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4209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气膜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膜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膜。



背景技术:

气膜建筑是用特殊的建筑膜材做外壳,通过风机向气膜建筑内充气,使气膜建筑内外形成压力差而维持稳定的形状。气膜建筑以其低成本、快速、便于拆装、轻便等特点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各行各业。而气膜作为气膜建筑的主体,其通常为由内膜及外膜组成的双层膜结构。然而,在一些例如冷库等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的特殊应用场合,传统的气膜由于保温性能较差,无法满足保温使用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保温性能较好的气膜。

一种气膜,包括气膜单元及连接件,所述气膜单元为多个,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气膜单元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相连接,所述气膜单元包括:

外膜;

内膜,与所述外膜间隔设置;及

保温层,设于所述外膜与所述内膜之间,所述保温层包括第一膜层、第二膜层及保温材料层,所述第一膜层靠近所述外膜设置,所述第二膜层靠近所述内膜设置,所述第一膜层与所述第二膜层的边缘相连接,以形成密闭的真空容纳腔,所述保温材料层容置于所述真空容纳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材料层为蜂窝状聚氨酯硬泡保温材料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材料层的厚度为5~1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材料层包括多个保温材料层单元,所述保温材料层单元呈矩形,且其面积不大于1m2,在相邻两个所述保温材料层单元之间,所述第一膜层与所述第二膜层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气膜单元中,两个所述外膜相连接,两个所述内膜相连接,两个所述保温层相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片及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与任一所述气膜单元的所述外膜及所述第一膜层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与任一所述气膜单元的所述内膜及所述第二膜层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层的边缘处与所述第二膜层的边缘处相贴合,以形成连接部,相邻两个所述保温层的两个所述连接部相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气膜单元中,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与一个所述气膜单元的所述外膜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气膜单元中的所述连接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第一折弯部及第二折弯部,在相邻两个所述气膜单元中,所述第一折弯部与一个所述气膜单元的所述外膜相贴合,所述第二折弯部与一个所述气膜单元中的所述连接部相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气膜单元中,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一端与一个所述气膜单元的所述内膜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气膜单元中所述连接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第三折弯部及第四折弯部,在相邻两个所述气膜单元中,所述第三折弯部与一个所述气膜单元的所述内膜相贴合,所述第四折弯部与一个所述气膜单元中的所述连接部相贴合。

上述气膜中,通过在内膜与外膜之间设置保温材料层,并进一步将保温材料层密封于第一膜层及第二膜层之间所形成的真空容纳腔内,从而使得第一膜层、第二膜层、保温材料层与真空容纳腔共同形成良好的保温结构,从而使气膜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使气膜能够在冷库等对保温性能有特殊要求的环境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气膜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气膜结构中保温层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气膜10包括气膜单元100及连接件200。气膜单元100为多个。任意两相邻的气膜单元100通过连接件200相连接,从而形成面积大于气膜单元100的气膜10。

气膜单元100包括外膜110、内膜120及保温层130。外膜110与内膜120均为具有一定柔性的、致密的建筑膜材制成。内膜120与外膜110之间间隔设置。保温层130设于外膜110与内膜120之间,以减少内膜120与外膜110两侧的热交换,从而起到保温效果。

保温层130包括第一膜层131、第二膜层132及保温材料层133。第一膜层131靠近外膜110设置,第二膜层132靠近内膜120设置,第一膜层131与第二膜层132的边缘相连接,以形成密闭的真空容纳腔(图未标),保温材料层133容置于真空容纳腔内。需要指出的是,真空容纳腔为密闭的真空腔室。

通过在内膜120与外膜110之间设置保温材料层133,并进一步将保温材料层133密封于第一膜层131及第二膜层132之间,从而使得第一膜层131、第二膜层132、保温材料层133与真空容纳腔共同形成良好的保温结构,从而使气膜10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使气膜10能够在冷库等对保温性能有特殊要求的环境内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膜层131、第二膜层132与外膜110及内膜120的材质相同。保温材料层133为蜂窝状的聚氨酯硬泡保温材料层。聚氨酯硬泡保温材料层具有一定的硬度,从而在抽真空后,聚氨酯硬泡保温材料层内部的空隙不被压扁,从而起到较好的隔热保温效果。

