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6342发布日期:2018-06-08 21:03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墙面保温装饰构件,具体涉及一种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



背景技术:

女儿墙是设置在建筑物屋顶四周围的矮墙,用于维护安全、防止屋顶雨水漫流。女儿墙通常高度较低,其外墙面部的上部向外凸起并呈阶梯状,内墙面部则呈平面状。

为了达到保温的目的,建筑物的外部通常会粘贴保温层。通常做法是将整块的保温片材裁剪成与建筑物外部相适应的形状及大小,然后依次粘贴在建筑物的外墙面上。

由于建筑物的外墙面长时间承受雨水及日照,因此保温片材之间的粘合剂容易老化,使得雨水侵入保温层和墙面之间,进一步使保温材料层与墙面之间的粘合剂老化,最终导致保温层剥落。另外,在雨水和日照的影响下,保温片材自身也容易发生老化,导致失去保温效果。由于这样的保温层使用寿命较短,建筑物管理方需要经常对保温层进行更换维护,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对于粘贴在女儿墙上的保温层,由于需要与外墙面部的阶梯状外形配合,因此保温层也不得不切割为多个长条并在阶梯状的转角处进行粘合。一方面,这样的切割、拼接的方式将导致粘合线更长、雨水更容易侵入,使得上述易剥落、易老化的问题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保温层的安装施工过程中,切割保温片材的操作必然会产生边角料和碎屑,不仅造成材料的浪费,又容易污染环境,同时还会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用于粘贴在建筑物的屋顶上设有的女儿墙上从而对建筑物进行保温和装饰,女儿墙具有向外凸起并且呈两级阶梯状的外墙面部、和该外墙面相对的内墙面部以及位于外墙面部和内墙面部顶端的顶墙面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墙面覆盖板,用于粘贴在外墙面部上;顶墙面覆盖板,用于粘贴在顶墙面部上;以及内墙面覆盖板,用于粘贴在内墙面部的上部墙面上,其中,外墙面覆盖板与顶墙面覆盖板为一体成型,外墙面覆盖板具有:第一纵向板部,从顶墙面覆盖板的外端部向下延伸,与外墙面的第一侧面相对应;第一横向板部,从第一纵向板部的下端部向内侧延伸,与外墙面的第一底面相对应;第二纵向板部,从第一横向板部的内端部向下延伸,与外墙面的第二侧面相对应;第二横向板部,从第一纵向板部的下端部向内侧延伸,与外墙面的第二底面相对应;以及第三纵向板部,从第二横向板部的内端部向下延伸,与外墙面的第三侧面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外墙面覆盖板还具有:第一引水凸条,沿着第一纵向板部以及第一横向板部的连接线设置在第一纵向板部的下端部;以及第二引水凸条,沿着第二纵向板部以及第二横向板部的连接线设置在第二纵向板部的下端部。引水凸条也称为“鹰嘴”,用于引导雨水的流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第一引水凸条及第二引水凸条的截面形状为直角三角形,第一引水凸条的一个直角边所在面与第一纵向板部的外侧面相齐平,第二引水凸条的一个直角边所在面与第二纵向板部的外侧面相齐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第一引水凸条的斜边所在面与第一纵向板部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30%~60%坡度,第二引水凸条的斜边所在面与第二纵向板部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30%~60%坡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内墙面覆盖板包括第一内侧板部以及位于该第一内侧板部下部的第二内侧板部,第一内侧板部的顶端部用于与顶墙面覆盖板的内端部相粘接,第一内侧板部的厚度大于第二内侧板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内墙面覆盖板还包括第三引水凸条,沿着第一内侧板部与第二内侧板部的连接线设置在第一内侧板部的下端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顶墙面覆盖板的上表面为倾斜面,该上表面的靠近内墙面部的一侧高于靠近外墙面部的一侧,顶墙面覆盖板的上表面的坡度值为1%~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外墙面覆盖板及内墙面覆盖板均为多层结构,至少包括由墙面侧向外侧依次设置的保温层、加固层以及砂浆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加固层为抹面胶浆复合耐碱网格布层,保温层为发泡聚氨酯保温板、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挤塑聚苯乙烯保温板和膨胀珍珠岩保温板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第一纵向板部、第一横向板部、第二纵向板部、第二横向板部以及第三纵向板部的厚度相同,均为30mm-150mm。

实用新型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由于外墙面覆盖板与顶墙面覆盖板为一体成型,而外墙面部及顶墙面部通常是承受雨水和日照最多的部位,因此,一方面该构件上不存在任何让雨水侵入的缝隙,保证了其使用寿命,减少维护管理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在安装施工现场进行切割操作,减少浪费及污染,更加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粘贴在女儿墙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100包括外墙面覆盖板1、顶墙面覆盖板2以及内墙面覆盖板3。其中,外墙面覆盖板1与顶墙面覆盖板2为一体成型,也就是说,外墙面覆盖板1自身为一体成型,并且与顶墙面覆盖板2之间也为一体成型。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粘贴在女儿墙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女儿墙200包括外墙面部201、内墙面部202和顶墙面部203。其中,外墙面部201朝向建筑物外侧,内墙面部202与外墙面部201相对并且朝向建筑物内侧,顶墙面部203位于外墙面部201和内墙面部202的顶端。以下说明中,内侧为靠近建筑物的一侧,外侧为远离建筑物的一侧。

外墙面部201的上部向外凸起并且呈两级阶梯状,其表面依次为第一侧面201A、第一底面201B、第二侧面201C、第二底面201D以及第三侧面201E,其中相邻两个面之间的夹角均为90°。

