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钢结构转换层的阶梯状吊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3836阅读:1152来源:国知局
带有钢结构转换层的阶梯状吊顶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顶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带有钢结构转换层的阶梯状吊顶结构。



背景技术:

《GB50210-200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规定:吊杆距主龙骨端部距离不得大于300mm,当大于300mm时,应增加吊杆。当吊杆长度大于1.5 m时,应设置反支撑。因此,在装饰工程中,碰到吊顶天花板的标高与实际建筑标高相差较大的情况时,多会在吊顶天花板的吊杆上端与建筑屋顶之间增加一个转换层,以符合上述标准,保证吊顶结构的使用安全性。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2787613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设置钢转换层的吊顶,其技术方案包括:主支撑,主支撑两侧设置斜支撑,主支撑与斜支撑呈45°夹角,主支撑与斜支撑通过铆钉和钢转换层连接,吊杆通过螺栓固定在钢转换层上面,吊杆通过螺栓和龙骨连接,龙骨下面设置石棉板以作为最终的吊顶完成面。

该专利中的结构,通过主支撑和斜支撑将钢转换层与建筑屋顶固定,再将吊杆固定至钢转换层上,最后按照常规方式将石棉板固定至吊杆底部。但是,随着建筑设计美学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的吊顶形状多数不再是平面,而是追求一些带有复杂几何结构的吊顶完成面。当吊顶形状设计为高度方向错落有致的阶梯状时,该专利中的结构作为吊顶转换层结构时,由于吊杆位置被固定在钢转换层的顶点位置,而吊顶挂板又需要一块一块分别固定至吊杆上,这就会导致相邻的高度不同的两块吊顶挂板在高度方向上存在缝隙,这个缝隙不仅在仰望时会影响美观,后期灰尘、毛絮等也会通过这个缝隙进入吊顶挂板与建筑屋顶之间的空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钢结构转换层的阶梯状吊顶结构,其通过对钢转换层结构的改变,使得相邻吊顶挂板在固定至吊杆下端后可以相对滑移,配合吊顶挂板的边缘结构,消除高度不同的相邻两块吊顶挂板之间在高度方向的缝隙,以尽量封闭吊顶与建筑屋顶的完成面之间的空腔。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带有钢结构转换层的阶梯状吊顶结构,设置于建筑屋顶上,其包括有固定至建筑屋顶的钢转换层、吊杆以及吊顶挂板,所述钢转换层包括用于固定吊杆的横梁,所述吊杆的上端连接至所述横梁、下端用于固定吊顶挂板,所述横梁上沿多根吊杆的排布方向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吊杆通过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内,相邻的两块安装高度不同的吊顶挂板上:距离地面较远的吊顶挂板朝向地面方向延伸有一封口段,所述封口段的末端设置有一凸块,距离地面较近的吊顶挂板的端部设置有与凸块相适配的卡槽,螺纹连接件沿滑槽滑动带动所述凸块嵌入所述卡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吊顶施工时,首先按照设计图纸及建筑的室内标高,计算需要的钢转换层的高度,其计算依据以最长的吊杆长度不超过1.5 m为标准,钢转换层直接一次性固定至建筑屋顶上;钢转换层上用于固定吊杆的横梁上设置有滑槽,吊装吊顶挂板时,首先将挂板与相应数量的吊杆固定,然后依次将吊杆的上端固定至滑槽内,相邻的安装高度不同的吊顶挂板通过吊杆沿滑槽的滑动而相互靠近并嵌合,以封住吊顶结构中由于相邻吊顶挂板高度不同所导致缝隙,保持吊顶的美观度;更加重要的是,距离地面较低的吊顶挂板所需要的吊杆长度较长,其刚性较差,将凸块与卡槽嵌合后,距离地面较高的吊顶挂板上的吊杆会通过凸块给予与其邻接的吊顶挂板一个提拉力,以减少较长吊杆的承载量,提升整个吊顶结构的受力均匀性。

