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建筑组装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7727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钢结构建筑组装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E04C2/08:金属薄板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钢结构,就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性好、变形能力强,故用于建造大跨度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物特别适宜;材料匀质性和各向同性好,属理想弹性体,最符合一般工程力学的基本假定;材料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建筑工期短;其工业化程度高,可进行机械化程度高的专业化生产。

目前,钢结构大量应用于房屋和厂房的建设,但是在建筑过程中因为部分房屋建筑需要大跨度楼板(通常为6米-8米),由于运输车的宽度通常在2.4m-2.55m之间,很容易就超高超载,无法运输;如果把钢结构板分割后到现场焊接组装,或者拿原材料到现场进行制作,会造成工作量巨大,造价成本高,且质量难以控制的问题。

专利公告号为CN20471561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钢结构板,包括若干个方形钢板,每个所述钢板的一侧边上边缘设有上扣,其相对侧边下边缘设有下扣;相邻所述钢板经上扣和下扣扣合。上述方案中,相邻钢板通过上扣和下扣扣合易产生横向滑动,导致钢板极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钢结构建筑组装板,以解决组装钢板极不稳定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钢结构建筑组装板,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一端设有上条块,所述第一板体的另一端连接有L形下条块,所述上条块靠近下条块的一面设有第一连接装置,所述下条块包括垂直段和水平段,所述水平段与上条块相同,所述水平段靠近上条块的一面设有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板体靠近上条块的一端开有与垂直段配合的盲孔,所述盲孔的朝向远离上条块,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装置嵌合后形成第三连接装置,所述第三连接装置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将一块第一板体的下条块的垂直段插入另一块第一板体的盲孔中,此连接能够防止相邻两块钢板的纵向移动,上条块表面的第一连接装置与水平段平面的第二连接装置嵌合形成横截面为正六边形的第三连接装置,正六边形能够防止相邻两块钢板向各方向移动,极大增大了组装钢板结构的稳定性,此组装钢板而且嵌合连接,方便安装和拆卸。

优化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为凸板,所述凸板的横截面为蜂窝形,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为与凸板相对应的型腔。蜂窝形型腔具有若干个凹凸腔,通过与凸板结合,能够从各个方向防止组装钢板的滑动,进一步提高组装钢板的整体稳定性和强度。

优化方案二,作为对优化方案一的进一步优化,还包括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靠近第二板体的一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朝向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靠近第一板体的一面设有与凹槽相应的凸起,所述第一板体靠近第二板体的一面设有第三连接装置,所述第二板体靠近第一板体的一面设有与第三连接装置配合的第四连接装置。将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重叠组装,并使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通过凹槽与凸起进行嵌合,防止两板体之间发生纵向移动,然后进一步通过第三连接装置与第四连接装置连接,防止两板体之间发生横向移动。

优化方案三,作为对优化方案二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三连接装置为若干均匀间隔设置的隔板,所述第四连接装置为两条相对的折线板,所述折线板的相邻两条折线的角度为120°,所述第二板体上还设有与隔板相对应的空腔。将第一板体上的隔板插入第二板体上的空腔,使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完美配合形成组装板,此组装板的连接部分具有若干个折线与空腔,若干个空腔能够阻挡任何一个板体想任何方向移动,进一步提高此组装板的稳定性,而且此连接方式方便安装和拆卸。

优化方案四,作为对优化方案三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凹槽远离凹槽开口的一方设有顶针孔。通过设置顶针孔,当需要对组装板进行拆卸时,通过顶针对倒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钢结构建筑组装板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上条块的仰视图;

图3为图1中下条块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钢结构建筑组装板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板体的仰视图;

图6为图4中第二板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第一板体10、上条块11、下条块12、盲孔13、凸板14、型腔15、凹槽16、隔板17、顶针孔18、第二板体20、凸起21、折线板22、空腔23。

实施例1:

实施例1基本如附图1所示:钢结构建筑组装板,包括第一板体10,第一板体10的右端上部安装有上条块11,第一板体10的左端下部安装有L形的下条块12,如图2所示,上条块11的下表面设有蜂窝形的凸板14,此蜂窝形凸板14由若干个正六边形的凸板14组成,如图3所示,下条块12包括垂直段和水平段,水平段与上条块11相同,水平段的上表面设有蜂窝形的型腔15,第一板体10的右端开有与垂直段配合的盲孔13,所述盲孔13的朝向向下,一块第一板体10的上条块11与另一块第一板体10的下条块12通过蜂窝形的凸板14和型腔15嵌合固定。

安装时,将一块第一板体10的上条块11的垂直段插入另一块第一板体10的盲孔13中,此结构能够防止两块板体之间发生横向移动,然后给上条块11和下条块12施加压力,使第一板体10的上条块11的蜂窝形的凸板14插入相邻第一板体10的下条块12的型腔15中,此结构能够防止两块板体之间发生各个方向的移动。

实施例2:

实施2基本如附图4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还包括第二板体20,第一板体10的下表面左部开有凹槽16,凹槽16的开口朝向第二板体20,凹槽16的上方开有顶针孔,第二板体20的左部上方安装有与凹槽16相应的凸起21,如图5所示,第一板体10的下表面安装有若干均匀设置的隔板17,如图6所示,第二板体20的上表面横向安装有两条相对的着折线板22,折线板22的相邻两条折线的角度为120°,第二板体20的上表面还开有与隔板17相应的空腔23。

安装时,将若干个第一板体10横向连接固定后,然后将第二板体20放置于第一板体10的下方,将第一板体10上的隔板17插入第二板体20上的空腔23,使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完美配合形成组装板,此组装板的连接部分具有若干个折线与空腔23,若干个空腔23能够阻挡任何一个板体想任何方向移动,进一步提高此组装板的稳定性,而且此连接方式方便安装和拆卸。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