如图1及图2所示,外墙面覆盖板1与外墙面部201相对应,使用时粘贴在外墙面部201上;顶墙面覆盖板2与顶墙面部203相对应,使用时粘贴在顶墙面部203上;内墙面覆盖板3与内墙面部202相对应,使用时粘贴在内墙面部202上。

外墙面覆盖板1包括第一纵向板部11、第一横向板部12、第二纵向板部13、第二横向板部14、第三纵向板部15、第一引水凸条16以及第二引水凸条17。

其中,第一纵向板部11从顶墙面覆盖板2的外端部向下延伸,与第一侧面201A相对应;第一横向板部12从第一纵向板部11的下端部向内侧延伸,与第一底面201B相对应;第二纵向板部13从第一横向板部12的内端部向下延伸,与第二侧面201C相对应;第二横向板部14从第一纵向板部13的下端部向内侧延伸,与第二底面201D相对应;第三纵向板部15从第二横向板部14的内端部向下延伸,与第三侧面201E相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纵向板部11、第一横向板部12、第二纵向板部13、第二横向板部14以及第三纵向板部15的厚度相同,均为30mm-150mm。

第一引水凸条16沿着第一纵向板部11以及第一横向板部12的连接线设置在第一纵向板部11的下端部,第二引水凸条17沿着第二纵向板部13以及第二横向板部14的连接线设置在第二纵向板部14的下端部。

第一引水凸条16及第二引水凸条17的截面形状均为直角三角形。

第一引水凸条16的一个直角边所在面与第一纵向板部11的外侧面相齐平,斜边所在面与第一纵向板部11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30%~60%坡度,斜边的长度为10mm~40mm。

第二引水凸条17的一个直角边所在面与第二纵向板部13的外侧面相齐平,斜边所在面与第二纵向板部13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30%~60%坡度,斜边的长度为10mm~40mm。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两个坡度值均为45%,上述两个斜边的长度均为25mm。

如图1及图2所示,顶墙面覆盖板2的上表面为倾斜面,即该上表面的靠近内墙面部202的一侧高于靠近外墙面部201的一侧,并且该上表面的坡度值为1%~5%。在本实施例中,该坡度值为3%。

如图1所示,内墙面覆盖板3包括第一内侧板部31、第二内侧板部32以及第三引水凸条33。

其中,第一内侧板部31的厚度大于第二内侧板部32,该第一内侧板部31的顶端部具有一个45°左右的边角,顶墙面覆盖板2的内端部同样具有一个45°左右的边角。使用时,第一内侧板部31的顶端部与顶墙面覆盖板2的内端部相粘接,使得内墙面覆盖板3与顶墙面覆盖板2连接为一体,此时粘结线位于内墙面部202和顶墙面部203的交界线处。

第二内侧板部32位于第一内侧板部31的下部,第三引水凸条33,沿着第一内侧板部31与第二内侧板部32的连接线设置在第一内侧板部31的下端部。

第三引水凸条33的截面形状为直角三角形,其一个直角边所在面与第一内侧板部31的外侧面相齐平,斜边所在面与第一内侧板部31的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30%~60%坡度。

在本实施例中,外墙面覆盖板1、顶墙面覆盖板2及内墙面覆盖板3均为多层结构,从墙面侧至外侧依次为保温层、加固层以及砂浆层。也就是说,在粘贴时保温层直接贴附在墙面上(例如外墙面部201、内墙面部202或顶墙面部203的墙面上),砂浆层则位于最外侧,离墙面最远。加固层为抹面胶浆复合耐碱网格布层,保温层为发泡聚氨酯保温板、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挤塑聚苯乙烯保温板和膨胀珍珠岩保温板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例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由于外墙面覆盖板与顶墙面覆盖板为一体成型,而外墙面部及顶墙面部通常是承受雨水和日照最多的部位,因此,一方面该构件上不存在任何让雨水侵入的缝隙,保证了其使用寿命,减少维护管理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在安装施工现场进行切割操作,减少浪费及污染,更加环保。

进一步,上述女儿墙保温装饰构件可以由制造工厂预先加工好再运往施工现场进行粘贴安装,容易实现标准化生产,适合装配式房屋的建造,使其建造过程节能环保。

本实施例中,外墙面覆盖板、顶墙面覆盖板及内墙面覆盖板均具有加固层,并且该加固层为抹面胶浆复合耐碱网格布层,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阻挡雨水侵入。

本实施例中,由于顶墙面覆盖板的上表面为倾斜面,而该顶墙面覆盖板的上表面是承受雨水最多的部位,因此倾斜面设计能够让雨水迅速地向外侧流出,防止顶墙面覆盖板上产生积水,从而能够减少雨水对顶墙面覆盖板的侵蚀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水凸条及第二引水凸条能够使雨水直接从第一纵向板部和第二纵向板部的下端留下,阻挡雨水向第一横向板部或第二横向板部流动,因此能够减少该两个横向板部外表面流经的雨水,能够防止该两处的外表面受到雨水侵蚀。进一步,由于第一引水凸条及第二引水凸条的截面形状为直角三角形,并且其一个直角边所在面与对应的纵向板部外侧面相齐平、斜边所在面与对应的纵向板部外侧面之间的夹角为30%~60%坡度,因此能够更好地对雨水进行引流及阻挡。

本实施例中,第一内侧板部的厚度大于第二内侧板部,并且第一内侧板部的下端部设有第三引水凸条,该第三引水凸条同样能够对雨水进行引流及阻挡,因此能够使第二内侧板部不受雨水的影响,同时也使得雨水不会顺着第二内侧板部向下流动至内墙面部的下部,对内墙面部的墙面也能够形成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