结合图1及图2所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保温材料层133的厚度为5~10mm。而且,保温材料层133包括多个蜂窝状的保温材料层单元133a。保温材料层单元133a呈矩形,且面积不大于1m2。在相邻两个保温材料层单元133a之间,第一膜层131与第二膜层132相连接,以将真空收容腔分割为多个容置腔室,从而将保温材料层单元133a限位于容置腔室内,以防止多个保温材料层单元133a在第一膜层131及第二膜层132之间移动重叠。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相邻两个保温材料层单元133a之间,第一膜层131与第二膜层132通过点焊进行连接,分割得到的多个容置腔室之间相互连通,只需要一次抽真空,即可将第一膜层131与第二膜层132之间所围成的真空容纳腔抽真空。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相邻两个保温材料层单元133a之间,第一膜层131与第二膜层132还可以通过连续焊进行连接,分割得到的多个容置腔室之间不相连通,此时,需要对多个容置腔室分别进行抽真空。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气膜单元100在连接时,两个气膜单元100的外膜110相连接,两个气膜单元100的内膜120相连接,两个气膜单元100的保温层130相连接。连接件200包括第一连接片210及第二连接片220。第一连接片210设于两个保温层130与两个外膜110之间,且与任一气膜单元100的外膜110及第一膜层131连接。第二连接片220设于两个保温层130与两个内膜120之间,且与任意气膜单元100的内膜120及第二膜层132连接。

具体的,两个气膜单元100的两个外膜110通过搭接的方式焊接在一起。两个气膜单元100的两个内膜120通过搭接的方式焊接在一起。

第一膜层131的边缘处与第二膜层132的边缘处相贴合,以形成连接部134。相邻两个保温层130的两个连接部134相贴合,且两个连接部134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内膜120或两个保温层130不仅限于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还可以采用胶接等其他方式实现连接。

具体的,相邻两个气膜单元100中,第一连接片210的一端与一个气膜单元100的外膜110连接,第一连接片210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气膜单元100中的连接部134连接。即第一连接片210的两端连接的外膜110与连接部134分别属于两个气膜单元100,此时,两个气膜单元100的外膜110与保温层130之间形成稳固的连接。

第一连接片210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第一折弯部211及第二折弯部212。在相邻两个气膜单元100中,第一折弯部211与一个气膜单元100的外膜110相贴合,第二折弯部212与另一个气膜单元100中的连接部134相贴合,从而使得第一折弯部211与外膜110、第二折弯部212与连接部134分别呈面面连接,不仅能够增加第一连接片210与外膜110及连接部134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而且,也增加了两个气膜单元100连接处的厚度,提高了连接处的保温性能。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片210的两端连接的外膜110与连接部134还可以属于同一气膜单元100。此时,一个气膜单元100的外膜110及保温层130同时设于另一气膜单元100的外膜110与保温层130之间,此时,第一折弯部211及第二折弯部212也可以分别与同一个气膜单元100的外膜110及连接部134面面连接。

具体的,相邻两个气膜单元100中,第二连接片220的一端与一个气膜单元100的内膜120连接,第二连接片220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气膜单元100中保温层130的连接部134连接。即第二连接片220的两端连接的内膜120与连接部134分别属于两个气膜单元100,此时,两个气膜单元100的内膜120与保温层130之间形成稳固的连接。

第二连接片220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第三折弯部221及第四折弯部222。在相邻两个气膜单元100中,第三折弯部221与一个气膜单元100的内膜120相贴合,第四折弯部222与另一个气膜单元100中的连接部134相贴合,从而使得第三折弯部221与内膜120、第四折弯部222与连接部134分别呈面面连接,不仅能够增加第二连接片220与内膜120及连接部134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而且,也增加了两个气膜单元100连接处的厚度,提高了连接处的保温性能。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片220的两端连接的内膜120与连接部134还可以属于同一气膜单元100。此时,一个气膜单元100的内膜120及保温层130同时设于另一气膜单元100的内膜120与保温层130之间。此时,第三折弯部221及第四折弯部222也可以分别与同一个气膜单元100的内膜120及连接部134面面连接。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气膜10进行组装时,需要先将多个保温材料层单元133a分别设于第一膜层131与第二膜层132之间,并在相邻两个保温材料层单元133a之间处,将第一膜层131与第二膜层132进行点焊,之后将第一膜层131与第二膜层132的边缘密封焊接好,再抽真空,从而形成保温层130,再将保温层130设于外膜110与内膜120之间,之后将两个气膜单元100的两个保温层130连接,再将两个保温层130的连接部134的一侧通过第一连接片210与两个外膜110中的其中一个连接,将连接部134的另一侧通过第二连接片220与两个内膜120中的其中一个连接,之后再将两个外膜110连接、两个内膜120连接,依次类推,从而将多个气膜单元100进行连接。

上述气膜10中,通过在内膜120与外膜110之间设置保温材料层133,并进一步将保温材料层133密封于第一膜层131及第二膜层132之间所形成的真空容纳腔内,从而使得第一膜层131、第二膜层132、保温材料层133与真空容纳腔共同形成良好的保温结构,从而使气膜10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使气膜10能够在冷库等对保温性能有特殊要求的环境内使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