优选地,所述吊杆底部与吊顶挂板之间还设置有挂板龙骨,所述挂板龙骨通过挂接组件与吊杆底部相连,吊顶挂板与所述挂板龙骨通过自攻螺丝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了钢转换层及吊杆后,吊顶挂板的实际安装位置为吊杆的下端,增设的挂板龙骨首先与吊杆固定,两者均为钢质材料,固定方便,在以类似屋顶的主副龙骨上直接铺吊顶挂板的方式安装吊顶挂板,可以尽量减少钢转换层及吊杆的引入对吊顶结构的影响。

优选地,所述吊杆的底部设置有螺纹段,所述挂接组件包括穿设在所述吊杆底部的螺纹段上的固定板、自所述连接板向下延伸的连接板、自连接板底端水平方向延伸的底板以及自底板竖直向上延伸的回弯板,所述回弯板的上边与固定板分离设置,所述挂板龙骨包覆于所述连接板、底板以及回弯板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底板以及回弯板共同形成一个限制挂板龙骨脱出的空间,底板同时产生一个向上托举挂板龙骨的力,挂板龙骨的固定更加可靠。

优选地,所述回弯板与连接板之间穿设有一穿心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心螺栓穿过回弯板与连接板,将限制挂板龙骨脱出的空间的上端封住,一则阻止挂板龙骨自回弯板与固定板之间的开口脱出,另一则还可以将回弯板与连接板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防止地板承受挂板龙骨的重量后向下拉回弯板。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连接板、底板以及回弯板一体成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体成型结构具有更好的结构刚性,并且加工简便。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分两段设置,所述穿心螺栓穿过两段所述连接板的重叠部分以及回弯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阶梯状的吊顶结构可能有些吊顶挂板为倾斜的状态,而吊杆是竖直的,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小的夹角,将连接端分两段设置,则可以通过两段连接板之间的相对转动适应小夹角。

优选地,所述钢转换层包括以膨胀螺栓固定于建筑屋顶上的若干纵梁,所述横梁焊接于纵梁上靠近地面的一端,所述纵梁的中部还设置有一中间梁,全部纵梁均与中间梁焊接固定,相邻纵梁之间还焊接有两端分别固定至中间梁与纵梁交点以及横梁与纵梁交点的斜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纵梁的端部以膨胀螺栓固定至建筑屋顶,横梁用于连接吊杆,中间梁与全部纵梁焊接固定,可以防止纵梁的歪斜或者变形,斜梁的设置使得中间梁与横梁及纵梁之间形成多个三角形的梁的结构,以利用其稳定性提高钢转换层的结构刚度。

优选地,所述滑槽分段设置于相邻两块高度不同的吊顶挂板所对应的吊杆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槽的开设必然导致横梁的强度被略微削弱,尤其是整个横梁开一条很长的滑槽的情况,将滑槽分段设置,并按需开设在相邻两块高度不同的吊顶挂板所对应的吊杆处,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开槽对于横梁强度的削弱,同时保证凸块与卡槽的卡和过程顺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吊顶施工时,首先按照设计图纸及建筑的室内标高,计算需要的钢转换层的高度,其计算依据以最长的吊杆长度不超过1.5 m为标准,钢转换层直接一次性固定至建筑屋顶上;钢转换层上用于固定吊杆的横梁上设置有滑槽,吊装吊顶挂板时,首先将挂板与相应数量的吊杆固定,然后依次将吊杆的上端固定至滑槽内,相邻的安装高度不同的吊顶挂板通过吊杆沿滑槽的滑动而相互靠近并嵌合,以封住吊顶结构中由于相邻吊顶挂板高度不同所导致缝隙,保持吊顶的美观度;更加重要的是,距离地面较低的吊顶挂板所需要的吊杆长度较长,其刚性较差,将凸块与卡槽嵌合后,距离地面较高的吊顶挂板上的吊杆会通过凸块给予与其邻接的吊顶挂板一个提拉力,以减少较长吊杆的承载量,提升整个吊顶结构的受力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整体结构视图;

