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挤踢脚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4408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共挤踢脚线组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传统的踢脚线的安装方式通常是通过粘贴式或卡接式的方式进行安装。例如:石材踢脚线通常采用粘贴式安装方式,直接粘贴于处理平整后的墙面底部的;金属踢脚线通常采用卡接式安装方式,先在基层板或基层墙上固定一排固定件,然后利用适合卡接的形状构造直接卡在固定件上。

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踢脚线安装方式,存在以下缺陷:首先,粘贴式的安装方式需要用到大量的胶水,胶水是甲醛释放的源头之一,严重影响了室内环境;第二,胶水粘结强度不够,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很容易发生脱落;第三,卡接式安装方式虽然胶水用量较少,但是安装略为繁琐,需要相当的平整度,对施工人员技术有一定要求。

因此,非常有必要设计一种不使用胶水、不易脱落、并且安装简单的踢脚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共挤踢脚线组件,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共挤踢脚线组件包括踢脚线和固定盖;所述踢脚线包括延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装饰面、分别与所述装饰面的两条长边相邻接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以及背向所述装饰面并与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邻接的安装面;所述装饰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包括沿所述固定槽长度方向延伸并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所述安装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固定槽共用所述第一槽壁,所述第二安装槽与所述固定槽共用第二槽壁;所述第一端面上远离所述装饰面的边沿设置有第一收缝条,所述第二端面上靠近所述装饰面的边沿设置有第二收缝条;所述固定盖卡接在所述固定槽的槽口。

如上所述的共挤踢脚线组件,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口边沿连接有第一压条,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边沿连接有第二压条。

如上所述的共挤踢脚线组件,进一步,所述第一压条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上远离所述第一槽壁的槽口边沿,所述第二压条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上远离所述第二槽壁的槽口边沿。

如上所述的共挤踢脚线组件,进一步,所述第一压条上背向所述装饰面的表面、所述第二压条上背向所述装饰面的表面均与所述安装面重合。

如上所述的共挤踢脚线组件,进一步,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装饰面之间圆弧过渡。

如上所述的共挤踢脚线组件,进一步,所述固定盖完全覆盖所述固定槽的槽口。

如上所述的共挤踢脚线组件,进一步,所述固定盖的外表面与所述装饰面平齐。

如上所述的共挤踢脚线组件,进一步,所述固定槽的槽底开设有安装通孔。

如上所述的共挤踢脚线组件,进一步,所述第一收缝条和所述第二收缝条是塑料收缝条,所述第一压条和第二压条为塑料压条。

如上所述的共挤踢脚线组件,进一步,所述踢脚线、所述第一收缝条和所述第二收缝条是一体挤出成型。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共挤踢脚线组件,可以在工厂批量预制加工,现场安装时只需要通过自攻螺丝进行固定即可。其有益效果包括:第一,避免了胶水的使用,防止甲醛等有害物质的释放,避免了室内环境受到污染;第二,结构牢固,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也不容易发生脱落;第三,安装简单,对施工人员技术要求很低;第四,通过两个收缝条有效避免了因踢脚线与墙地面的不平整产生的缝隙问题。采用这种结构,可增加踢脚线的安装效率,提高了踢脚线收缝的效果,不仅增加了美观度,还节省了大量安装工序,省时省力,符合工业化模块化的实际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共挤踢脚线组件的安装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共挤踢脚线组件的安装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共挤踢脚线组件包括踢脚线100、以及与所述踢脚线100配合安装的固定盖200。

所述踢脚线100包括延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装饰面(所述踢脚线200上背向饰面板500的表面,即图1中踢脚线200左侧表面)、分别与所述装饰面的两条长边相邻接的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以及背向所述装饰面并与所述第一端面111和所述第二端面112邻接的安装面。在图1中,所述安装面是所述踢脚线100上朝向饰面板500的表面,所述安装面在安装后与所述饰面板500贴合。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踢脚线100的长度方向即垂直与纸面的方向,图1中示出的是其横截面图。

所述装饰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固定槽120,所述固定槽120包括沿所述固定槽120长度方向延伸并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121和第二槽壁122;所述安装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131和第二安装槽132,所述第一安装槽131与所述固定槽120共用所述第一槽壁121,所述第二安装槽132与所述固定槽120共用第二槽壁122。所述固定槽120的槽口背向所述饰面板500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槽131和所述第二安装槽132的槽口朝向所述饰面板500设置。在图1所示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踢脚线100是型材结构。

