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040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墙体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内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室内的内墙体结构包括两片间隔排列的墙体,两片墙体之间排布有横纵交错的多道钢筋,然后用混凝土浇筑成完整的预制内墙体结构。但是,现有的这种预制内墙体结构存在如下缺陷:

1、墙体结构的强度较差;

2、由于浇筑材料本身的问题或是施工工艺的问题,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泡,不易被排出,浇筑完成后会形成许多凹坑,影响预制内墙体成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度高的内墙体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包括

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和结合柱;

所述结合柱被夹设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数量至少为两条,各结合柱之间相互平行地呈间隔排布。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数量至少为三条。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数量为三条,三条结合柱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沿着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宽度方向平行排布,其中两条结合柱分别位于所述空间的两端,一条结合柱位于所述空间的中间。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下端具有用于排出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气泡和将墙体下部连成整体的导流结构。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两个自结合柱下端沿着结合柱斜向上延伸形成的导流面,两个导流面的底端衔接且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下边缘留有距离,以供混凝土通过。

可选地或优选地,

两个所述导流面按照固定的斜率沿着结合柱向上延伸,两个导流面的底端以尖锐的方式衔接,从而形成V型导流结构,或者

两个所述导流面按照变化的斜率沿着结合柱向上延伸,两个导流面的底端以平滑的方式衔接,从而形成U型导流结构。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底端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下边缘均留有距离。

可选地或优选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中的一个墙体相对于另一墙体在水平方向上突出以形成边缘面,在边缘面上设有用于现浇结构的模板支设的预埋连接件。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边缘均设有用于和其他墙体对接的缺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和结合柱;所述结合柱被夹设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在浇筑后,结合柱、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和钢筋被结合在一起,结合柱可以给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提供支撑,提高了内墙体结构的整体强度,且此结构不再需要灌浆套筒等灌浆结构,降低了成本,且施工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边缘缺口的示意图。

图中:

1-第一墙体;2-第二墙体;3-结合柱;4-导流面;5-边缘面;6-预埋连接件;7-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为预制的墙体结构,用于作为建筑物(如楼房)的内墙。墙体结构包括两片墙体,即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设有横纵交错的钢筋。横向的钢筋自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2体的两端伸出(由于图1位浇注完的状态,因此图中的钢筋均未示出),用于和邻近的内墙体结构的横向钢筋绑扎结合。内墙体结构还包括结合柱3,结合柱3被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夹设在两者之间。即结合柱3的一面与第一墙体1的内表面贴合,相对的另一面与第二墙体2的内表面贴合。横向的钢筋也穿过结合柱。在浇筑时,混凝土填满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形成的空间,使得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结合柱3和钢筋形成整体结构。由于结合柱3对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支撑作用,可以提高墙体的整体强度。

结合柱3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宽度以及对强度的要求灵活调整,优选地选用两条结合柱,平行地排布在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更为优选地是采用至少三条结合柱,强度更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的空间内平行地排布三条结合柱3,排布的方向是沿着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宽度方向进行排列。其中两条结合柱位于所述空间的两端,一条结合柱位于空间的正中间,这样在内墙体的两端和中部均形成了支撑,强度高且受力均匀。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墙体结构在浇筑施工时是需要竖直放置的,因此将竖直的边称为墙体的“高”,水平的边称为“宽”,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形成的空间距离称为该空间的“厚”。

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会因为材料本身的缺陷,或是浇筑工艺的缺陷的原因产生气泡,这些气泡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在残留在混凝土表面,少量的气泡会影响墙体的美观,大量的气泡会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此外混凝土也需要在浇筑后使得墙体形成整体结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地,结合柱3的下端具有导流结构,用于排出混凝土中的气泡并促进混凝土在结合柱两侧自由流动,使得墙体下部能够形成整体结构。导流结构可以是多种的,例如,所述导流结构可以包括两个导流面,该两个导流面自结合柱3的底端分别斜向上延伸形成,这样可以从结合柱3的两侧将气泡排出,排气泡效率高且气泡流动均匀。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导流面4以固定的斜率自结合柱3底端斜向上延伸,且导流面4的底端以尖锐的方式过渡,形成折线型过渡线,即从整体上,两个导流面4构成了V字型结构,这样排气泡的效果更好。此外,导流面也可以按照变化的斜率在结合柱3两侧向上延伸的,形成平滑的斜面,两个导流面衔接的位置也是平滑的,即形成U字型结构,但是导流效果不如V型结构好。

当采用多条结合柱时,这些结合柱与横向的钢筋一起在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内形成了类似“H”型的结构,而导流面4又形成了“V”型结构,因此在这种实施方式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墙体结构又可以称为“H-V型内墙体结构”或者“H-V体系”。当导流面形成了U型结构时,则可称为“H-U型内墙体结构”。整个墙体就也可以称为HUV体系。

将结合柱放置在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后,进行浇筑时混凝土料会在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空间内流动,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结合柱的底端与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下边缘均保留有一定的距离d,这是为了保证浇注料可以从该距离d形成的空间处在结合柱3的两侧实现流通,保证了浇筑的混凝土体形成一个整体,强度更高,避免结合柱在混凝土浇筑时形成了阻隔,阻碍气泡排出,从而保证了密实防水的效果。例如,在采用的V型导流结构的情况下,导流结构的底端即为结合柱3的底端,其与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下边缘均保留有距离d。

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中的一个墙体相对于另一墙体在水平方向上突出以形成突出的边缘面5,在边缘面5上设有预埋连接件6。预埋连接件6具体可以是拉钩,用于现浇模支护。

相邻的墙体结构在对接后,往往因为对接不严产生裂缝,为了防止装修层开裂,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边缘均设有用于和其他墙体对接的缺口7,用于墙体结构对接后,在缺口7处抹砂浆填实,防止裂缝发生,缺口7的形状不限,具体可以是L型(如图16所示)。

本实施例1的内墙体结构是用于中间的内墙体,两端均可以再连接其他墙体结构。第一墙体1相对于第二墙体2在水平方向上向两侧突出形成边缘面5,在边缘面5上均设有预埋连接件6。

实施例2

请参考图4-6,本实施的内墙体结构是用于边缘的墙体结构,也主要由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和夹在中间的结合柱3构成,其在结构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一端用结合柱3堵死,另一端具有边缘面5且设有预埋连接件6,可以再与其他墙体结构连接。

实施例3

请参考图7-9,本实施例的内墙体结构是用于T型墙的墙体结构,也主要由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和夹在中间的结合柱3构成,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不具有边缘面,也不设置预埋件。

实施例4

请参考图10-12,本实施例的内墙体结构是用于T型墙的墙体结构,也主要由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和夹在中间的结合柱3构成,其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墙体两端都是敞口的,不用结合柱堵死。

实施例5

请参考图13-15,本实施例的内墙体结构是用于拐角墙的墙体结构,也主要由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和夹在中间的结合柱3构成,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端部是敞口的,不用结合柱堵死。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内墙体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