图2是为显示钢转换层与建筑屋顶连接关系所做的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C;

图3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视图A;

图4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视图B;

图5是挂板龙骨与吊顶挂板的安装结构的节点做法视图;

图6是钢转换层与吊杆以及挂板龙骨的安装结构整体视图;

图7是为显示挂接组件与挂板龙骨的安装关系而做的图6的局部放大视图D;

图8是为显示吊杆上端与滑槽的连接关系而做的图6的局部放大视图E。

图中,1、建筑屋顶;2、钢转换层;20、纵梁;21、横梁;210、滑槽;22、中间梁;23、斜梁;3、吊杆;30、螺纹段;4、吊顶挂板;40、封口段;41、凸块;42、卡槽;43、角连接件;5、挂板龙骨;6、挂接组件;60、固定板;61、连接板;610、上段;611、下段;62、底板;63、回弯板;64、穿心螺栓;7、角码;8、膨胀螺栓;9、自攻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带有钢结构转换层的阶梯状吊顶结构,设置于图1中所示的建筑屋顶1上,以在建筑内部形成阶梯状的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吊顶结构。

具体来说,吊顶结构包括钢转换层2、设置于钢转换层2底部的吊杆3以及与吊杆3底部相固定的挂板龙骨5,挂板龙骨5上固定吊顶挂板4,最终由多块吊顶挂板4形成阶梯状的吊顶结构。

具体来说,如图2中的局部放大视图C所示,建筑屋顶1上通过膨胀螺栓8固定若干角码7,以方便的与钢转换层2相固定。并且,沿钢转换层2的延伸方向,角码7和膨胀螺栓8有多个,以将钢转换层2可靠连接至建筑屋顶1上。

如图6中所示,钢转换层2包括与角码7固定的若干纵梁20,其材料采用40*40的角钢,角钢的一直角面与角码7靠接并螺栓连接,或者直接与角码7焊接固定。纵梁20的长度中央左右位置水平设置有一中间梁22,中间梁22与全部的纵梁20相互焊接,以在每一个交点处形成一个焊点,固定相邻纵梁20之间的间距。在纵梁20的底部一同样的方式焊接一根横梁21,横梁21与中间梁22平行。在中间梁22与横梁21之间还设置有斜梁23,它的一端焊接至纵梁20与中间梁22之间的焊点上、另一端焊接至纵梁20与横梁21之间的焊点上,如此,在纵梁20、横梁21以及中间梁22之间形成若干三角形结构,以起到提高钢转换层2的结构刚度的目的。

设计时,依据建筑屋顶1的实际标高,以及最终设计的吊顶挂板4形成的完成面高度,计算纵梁20的长度,设计时,必须保证横梁21下端的吊杆3的最大长度不超过1.5米。当存在局部吊杆3的长度远远长于其余吊杆3的长度时,可以单独在这个位置的横梁21下方再补焊一个钢转换层2,以缩短这个位置的吊杆3的长度。纵梁20的数量参照建筑屋顶1的实际尺寸确定,保证相邻纵梁20之间的跨度不会过大即可。需要指出的是,与一般的钢转换结构不同,本方案中的钢转换层2是作为一个整体固定至建筑屋顶1上的,即:首先按照设计长度选择纵梁20、中间梁22以及横梁21,将三者焊接固定,并按照上述方式焊接斜梁23,形成钢转换层2,然后通过纵梁20的将整个钢转换层固定至建筑屋顶1上的角码7上。