所述第一端面111上远离所述装饰面的边沿设置有第一收缝条141,所述第二端面112上靠近所述装饰面的边沿设置有第二收缝条142。在所述踢脚线100安装在所述饰面板500后,所述第一收缝条141位于所述第一端面111与所述饰面板500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二收缝条142位于地面700与所述装饰面之间的缝隙。可选地,所述第一收缝条141和所述第二收缝条142可以由软质或弹性材质制成,例如:塑料条、硅胶条等。

所述固定盖200卡接在所述固定槽120的槽口。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盖200上朝向所述固定槽120的表面设置有卡扣,所述固定槽120的槽壁上设置有卡接凸起,所述固定盖200通过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接凸起配合卡接在所述固定槽120的槽壁上,使所述固定盖200覆盖在所述固定槽120的槽口。进一步,所述固定盖200完全覆盖所述固定槽120的槽口,所述固定盖200上背向所述固定槽120的表面与所述装饰面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平面,不仅能够使装饰效果更加美观,更重要的是,所述固定盖200可以支撑所述固定槽120,防止长期使用过程中因固定槽120的槽壁收拢影响整体结构刚度,从而避免了所述踢脚线100在竖直方向上发生形变。

在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中,原始墙体300的表面贴合安装基层板400,基层板400上贴合安装饰面板500,所述踢脚线组件安装在所述饰面板500的下方(即饰面板500与地面700的交界处)。如图1所示,在一个安装过程中,在基层板400和饰面板500安装完成后,将所述踢脚线100贴合压紧在所述饰面板500上,使所述第一安装槽131和所述第二安装槽132的槽口朝向所述饰面板500设置,所述第二端面112朝向所述地面700设置,所述第一收缝条141遮挡所述第一端面111与所述饰面板500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二收缝条142遮挡所述地面700与所述装饰面之间的缝隙。调整完所述踢脚线100的平整高低后,通过自攻螺丝600从固定槽120内依次穿入所述饰面板500和所述基层板400中实现所述踢脚线100的固定安装。之后将所述固定盖200卡接在所述固定槽120的槽口位置,最后人工调整一下踢脚线100即完成安装。

可选地,所述固定槽120的槽底开设有安装通孔,用于螺丝600的穿入,该安装通孔可以在工厂预制过程中提前完成,便于后期的定位安装。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槽131的槽口边沿连接有第一压条151,所述第二安装槽132的槽口边沿连接有第二压条152。所述第一压条151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31上远离所述第一槽壁121的槽口边沿,所述第二压条152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32上远离所述第二槽壁122的槽口边沿。所述第一压条151上背向所述装饰面的表面、所述第二压条152上背向所述装饰面的表面均与所述安装面重合。这种设计中,在所述踢脚线100的安装过程中,可以将所述第一压条151和所述第二压条152紧压在所述饰面板500上,其有益之处在于:一方面,所述第一压条151上背向所述装饰面的表面、所述第二压条152上背向所述装饰面的表面均与所述安装面重合,安装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贴合在所述饰面板500上,保证了安装的平整度;另一方面,所述踢脚线100与所述饰面板500之间可以通过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实现更好地支撑,从而提升了整体的结构强度。可选地,所述第一压条151和第二压条152为塑料压条。

在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踢脚线、所述第一收缝条和所述第二收缝条可以通过共挤工艺一体挤出成型。这种设计制造工艺简单,两个收缝条与踢脚线之间的连接强度大,无需另外使用胶水粘贴收缝条。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面111与所述装饰面之间圆弧过渡。一方面,这种设计比较美观,提升了装饰效果;另一方面,圆弧过渡的设计可以防止尖锐的收边对人体的伤害,尤其是能够防止儿童碰伤。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共挤踢脚线组件,可以在工厂批量预制加工,现场安装时只需要通过自攻螺丝进行固定即可。其有益效果包括:第一,避免了胶水的使用,防止甲醛等有害物质的释放,避免了室内环境受到污染;第二,结构牢固,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也不容易发生脱落;第三,安装简单,对施工人员技术要求很低;第四,通过两个收缝条有效避免了因踢脚线与墙地面的不平整产生的缝隙问题。采用这种结构,可增加踢脚线的安装效率,提高了踢脚线收缝的效果,不仅增加了美观度,还节省了大量安装工序,省时省力,符合工业化模块化的实际需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