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盖式挡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9208阅读:7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翻盖式挡水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室入口与室外场地之间的防洪构造。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一般在地下室坡道的起始端和坡道到地下室的尽端分别设计带盖板的明沟,适当阻挡地面雨水,其缺点是只能阻挡无路面积水状态下的中等雨量以下雨水。另一种现有做法是在地下室坡道的起始端采用泛坡,阻挡地面雨水,但缺点是增加坡道的总长度,不利于土地高效利用。就目前常用技术角度,均无法在满足土地高效利用的情况下,解决雨洪灾害天气下的雨洪水对地下室安全的威胁。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翻盖式挡水结构,把排水明沟和挡水槛结合起来,当雨量较大时,利用明沟积水,自动翻起挡水槛,防止地下室被淹,该结构方便可靠,确保安全,同时有利用土地的高效利用。

基本技术方案一为:在地下室入口处的坡道与道路交界处,沿着坡道宽度方向设有一条明沟,在明沟盖板和坡道之间设有挡水槛,挡水槛为一块可旋转的板,挡水槛与坡道相交处设有合页,使挡水槛能以坡道宽度方向为轴,从水平状态向上旋转90度至竖直状态,明沟内设有浮球,浮球与电动装置连接,电动装置控制第一齿轮运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联动第二齿轮向上旋转运动,第二齿轮的上端固定在挡水槛的底部,第二齿轮联动挡水槛向上旋转,垂直状态的挡水槛与两端的地下室侧墙形成围合体共同阻绝场地积水漫入地下室空间,挡水槛的宽度为挡水设计高度,地下室侧墙的高度≥挡水设计高度。

技术方案一中,电动装置可安装在明沟内或明沟外的任意位置,浮球触发电动装置工作,以及电动装置驱动齿轮运动属于成熟的现有技术,可采用现有技术和产品完成。

基本技术方案二为:在地下室入口处的坡道与道路交界处,沿着坡道宽度方向设有一条明沟,在明沟盖板和坡道之间设有挡水槛,挡水槛为一块可旋转的板,挡水槛与坡道相交处设有合页,使挡水槛能以坡道宽度方向为轴,从水平状态向上旋转90度至竖直状态,明沟内设有浮球,浮球与平衡装置联动,平衡装置上设有卡位装置,当浮球上升使卡位装置松开,联动平衡装置下降,平衡装置联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联动第二齿轮向上旋转运动,第二齿轮的上端固定在挡水槛的底部,第二齿轮联动挡水槛向上旋转,垂直状态的挡水槛与两端的地下室侧墙形成围合体共同阻绝场地积水漫入地下室空间,挡水槛的宽度为挡水设计高度,地下室侧墙的高度≥挡水设计高度。

技术方案二利用了浮力和杠杆原理,根据浮球的高度变化,最终联动至挡水槛旋转,平衡装置本身的设置属于现有技术,平衡装置即为杠杆装置,当明沟的水位上升,水里面的浮球也随之上升,卡位装置松开后导致杠杆另一边下降,于是平衡装置联动第一齿轮转动。

基本方案三为在地下室入口处的坡道与道路交界处,沿着坡道宽度方向设有一条明沟,在明沟盖板和坡道之间设有挡水槛,挡水槛为一块可旋转的板,挡水槛与坡道相交处设有合页,使挡水槛能以坡道宽度方向为轴,从水平状态向上旋转90度至竖直状态,明沟内设有浮球,弹簧盘紧在第一齿轮的轴上,浮球上升联动弹簧松开,弹簧联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联动第二齿轮向上旋转运动,第二齿轮的上端固定在挡水槛的底部,第二齿轮联动挡水槛向上旋转,垂直状态的挡水槛与两端的地下室侧墙形成围合体共同阻绝场地积水漫入地下室空间,挡水槛的宽度为挡水设计高度,地下室侧墙的高度≥挡水设计高度。

技术方案三利用了弹簧的变形,平时工作时,弹簧为收紧状态;当防洪时,弹簧放松,类似发条,使第一齿轮转动。浮球与弹簧的联动,弹簧与第一齿轮的联动可采用现有技术实现。

上述基本方案中,合页限位挡水槛,使其从水平状态向上旋转90度,保持竖直状态。限位方式不限,也可采用其它任意现有技术完成。

本发明的设计原理是:当雨量较大,明沟不能及时排泄时,利用浮球的位置变化,通过电动和器械措施使挡水槛自动翻起,竖起的挡水槛和地下室侧墙围合形成挡墙,阻止水大量流入地下室。挡水的设计高度一般根据具体工程的需要和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设置,一般建议可以采用室内首层标高与小区室外标高之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使用方便,根据物理原理全自动运行,不需要人工操作,防汛及时、有效。

2、施工方便,节省建筑空间,不影响平时车道的正常使用。

3、适用范围广,本发明技术可应用于各种地下室入口,如自行车坡道、室外地下室的入口等,主要是对于标高比较低的出入口。

4、保证建筑及财物安全,降低次生性灾害产生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例作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方案二平时工作时的立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方案二防洪时的立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方案三平时工作时的立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方案三防洪时的立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地下室入口处的坡道9与道路8交界处设有一条明沟,明沟盖板3的旁边设有挡水槛1,挡水槛1位于靠近坡道9处,挡水槛1与坡道9之间设有多个合页11。地下室侧墙15位于挡水槛1的两侧。

如图2所示,在明沟盖板3和坡道之间设有挡水槛1,挡水槛1为一块可旋转的板,挡水槛1与坡道9相交处设有合页11,使挡水槛1能以坡道宽度方向为轴,从水平状态向上旋转90度至竖直状态,明沟4内设有浮球5,浮球5与平衡装置10联动,平衡装置10上设有卡位装置14,平时卡位装置14卡住平衡装置10,使第一齿轮12与第二齿轮13处于静止状态;当放洪时,排水管6不能及时排水,明沟内水位上升,浮球5上升使卡位装置14松开,联动平衡装置10下降,平衡装置10再联动第一齿轮12转动,第一齿轮12与第二齿轮13啮合,联动第二齿轮13向上旋转运动,第二齿轮13的上端固定在挡水槛1的底部,第二齿轮13联动挡水槛1向上旋转。

图3所示为放洪时的挡水槛的立面示意图。翻起的挡水槛1与两端的地下室侧墙形成围合体,挡水槛1翻起时的高度为挡水设计高度a,地下室侧墙15的高度≥挡水设计高度a。

图2和图3是本发明中技术方案二的示意图,技术方案一与技术方案二类似,把平衡装置和卡位装置替换为电动装置,即机械驱动变为电动驱动。电动装置的安装位置不限。

图4和图5是本发明中技术方案三的示意图,技术方案三与技术方案二类似,主要区别在于采用弹簧驱动挡水槛翻转。如图4所示:平时,弹簧16盘紧在第一齿轮12的轴上。如图5所示,当明沟内水位上升,浮球5上升联动弹簧16松开,弹簧16联动第一齿轮12转动,第一齿轮12与第二齿轮13啮合,联动第二齿轮13向上旋转运动,最终,挡水槛翻转至垂直位置与两端的地下室侧墙15形成围合体。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方案的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凡依本发明设计思想所做的任何改变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