如图6以及图8中的局部放大视图E所示,横梁21上沿吊杆3的排布方向设置有滑槽210,吊杆3的上端穿过角码7并传出滑槽210,在吊杆3上穿出滑槽210的部分设置以螺母,以固定吊杆3与横梁21之间竖直方向的关系。吊杆3上与角码7相接的起点处也可以增设一个螺母,以扩大吊杆3上端与角码7的抵接面积,防止吊杆3晃动。当穿过滑槽210的吊杆3沿滑槽210滑动时,可以沿横梁21滑动吊杆3,以调整相邻吊杆3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距。

如图6以及图7中的局部放大视图D所示,吊杆3的下端设置有有螺纹段30,通过螺纹段30,吊杆3的下端通过挂接组件6与挂板龙骨5相连接。具体地说:挂接组件6包括固定板60,其上设置有与螺纹段30适配的透孔,螺纹段30穿过该透孔,并上下分别设置螺母,以将固定板60夹紧固定在螺纹段30上的某一位置,此时,挂接组件6与吊杆3相互固定;固定板60的一端向下延伸形成一连接板61,为了使挂接更加灵活,角度可以调整,连接板61分为上段610和下段611,两者的端部部分重叠并固定;下段611的最下端设置有与固定板60平行的底板62,且底板62的设置方向与固定板60正对,底板62向上延伸形成与下段611平行且长度一致的回弯板63,下段611、底板62以及回弯板63一体成型或者焊接固定形成一U型结构,底板62向上支撑挂板龙骨5,回弯板63以及下段611共同限定挂板龙骨5的摆动。在下段611与上段610的重叠部分以及回弯板63三块板之间穿设有一穿心螺栓64,其作用一是固定上段610与下段611,另一个是连接U型结构的上开口,防止挂板龙骨5从开口脱出。

如图5中的节点做法视图所示,挂板龙骨5采用一般的C型轻钢龙骨,其底面上铺设吊顶挂板4,两者通过自攻螺丝9相互固定,并且,吊顶挂板4可以依据设计需要设为两层石膏板,只需要按照图5中的方式设置多个自攻螺丝固定至挂板龙骨5即可。

如图3和图4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A和B所示,将吊杆3通过滑槽210滑移连接至横梁21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相邻吊顶挂板4之间的卡接密封。具体地,如图1和图3中所示,阶梯状的吊顶结构中,相邻的安装高度不通的相邻两吊顶挂板4之间的密封,通过图3中的局部放大图所示结构实现,距离地面较高的吊顶挂板4通过金属材质的角连接件43向下固定一块高度方向恰好密封相邻吊顶挂板4之间间隙的封口段40,它垂直于相邻两个吊顶挂板4设置,在其底部,通过角连接件43再设置一凸块41;与之对应地,距离地面较近的吊顶挂板4上以角连接件43连接多个小的石膏板,最终形成一卡槽42,且卡槽42至少可以容凸块41嵌入。安装时,吊顶挂板4先通过吊杆3挂接至钢转换层2上,然后通过吊杆3上端沿滑槽210的滑动使凸块41与卡槽42相互靠近,由于吊杆3的上端此时与横梁21之间相对有活动余量,可以将凸块41所在吊顶挂板4略微向上抬起,使之顺利卡入卡槽42内,之后拧紧吊杆3上端的螺母,使吊杆3的上端被两个螺母压紧于横梁3上。

与之类似的,除了吊顶挂板4水平固定外,还有一种情形是吊顶挂板4为斜向设置,其凸块41与卡槽42的卡接以及固定方式不变,只是在这种结构下,上段610与下段611会绕穿心螺栓64相对转动,以适应吊顶挂板4的倾斜,保证吊杆3垂直。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横梁21要承受吊顶挂板4的重量,而开设滑槽210必然对其强度造成削弱,因此,滑槽210最佳的方式是按照需要设置,即:需要安装高度不同的吊顶挂板4的位置处设置滑槽210,其余位置不设置。另外一种方式,是在钢转换层2焊接时,单独对横梁21采用方钢,相较于角钢,方钢的强度稍高,开滑槽210对其削弱会稍弱。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