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吸音降噪结构的竹木塑室外墙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51096发布日期:2018-06-08 21:49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吸音降噪结构的竹木塑室外墙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木塑墙板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吸音降噪结构的竹木塑室外墙板。



背景技术:

木塑,即木塑复合材料,是国内外近年蓬勃兴起的一类新型复合材料,指利用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代替通常的树脂胶粘剂,与超过35%-70%以上的木粉、稻壳、秸秆等废植物纤维混合成新的木质材料,再经挤压、模压、注塑成型等塑料加工工艺,生产出的板材或型材。

而竹木塑墙板就是利用竹木与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合成的墙板。竹木塑墙板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潮性能,根本解决了木质产品对潮湿和多水环境中吸水受潮后容易腐烂、膨胀变形的问题,可以使用到传统木制品不能应用的环境中,并且具有高防火性、高环保性、无污染、无公害、可循环利用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在城市中的市区,由于建筑物林立,人口密集,车辆众多,产生的噪音非常嘈杂,普通的建筑外墙板不具有吸音的作用,噪音在建筑物之间来回反射传播,使噪音不易消散,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具有吸音降噪结构的竹木塑室外墙板,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吸音降噪结构的竹木塑室外墙板,以解决市区内的噪音来回反射传播,不易消散的问题。

本发明具有吸音降噪结构的竹木塑室外墙板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具有吸音降噪结构的竹木塑室外墙板,包括墙板本体,第一支脚,第二支脚,第三支脚,阶梯结构,吸音孔,连接插头,连接插槽,接头部,凹槽,通孔和螺钉,所述墙板本体上自上而下设有第一支脚、第二支脚和第三支脚共三处支脚;所述墙板本体上具有外凸的阶梯结构;所述第三支脚设于阶梯结构的顶端内侧;所述阶梯结构中设有吸音孔;所述第一支脚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中设有用于安装螺钉的通孔;所述连接插头设于墙板本体的顶端;所述连接插槽设于墙板本体的底端;所述连接插槽的底端设有接头部。

进一步的,所述吸音孔向下倾斜60°角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接头部与阶梯结构相接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脚、第二支脚和第三支脚的底部平齐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阶梯结构具有上下对称的三级阶梯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墙板本体上设有阶梯结构,在增强墙板立体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加强噪音向不同的路径反射,消除噪音,同时在阶梯结构中设有吸音孔,部分噪音传播到吸音孔中消除,吸音孔具有向下倾斜 60°角的结构,外界的雨水不会进入墙板的内侧,能够保持墙体的干燥。

2.本发明相互之间的连接通过连接插头和连接插槽实现,连接插槽底部的结构部将与连接插头一端的阶梯结构相接处连接,将用于安装螺钉的曹操覆盖,避免外界雨水潮气腐蚀螺钉,保持连接效果,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墙板本体,2-第一支脚,3-第二支脚,4-第三支脚,5-阶梯结构, 6-吸音孔,7-连接插头,8-连接插槽,9-接头部,10-凹槽,11-通孔,12-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吸音降噪结构的竹木塑室外墙板,包括墙板本体1,第一支脚2,第二支脚3,第三支脚4,阶梯结构5,吸音孔6,连接插头7,连接插槽8,接头部9,凹槽10,通孔11和螺钉12,所述墙板本体1上自上而下设有第一支脚2、第二支脚3和第三支脚4共三处支脚;所述墙板本体1上具有外凸的阶梯结构5;所述第三支脚设于阶梯结构5的顶端内侧;所述阶梯结构5中设有吸音孔6;所述第一支脚2上设有凹槽10;所述凹槽10中设有用于安装螺钉12的通孔11;所述连接插头7设于墙板本体1的顶端;所述连接插槽8设于墙板本体1的底端;所述连接插槽8的底端设有接头部9。

其中,所述吸音孔6向下倾斜60°角设置,外界的雨水不会进入墙板的内侧,能够保持墙体的干燥。

其中,所述接头部9与阶梯结构5相接处连接,将用于安装螺钉的曹操覆盖,避免外界雨水潮气腐蚀螺钉,保持连接效果,延长使用寿命。

其中,所述第一支脚2、第二支脚3和第三支脚4的底部平齐设置,第一支脚2、第二支脚3和第三支脚4加强墙板本体1的结构强度,并且通过支撑对墙板本体1上的阶梯结构5进行支撑加固,避免因外力按压造成的损坏。

其中,所述阶梯结构5具有上下对称的三级阶梯结构,阶梯结构5在增强墙板立体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加强噪音向不同的路径反射,消除噪音。

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