上竖向墙体100、下竖向墙体200的连接,该结构使得楼板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快速。

具体地,参见图1,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楼板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中,楼板主体1的一个侧部上形成有连接部2,并且该连接部2为从顶面朝向底面凹入的台阶凹槽,并且该台阶凹槽上设有沿楼板主体1厚度方向延伸的贯通连接孔21。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在楼板主体1的至少一个侧部上形成有具有贯通连接孔21的连接部2即可,连接部2的具体数量和位置可根据实际的安装情况合理设计;同时连接部2的形状也不局限于此,连接部2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普通的长方体的端部或图3和图4中所示的等。以楼板主体1为长方体为例,例如,楼板位于最外侧,即仅与上、下竖向墙体连接,不再与其他楼板连接时,与上、下竖向墙体连接的楼板的侧部则仅形成为普通端面作为连接部2即可;如果楼板位于中间,即楼板的四个侧部均需要与其他楼板连接,则楼板的四个侧部均需要形成连接部2,以实现与其他楼板的匹配连接。

下面详细描述上述位于中间的楼板的结构。特别地,参见图2,楼板主体1为长方体,每个楼板主体1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一个楼板主体1的第一连接部22能够与另一楼板主体1的第二连接部23匹配连接。通过在楼板主体1的相对两端形成相互匹配连接的连接部,使得方便了楼板之间的连接。具体地,在楼板主体1的相对两端形成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并且一个楼板主体1的第一连接部22能够与另一楼板主体1的第二连接部23匹配连接,使得不仅实现了楼板主体1之间的快速连接,并且还实现了楼板主体1的批量生产,即,在生产楼板时仅需要设计一个模具即可,节省了生产成本和生产工艺,使得楼板的连接部2能够与相邻的楼板的连接部2实现快速匹配连接。并且由图2中可见,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均形成有贯通连接孔21,并且第一连接部22的贯通连接孔21和第二连接部23的贯通连接孔21以楼板主体1的中心线为轴对称设置。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形成为相互匹配的台阶凹槽。具体地,楼板主体1的第一端形成有从楼板主体1的底面朝向顶面凹入的第一台阶凹槽,以形成比楼板主体1的厚度更薄的第一连接部22;楼板主体1的第二端形成有从楼板主体1的顶面朝向底面凹入的第二台阶凹槽,以形成比楼板主体1的厚度更薄的第二连接部23。通过一个楼板主体1的第一台阶凹槽与相邻的另一个楼板主体1的第二台阶凹槽相互搭接,即可使得两个楼板主体1实现快速连接,并且所述的相邻的另一个楼板主体1的第二台阶凹槽还可以与其相邻的再一个楼板主体1的第一台阶凹槽相互搭接,因而实现多个楼板主体1的快速连接。具体可参见图3,其中可见,第一台阶凹槽和第二台阶凹槽上均形成有贯通连接孔21,且第一台阶凹槽上的贯通连接孔21与第二台阶凹槽上的贯通连接孔21以楼板主体1的中心线为轴对称设置。

其中特别优选地,第一连接部22与第二连接部23的厚度之和等于楼板主体1的厚度。使得匹配连接好的两个楼板的连接处与楼板主体1之间不存在高度差,因而使得楼板整体外观美观,也使得楼板的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的设计和成型更加简单。更为优选地,为了保证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的强度,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的厚度均为楼板主体1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形成为相互匹配的榫卯结构。具体地,楼板主体1的第一端形成有从第一端的端面向内延伸的卯槽,以作为第一连接部22;楼板主体1的第二端为与卯槽配合的榫头,以作为第二连接部23。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楼板主体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形成卯槽,在楼板主体1的第二端形成榫头,使得在楼板主体1连接时,一个楼板主体1的卯槽与相邻的楼板主体1的榫头配合,所述相邻的楼板主体1的榫头与其相邻的楼板主体1卯槽配合,也可实现多个楼板主体1的匹配连接。具体卯槽和榫头的接合面的形状在此不做限定,只要卯槽和榫头的接合面的形状能够互补匹配即可。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其他结构的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均可,只要能够实现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的快速匹配连接。

特别优选地,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的宽度均不小于贯通连接孔21的宽度。使得能够分别在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上形成有完整的贯通连接孔21,因而通过连接销依次贯穿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上的贯通连接孔21,使得两个楼板的连接处固定。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楼板为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由于预应力混凝土楼板具有强大预应力的钢筋,在使用阶段因加荷或卸荷所引起的应力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因而具有较强的抗动荷载能力和承载能力。同时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也都很好,可以采用现浇的方式成型。

为了进一步确保楼板的连接部2的强度,尤其是形成有贯通连接孔21的部分,特别地,贯通连接孔21内设有保护衬套。使得在固定两个楼板的连接处时,连接销3仅与贯通连接孔21的保护衬套接触,并且保护衬套有限制连接销3将力施加给贯通连接孔21的作用。保护衬套进一步保护贯通连接孔21,即,避免由于连接销3直接向贯通连接孔21的内周壁上施力导致的贯通连接孔21出现的裂纹或直接断裂。该保护衬套可以为金属等刚性套,例如钢套。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楼板连接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楼板连接结构包括上竖向墙体100和下竖向墙体200,楼板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销3和上述的楼板,上竖向墙体100和下竖向墙体200的连接面上均设有与贯通连接孔21对应的销孔300,通过连接销3穿过对齐的贯通连接孔21和销孔300,楼板水平安装在上竖向墙体100和下竖向墙体200之间。在此实施方式中,楼板连接结构包括一个楼板。通过将楼板的连接部2设置在上竖向墙体100和下竖向墙体200之间,用连接销3贯穿连接部2上的贯通连接孔21,再通过连接销3的两端分别插入上竖向墙体100和下竖向墙体200的销孔300中,使得楼板能够水平安装在上竖向墙体100和下竖向墙体200之间。在此连接销3不仅起到固定两个楼板的连接处的作用,同时还起到连接上竖向墙体100和下竖向墙体200的作用。为了增加楼板连接结构的抗震和减载的目的,特别地,连接销3具有弹性外表面,更为优选地,连接销3为两端小且中间呈鼓形的纺锤形。

在楼板连接结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特别地,楼板连接结构包括两个楼板,一个楼板的连接部2与相邻的另一个楼板的连接部2匹配连接,并且相邻两个楼板的贯通连接孔21相互对齐,相邻两个楼板通过贯穿对齐的贯通连接孔21的连接销3固定。具体地,先将一个楼板的连接部2与相邻的另一个楼板的连接部2匹配连接,并通过连接销3贯穿对齐的贯通连接孔21以固定两个楼板的连接处,将连接好的两个楼板的连接处放置在上竖向墙体100和下竖向墙体200之间,并通过连接销3的两端分别插入上竖向墙体100和下竖向墙体200的销孔300中,使得两个楼板能够同时水平安装在上竖向墙体100和下竖向墙体200之间,具体可参见图3和图4。通过在楼板主体1上形成连接部2,并在连接部2上设置贯通连接孔21,通过连接销3,实现了楼板的快速安装。并且不仅实现了一个楼板的安装,还实现了两个楼板的同时安装,使得提高了整个建筑过程的工作效率和进程。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