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栏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422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栏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栏杆。



背景技术:

建筑防护栏杆用于建筑施工时对施工工人或对路人进行防护,现在的建筑用防护栏杆通常采用焊接固定,不能快速安装和拆卸,增加工作量,且固定的防护栏杆不利于运输,防护栏杆上的防护网通常都是固定的,不利于拆卸时的收纳,当防护栏杆损坏或掉落时,施工人员不能及时发现,给施工埋下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栏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栏杆,包括若干防护栏杆单元,所述栏杆单元包括竖杆组件和横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杆组件底部焊接有底座,顶部设置有太阳能面板,所述竖杆组件包括两根设置在横杆组件两侧的竖杆,所述竖杆一侧设置有折叠防护网,所述折叠防护网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的配对卡扣,所述竖杆上设置有三个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与横杆组件配套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呈“Z”形,包括上底座板和下底座板,所述上底座板与下底座板焊接连接,所述上底座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下底座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配合的圆柱形凸台。

优选的,所述固定环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横杆组件包括上、中、下三根圆钢,所述圆钢两端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优选的,所述竖杆上设置有报警装置,所述固定环上设置有报警传感器,所述报警装置和报警传感器与太阳能面板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折叠防护网包括若干矩形不锈钢铁丝网,所述不锈钢铁丝网之间通过铰链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建筑施工用防护栏杆,能够快速安装和拆卸,折叠防护网有利于防护建筑施工时的掉落物和施工人员,且折叠收纳方便,底座能够实现多个防护栏杆单元的配合连接,防护栏杆单元固定和拆卸简便,运输方便,能够根据实际场地的需要排列合适的防护栏杆单元,当防护栏杆损坏或者掉落,报警装置能够及时报警,施工人员能够及时查看情况,以便排查意外情况,有利于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实用型防护栏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实用型固定环和横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实用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实用型折叠防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11、上底座板,12、通孔,13、圆柱形凸台,14、下底座板,2、竖杆,21、报警装置,22、固定环,221、内螺纹,23、太阳能面板,3、圆钢,31、外螺纹,4、折叠防护网,41、卡扣,42、不锈钢铁丝网,43、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栏杆,包括若干防护栏杆单元,栏杆单元包括竖杆组件和横杆组件,竖杆组件底部焊接有底座1,顶部设置有太阳能面板23,竖杆组件包括两根设置在横杆组件两侧的竖杆2,竖杆2一侧设置有折叠防护网4,折叠防护网4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的配对卡扣41,竖杆2上设置有三个固定环22,固定环22与横杆组件配套连接,底座1呈“Z”形,包括上底座板11和下底座板14,上底座板11与下底座板14焊接连接,上底座板11上设置有通孔12,下底座板14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配合的圆柱形凸台13,固定环22内部设置有内螺纹221,横杆组件包括上、中、下三根圆钢3,圆钢3两端设置有与内螺纹221配合的外螺纹31,竖杆2上设置有报警装置21,固定环22上设置有报警传感器,报警装置21和报警传感器与太阳能面板23电性连接,折叠防护网4包括若干矩形不锈钢铁丝网42,不锈钢铁丝网42之间通过铰链43连接。

本具体实施的工作原理为:

使用时,固定环22内部设置的内螺纹221与横杆组件上的上、中、下三根45#圆钢3上的外螺纹31配合,方便快速安装和拆卸,通过竖杆2一侧设置的折叠防护网4,折叠防护网4上有用于连接的配对卡扣41,折叠防护网4包括若干矩形不锈钢铁丝网42,不锈钢铁丝网42之间通过铰链43连接,有利于防护建筑施工时的掉落物和施工人员,且折叠收纳方便,设置折叠防护网4为不锈钢防护网,高度为1.5米,更有利于掉落物和施工人员的防护,底座1呈“Z”形,设置有通孔12和与所述通孔配合的圆柱形凸台13,能够实现多个防护栏杆单元的配合连接,防护栏杆单元固定和拆卸简便,运输方便,能够根据实际场地的需要排列合适的防护栏杆单元,太阳能面板23为报警传感器222和报警装置21提供电源,当防护栏杆损坏或者掉落,报警传感器222感应后通过报警装置21进行报警,施工人员能够及时查看情况,以便排查意外情况,有利于施工安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