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筑木柱燕尾榫墩接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1525阅读:35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古建筑木柱燕尾榫墩接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古建筑柱的保护修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古建筑木柱燕尾榫墩接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柱子是古建筑大木构架中垂直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它是构成建筑的最主要构件之一。柱子常年与地面接触或暴露在室外,被风雨侵蚀,非常容易腐朽。掩砌在墙内的木柱因潮湿、通风不良等原因更容易糟朽。木柱腐朽多发生在根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糟朽的部分做局部修缮处理。处理的手段需根据柱根糟朽的情况而定,当柱损坏面积不大于柱断面积的1/3或明柱柱脚糟朽严重但自柱底面向上未超过柱底层高的1/5或暗柱损坏长度不大于柱高(底层高)1/3,宜采用墩接柱脚的方法。墩接是将柱子糟朽部分截掉,换上新料。常见的做法是做刻半榫墩接,结构是将接在一起的柱料各刻去直径的1/2作为搭接部分 ,接茬部分用铁箍2-3道箍牢,以增强整体性。

这种传统的柱根墩接措施虽然具备一定的刚度,但在搭接部位的整体性、抗震性能不足,极易发生接茬部分移位的现象,造成柱根受力不均,如遇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地面震动,容易造成柱子墩接部分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松动移位,造成加固铁箍失效,从而使节点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建筑柱根燕尾榫墩接修缮结构,它能够在不改变古建筑原材料及施工工艺原则的基础上,保证墩接接茬部位的刚度,加强墩接部位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的问题。

一种古建筑木柱燕尾榫墩接加固结构,包括原柱和墩接新柱,墩接新柱包括燕尾榫、新柱立面和底座,新柱立面沿竖直方向设在底座的上方,新柱立面的上方设有燕尾榫,燕尾榫呈对称燕尾状,榫头平面的宽度和长度均与新柱立面上平面的宽度和长度一致,榫尾内斜边与新柱立面之间为锐角,原柱截面立面上方开设有卯口, 燕尾榫插入原柱截面卯口内,使原柱和墩接新柱榫卯连接固定在一起,并在墩接搭交处用铁箍加固。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卯口与燕尾榫形状相同,过盈配合。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接两截木柱搭交长度应为柱径的2~3倍。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墩接搭交处用2-3道铁箍锁紧加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构造合理,在坚持不改变古建筑原材料及施工工艺原则的基础上,柱根的墩接不仅保证接茬部位的刚度,同时加强了墩接部位的柔韧性和整体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原柱、101-卯口、2-墩接新柱、201-燕尾榫、202-新柱立面、203-底座、3-铁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古建筑木柱燕尾榫墩接加固结构,包括原柱1和墩接新柱2,墩接新柱2包括燕尾榫201、新柱立面202和底座203,新柱立面202沿竖直方向设在底座203的上方,新柱立面202的上方设有燕尾榫201,燕尾榫201呈对称燕尾状,榫头平面的宽度和长度均与新柱立面202上平面的宽度和长度一致,榫尾内斜边与新柱立面202之间为锐角,目的在于,增加新柱受力面积,使结合点更加稳固,原柱1截面立面上方开设有卯口101 , 燕尾榫201插入原柱1截面卯口101内,使原柱1和墩接新柱2榫卯连接固定在一起,并在墩接搭交处用铁箍3加固。

所述卯口101与燕尾榫201形状相同,过盈配合,采用燕尾榫墩接搭交结构的目的在于,防止墩接的柱子滑动移位,且该结构能使榫卯有拉结力,契合紧密,增加节点的稳定性。

所接两截木柱搭交长度应为柱径的2~3倍,目的在于加固原柱1和墩接新柱2,使其受力更加符合力学原理。

墩接搭交处用2-3道铁箍3锁紧加固,目的在于使加固结构更加稳定。

工作原理:

在进行受损古建筑柱墩接修缮时,先要在墩接前先拆卸朽柱,稳固相邻梁枋;其次要把受损原柱1挖锯除去相应部分,再根据剩余部分选择墩接的燕尾榫榫卯样式作为搭接部分,为防止墩接的柱子滑动移位采用燕尾榫墩接搭交,所接两截木柱搭交长度应为柱径的2~3倍,然后外加2道铁箍3加固;最后接柱搭交面均要锯凿规矩,使搭合的接面严实吻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