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8298发布日期:2018-08-28 22:06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结构中,传统的暗柱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连接节点一般采用简单的预留孔好穿钢筋再与墙体连接,这种方法由于插进的钢筋与暗柱里的箍筋不是一体连接结构,因此抗震效果较差,为增强结构的牢固性,进行适当的改进设计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旨在于在提供一种易于快速组装的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预制墙体,所述第一预制墙体上设有第一卡接定位件;

第二预制墙体,所述第二预制墙体上设有用于卡接所述第一卡接定位件的第二卡接定位件,所述第一预制墙体与所述第二预制墙体之间形成连接空间,所述第一卡接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卡接定位件位于所述连接空间内;以及

浇筑加固结构,浇筑填充于所述连接空间内。

采取以上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先采取卡接定位,然后在卡接定位好位置好之后,进行浇筑的加固,形成牢固的整体,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科学,结构稳固,装配快速,降低成本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卡接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卡接定位件为相互卡接的卡钩。快速组装定位,切取材简单。

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卡接定位件为沿所述第一预制墙体的高度方向开设于所述第一预制墙体的卡接槽,所述第二卡接定位件为卡接于所述卡接槽内的卡接块。卡接槽与卡接块的配合使用使得第一预制墙体与第二预制墙体之间的定位卡接更加的稳固。

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卡接槽的截面为梯形;所述卡接槽的截面的宽度自所述第二预制墙体至所述第一预制墙体方向变宽。

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浇筑加固结构包括浇筑混凝土。进一步加固定位后的第一预制墙体与第二预制墙体。

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预制墙体上设有第一吊环,所述第二预制墙体上设有第二吊环。方便第一预制墙体与第二预制墙体的吊装、搬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旨在于方便建筑中扶梯的安装和提高安装后的整体美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预制墙体2,第一预制墙体2上设有第一卡接定位件5;第二预制墙体4,第二预制墙体4上设有用于卡接第一卡接定位件5的第二卡接定位件3,第一预制墙体2与第二预制墙体4之间形成连接空间,第一卡接定位件5与第二卡接定位件3位于连接空间内;以及浇筑加固结构,浇筑填充于连接空间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先采取卡接定位,然后在卡接定位好位置好之后,进行浇筑的加固,形成牢固的整体,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科学,结构稳固,装配快速,降低成本的优点。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较佳的,第一卡接定位件5和第二卡接定位件3为相互卡接的卡钩。快速组装定位,切取材简单。

较佳的,第一卡接定位件5为沿第一预制墙体2的高度方向开设于第一预制墙体2的卡接槽5a,第二卡接定位件3为卡接于卡接槽5a内的卡接块3a。卡接槽5a与卡接块3a的配合使用使得第一预制墙体2与第二预制墙体4之间的定位卡接更加的稳固。

较佳的,卡接槽5a的截面为梯形;卡接槽5a的截面的宽度自第二预制墙体4至第一预制墙体2方向变宽。

较佳的,浇筑加固结构包括浇筑混凝土。从而进一步加固定位后的第一预制墙体2与第二预制墙体4。浇筑加固结构还包括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模板等,此为现有技术,不做多余解释。

较佳的,第一预制墙体2上设有第一吊环1,第二预制墙体4上设有第二吊环。方便第一预制墙体与第二预制墙体4的吊装、搬运。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先采取卡接定位,然后在卡接定位好位置好之后,进行浇筑的加固,形成牢固的整体,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科学,结构稳固,装配快速,降低成本的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多种变化。因而,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宗旨的前提下,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