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栓开缝石材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4066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栓开缝石材防水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栓开缝防水安装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栓开缝石材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背栓式开缝石材幕墙是通过背栓将多块石材固定安装在墙体外围,石材与石材之间的缝隙不用密封胶密封,缝隙开放,形成幕墙,由于没有采用密封胶,不会污染石材表面,因而装饰效果好,得到了客户的广泛欢迎。

石材通过背栓开缝式方式安装后,由于铝板和铝板之间的缝隙开放,雨雪天气时,水流很容易穿过缝隙进入内墙。为了避免水流接触内墙,人们一般会采用二次防水,即在石材与墙体之间增加一层防水层,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镀锌铁皮、铝板、高分子防水材料等等作为防水层。现有技术中这种增加二次防水的做法,在材料消费和人工消耗上都给工程增加了不少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导致工程造价高,资源浪费,二次维护的费用也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石材在安装完毕后,还需要在石材和墙体之间增加防水层,导致工程造价高、资源浪费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无需在石材和墙体之间增加防水层的防水结构。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栓开缝石材防水结构,包括:

第一型材,具有第一结合部,和与所述第一结合部连接的第一挡水部,所述第一结合部适于与石材的背面上部固定连接,使所述第一挡水部与由所述石材和位于其上方的另一石材之间形成的横向缝隙相对以防水;

第二型材,至少为两个,均具有第二结合部,两个所述第二结合部分别适于与形成竖向缝隙的两个所述石材的背面侧部固定连接,一个所述第二型材上设有开口朝向另一个所述第二型材的凹槽,另一个所述第二型材上设有能够从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凹槽的第二挡水部,所述第二挡水部用于所述竖向缝隙的防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槽具有与所述石材平行的至少一个竖向侧面,所述第二挡水部的插入所述凹槽内部的部分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竖向侧面贴合连接的竖向弹性胶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槽具有与所述石材平行的两个竖向侧面,所述第二挡水部的插入所述凹槽内部的部分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竖向侧面贴合连接的竖向弹性胶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挡水部的位于所述凹槽内部的部分上,具有朝向所述竖向侧面的竖向安装导槽,所述竖向弹性胶条安装在所述竖向安装导槽内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挡水部与所述凹槽的底面之间具有缓冲间隙。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型材上还设有用于防止水流越过所述第一挡水部顶部向内倒灌的第一防水胶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挡水部上设有第一滑动配合结构,所述第一防水胶条上设有第二滑动配合结构,所述第一防水胶条通过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与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滑动配合,从而安装在所述第一挡水部上;所述第一防水胶条的远离所述第一挡水部的一端向下弧形弯曲并与与所述第一防水胶条相对的所述石材的背面抵紧贴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用于防止来自所述竖向缝隙的水经两个所述第一挡水部之间的缝隙向内进入的挡水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挡水结构包括:

第三滑动配合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水部上,并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挡水部上的所述第三滑动配合结构位于同一高度;

挡水件,具有第三挡水部和与所述第三挡水部连接的遮挡部,所述第三挡水部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三滑动配合结构滑动配合的第四滑动配合结构,所述遮挡部与连接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一挡水部的连接部上表面贴合接触,用于将来自所述竖向缝隙的水导向所述横向缝隙。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挡水件的轴向两端通过端口胶与所述第一型材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栓开缝石材防水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第一型材具有能够与石材背面上部固定连接的第一结合部,和与第一结合部连接的第一挡水部,第一结合部与石材固定连接后,第一挡水部与上下两块石材之间形成的横向缝隙相对以防水;第二型材至少为两个,均具有第二结合部,两个第二结合部分别适于与形成竖向缝隙的两个石材的背面侧部固定连接,一个第二型材上设有开口朝向另一个第二型材的凹槽,另一个第二型材上设有能够从开口伸入凹槽的第二挡水部,第二挡水部用于竖向缝隙的防水。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结构,通过在石材背面设置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很好地解决了相邻两块石材之间形成的缝隙的防水问题,不用再在墙体和石材之间增加防水层,因而工程造价低,资源更加节约,有利于节能环保。

2.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结构,凹槽具有与石材平行的竖向侧面,第二挡水部的插入到凹槽内部的部分上设有能够与竖向侧面贴合连接的竖向弹性胶条,第二挡水部能够直接阻挡雨水从竖向缝隙向内流动,竖向弹性胶条能够阻止沿第二挡水部横向流动的雨水穿过竖向缝隙,从而增强防水能力。

进一步的,设置凹槽具有两个与石材平行的竖向侧面,第二挡水部上设有两个竖向弹性胶条,相当于在雨水沿第二挡水部横向流动的路径上设置了两条防水屏障,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防水能力。

3.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结构,第二挡水部和凹槽的底面之间具有缓冲间隙,缓冲间隙可以缓冲掉两块石材板之间轻微的横向移动,从而避免刚性碰撞,并有利于始终保持良好的防水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结构,还包括第一防水胶条,在水流较大时,可防止水流越过第一挡水部顶部向内倒灌,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能。进一步的,第一防水胶条通过第二滑动配合结构与第一滑动配合结构滑动配合,从而安装在第一挡水部上,这种滑动配合式的安装方式,不会形成漏水缝隙,不仅防水效果好,而且便于维修时的更换。

5.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结构,还包括用于防止来自竖向缝隙的水经两个第一挡水部之间的缝隙向内进入的挡水结构,两个第一挡水部之间的缝隙正好处于竖向缝隙和横向缝隙的连接处,设置挡水结构能够有效避免来自竖向缝隙的水经该连接处向内进入,从而提高防水效果。

