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1386阅读:5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建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梁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

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

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外形比较呆板,千篇一律。后来人们在设计上做了改进,增加了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建造,而且样式丰富。美国有一种活动住宅,是比较先进的装配式建筑,每个住宅单元就像是一辆大型的拖车,只要用特殊的汽车把它拉到现场,再由起重机吊装到地板垫块上和预埋好的水道、电源、电话系统相接,就能使用。活动住宅内部有暖气、浴室、厨房、餐厅、卧室等设施。活动住宅既能独成一个单元,也能互相连接起来。

梁结构是装配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结构,其要求不同方式、不同承载力作用下均能使用,然而还要求梁结构的生产不能复杂,从而,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梁结构,不仅能够组装成不同承载力的加强梁,而且对生产模具的要求也很低,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梁结构具有可组装性,适应不同承载力需求,提高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本梁结构包括梁体一和梁体二,所述梁体一包括纵向撑板一、纵向撑板二、纵向撑板三、纵向撑板四、横向撑板一、横向撑板二和横向撑板三,所述纵向撑板一、纵向撑板二、纵向撑板三和纵向撑板四相互平行,所述横向撑板一、横向撑板二和横向撑板三相互平行,所述纵向撑板一的一端连接所述横向撑板一的一端,所述纵向撑板一的另一端连接一耳板一,所述横向撑板一的另一端与所述纵向撑板三的一端相连;所述纵向撑板耳的一端连接所述横向撑板二的一端,所述纵向撑板二的另一端连接一耳板二,所述横向撑板二的另一端与所述纵向撑板四的一端相连;所述横向撑板三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纵向撑板三和纵向撑板四相连,且横向撑板三位于所述纵向撑板三和纵向撑板四的中部;所述梁体二为所述梁体一比例缩小的等同结构,且所述梁体二能够置于所述梁体一内。

本梁结构有多种组合方式,为了便于解释,本次描述提供一下三种使用方式:

单梁使用:本梁结构可以仅用梁体一或梁体二作为单体梁使用,根据强度需要,可以选择不同尺寸和强度的梁体一或梁体二,由于尺寸比例相同,模具设计简单,避免厂家生产成本的提高。

组合方式一:将梁体一置于两题二内,利用梁体一和梁体二的组合,达到增加强度的目的,而且节约空间,梁体一和梁体二的外廓为矩形,便于梁体一和梁体二与其他建筑材料装配,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组合方式二:两个组合方式一进行叠加,即两个梁体一和两个梁体二组合形成新的组合梁,其强度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其外廓为矩形,便于与其他装配建筑材料安装配套。

在上述的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中,所述梁体一还包括一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抵靠在所述耳板一和耳板二上,所述支撑板与横向撑板一之间设置有若干根压簧一,所述支撑板与横向撑板二之间设置有若干根压簧二。

在单梁使用时,支撑板的作用为防止梁体一内进入较多杂物灰尘等,对梁体一起到保护作用;当以组合方式一使用时,无需使用梁体二上的支撑板、压簧一和压簧二,而梁体一上的压簧一和压簧二对支撑板起到固定的作用,支撑板对梁体二起到压紧和固定的作用;当以组合方式二使用时,其用法同上。

在上述的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中,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若干连接孔一,所述横向撑板三上开设有与所述连接孔一一一对应的连接孔二,本梁结构还包括若干根与所述连接孔一一一对应的连接螺栓。

在单梁使用时,连接螺栓无需使用;当以组合方式一使用时,连接螺栓将梁体一和梁体二固定,加强强度,防止其松散;当以组合方式二使用时,只需一个连接螺栓,将两个以上的组合方式一的梁结构固定在一起。

在上述的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中,所述梁体一和梁体二之间的缩放比例为0.8。

在上述的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中,所述梁体一和梁体二为铝合金型材。铝合金型材的梁体一和梁体二能够降低梁结构的重量,更加贴切的符合装配建筑的存在意义,降低装配难度,提高拆装方便度。

在上述的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中,作为另一种方案,所述梁体一和梁体二为钢制材料浇铸而成。作为该方案的组合梁结构,其制造成本降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单梁使用:本梁结构可以仅用梁体一或梁体二作为单体梁使用,根据强度需要,可以选择不同尺寸和强度的梁体一或梁体二,由于尺寸比例相同,模具设计简单,避免厂家生产成本的提高。

2、组合方式一:将梁体一置于两题二内,利用梁体一和梁体二的组合,达到增加强度的目的,而且节约空间,梁体一和梁体二的外廓为矩形,便于梁体一和梁体二与其他建筑材料装配,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3、组合方式二:两个组合方式一进行叠加,即两个梁体一和两个梁体二组合形成新的组合梁,其强度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其外廓为矩形,便于与其他装配建筑材料安装配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梁结构作为组合方式二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梁结构作为组合方式一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梁结构作为单梁方式使用时梁体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梁体一;11、纵向撑板一;12、纵向撑板二;13、纵向撑板三;14、纵向撑板四;15、横向撑板一;16、横向撑板二;17、横向撑板三;18、耳板一;19、耳板二;2、梁体二;31、支撑板;32、压簧一;33、压簧二;34、连接孔一;35、连接孔二;36、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2所示,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本梁结构包括梁体一1和梁体二2,梁体一1包括纵向撑板一11、纵向撑板二12、纵向撑板三13、纵向撑板四14、横向撑板一15、横向撑板二16和横向撑板三17,纵向撑板一11、纵向撑板二12、纵向撑板三13和纵向撑板四14相互平行,横向撑板一15、横向撑板二16和横向撑板三17相互平行,纵向撑板一11的一端连接横向撑板一15的一端,纵向撑板一11的另一端连接一耳板一18,横向撑板一15的另一端与纵向撑板三13的一端相连;纵向撑板耳的一端连接横向撑板二16的一端,纵向撑板二12的另一端连接一耳板二19,横向撑板二16的另一端与纵向撑板四14的一端相连;横向撑板三17的两端分别与纵向撑板三13和纵向撑板四14相连,且横向撑板三17位于纵向撑板三13和纵向撑板四14的中部;梁体二2为梁体一1比例缩小的等同结构,且梁体二2能够置于梁体一1内。

本梁结构有多种组合方式,为了便于解释,本次描述提供一下三种使用方式:

如图3所示,单梁使用:本梁结构可以仅用梁体一1或梁体二2作为单体梁使用,根据强度需要,可以选择不同尺寸和强度的梁体一1或梁体二2,由于尺寸比例相同,模具设计简单,避免厂家生产成本的提高。

如图2所示,组合方式一:将梁体一1置于两题二内,利用梁体一1和梁体二2的组合,达到增加强度的目的,而且节约空间,梁体一1和梁体二2的外廓为矩形,便于梁体一1和梁体二2与其他建筑材料装配,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如图1所示,组合方式二:两个组合方式一进行叠加,即两个梁体一1和两个梁体二2组合形成新的组合梁,其强度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其外廓为矩形,便于与其他装配建筑材料安装配套。

梁体一1还包括一支撑板31,支撑板31抵靠在耳板一18和耳板二19上,支撑板31与横向撑板一15之间设置有若干根压簧一32,支撑板31与横向撑板二16之间设置有若干根压簧二33。

在单梁使用时,支撑板31的作用为防止梁体一1内进入较多杂物灰尘等,对梁体一1起到保护作用;当以组合方式一使用时,无需使用梁体二2上的支撑板31、压簧一32和压簧二33,而梁体一1上的压簧一32和压簧二33对支撑板31起到固定的作用,支撑板31对梁体二2起到压紧和固定的作用;当以组合方式二使用时,其用法同上。

支撑板31上开设有若干连接孔一34,横向撑板三17上开设有与连接孔一34一一对应的连接孔二35,本梁结构还包括若干根与连接孔一34一一对应的连接螺栓36。

在单梁使用时,连接螺栓36无需使用;当以组合方式一使用时,连接螺栓36将梁体一1和梁体二2固定,加强强度,防止其松散;当以组合方式二使用时,只需一个连接螺栓36,将两个以上的组合方式一的梁结构固定在一起。

梁体一1和梁体二2之间的缩放比例为0.8。

梁体一1和梁体二2为铝合金型材;铝合金型材的梁体一1和梁体二2能够降低梁结构的重量,更加贴切的符合装配建筑的存在意义,降低装配难度,提高拆装方便度。

作为另一种方案,梁体一1和梁体二2为钢制材料浇铸而成;作为该方案的组合梁结构,其制造成本降低。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梁体一1、纵向撑板一11、纵向撑板二12、纵向撑板三13、纵向撑板四14、横向撑板一15、横向撑板二16、横向撑板三17、耳板一18、耳板二19、梁体二2、支撑板31、压簧一32、压簧二33、连接孔一34、连接孔二35、连接螺栓3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