6.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结构,挡水结构包括挡水件,挡水件通过第三滑动配合结构和第四滑动配合结构的配合,实现安装;这种安装方式便捷方便,效率高。

7.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结构,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的外边缘位置首先通过双面胶与石材的背面连接,然后灌入硅酮耐候胶,结合紧密,不易脱落;而且这个步骤可以在工厂内完成后再运往施工现场,便于现场组装;当然这个步骤也可以在现场进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结构在石材幕墙上安装的横截面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结构在石材幕墙上安装的纵切面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两块石材并排安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挡水结构从一个第一型材向第二个第一型材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挡水结构在两个第一型材上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石材,200-立柱,300-横梁,400-通用背栓挂件结构,110-横向缝隙,120-竖向缝隙,1-第一型材,11-第一结合部,12-第一挡水部,13-连接部,2-第二型材,21-第二结合部,22-凹槽,23-第二挡水部,24-竖向侧面,25-竖向弹性胶条,26-竖向安装导槽,27-缓冲间隙,3-第一防水胶条,41-第一滑动配合结构,42-第二滑动配合结构,43-第三滑动配合结构,44-第四滑动配合结构,5-挡水件,51-第三挡水部,52-遮挡部,6-第二防水胶条,7-双面胶,8-硅酮耐候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下述的实施例不是本实用新型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其他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栓开缝石材防水结构,如图1-8所示,包括:第一型材1,具有第一结合部11,和与所述第一结合部11连接的第一挡水部12,所述第一结合部11适于与石材100的背面上部固定连接,使所述第一挡水部12与由所述石材100和位于其上方的另一石材100之间形成的横向缝隙110相对以防水;第二型材2,至少为两个,均具有第二结合部21,两个所述第二结合部21分别适于与形成竖向缝隙120的两个所述石材100的背面侧部固定连接,一个所述第二型材2上设有开口朝向另一个所述第二型材2的凹槽22,另一个所述第二型材2上设有能够从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凹槽22的第二挡水部23,所述第二挡水部23用于所述竖向缝隙120的防水。

本实施例的防水结构,通过在石材100背面设置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很好地解决了相邻两块石材100之间形成的缝隙的防水问题,不用再在墙体和石材100之间增加防水层,因而工程造价低,资源更加节约,有利于节能环保。

所述凹槽22具有与所述石材100平行的竖向侧面24,所述第二挡水部23的插入所述凹槽22内部的部分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竖向侧面24贴合连接的竖向弹性胶条25。第二挡水部23能够直接阻挡雨水从竖向缝隙120向内流动,竖向弹性胶条25能够阻止沿第二挡水部23横向流动的雨水穿过竖向缝隙120,从而增强了防水能力。

进一步的,设置凹槽22具有两个与石材100平行的竖向侧面24,第二挡水部23上设有两个竖向弹性胶条25,相当于在雨水沿第二挡水部23横向流动的路径上设置了两条防水屏障,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防水能力。

所述第二挡水部23的位于所述凹槽22内部的部分上,具有朝向所述竖向侧面24的竖向安装导槽26,所述竖向弹性胶条25安装在所述竖向安装导槽26内部。

所述第二挡水部23与所述凹槽22的底面之间具有缓冲间隙27。缓冲间隙27可以缓冲掉两块石材100之间轻微的横向移动,从而避免刚性碰撞,并有利于始终保持良好的防水效果。

所述第一型材1上还设有用于防止水流越过所述第一挡水部12顶部向内倒灌的第一防水胶条3。所述第一挡水部12上设有第一滑动配合结构41,所述第一防水胶条3上设有第二滑动配合结构42,所述第一防水胶条3通过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42与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41滑动配合,从而安装在所述第一挡水部12上;所述第一防水胶条3的远离所述第一挡水部12的一端向下弧形弯曲并与与所述第一防水胶条3相对的所述石材100的背面抵紧贴合。这种滑动配合式的安装方式,不会形成漏水缝隙,不仅防水效果好,而且便于维修时的更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水胶条3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挡水部12的长度基本一致。

还包括用于防止来自所述竖向缝隙120的水经两个所述第一挡水部12之间的缝隙向内进入的挡水结构。所述挡水结构包括:第三滑动配合结构43,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水部12上,并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挡水部12上的所述第三滑动配合结构43位于同一高度;挡水件5,具有第三挡水部51和与所述第三挡水部51连接的遮挡部52,所述第三挡水部51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三滑动配合结构43滑动配合的第四滑动配合结构44,所述遮挡部52与连接所述第一结合部11和所述第一挡水部12的连接部13上表面贴合接触,用于将来自所述竖向缝隙120的水导向所述横向缝隙110。

两个第一挡水部12之间的缝隙正好处于竖向缝隙120和横向缝隙110的连接处,设置挡水结构能够有效避免来自竖向缝隙120的水经该连接处向内进入,从而提高防水效果。

所述挡水件5的轴向两端通过端口胶与所述第一型材1密封连接,从而形成密封空间,有利于防水。

所述第二型材2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石材100的竖向长度,从而使得每一个第二型材2的长度都较短,不仅方便运输和装配,还能很好地适应由不同块石材100拼装时的工况。

所述第二挡水部22包括通过滑动配合结构安装在所述第二型材2上的第二防水胶条6。

第一结合部11和第二结合部21的外边缘位置首先通过双面胶7与石材100的背面连接,然后灌入硅酮耐候胶8,结合紧密,不易脱落;而且这个步骤可以在工厂内完成后再运往施工现场,便于现场组装;当然这个步骤也可以在现场进行。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