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环保机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8374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环保机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房,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节能环保机房。



背景技术: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的机房也应运而生。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配套的机房也迅速发展,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机房及相关产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规定机房需设置新风系统,设置新风系统的作用是:第一给机房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二是保持机房对外的正压差,避免灰尘进入,保证机房有更好的洁净度,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行。同时由于机房中的电源设备、工作设备等都是发热量大的发热源,为了保障电子设备的可靠连续性做工,减少因机器故障或中断带来的国民损失,目前的机房一般都通过空调系统来降低机房内的温度,改善室内条件。但是机房建设的数量持续上升,对机房数量的需求也逐步加大,同时每个机房的节能也是必须要解决的迫切问题。针对机房节能,人们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节能设备:如节能式空调、通风设备、热交换设备,这些设备都需要用到机房上,以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但是机房本身结构节能的问题,还很少人关注。

目前,申请号为CN201020281620.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节能机房,包括至少一侧壁的外侧设置有换热仓的机房本体,换热仓包括一外侧板,外侧板与侧壁间会形成一个空心的热交换夹层,同时设置有可开闭的室外通风口以及风机,利用机房本体内部的空气和换热仓外部的空气在换热仓内通过换热版进行热交换,将机房本体内部产生热量带走,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来降低机房本体内部的温度,可以减少机房内的空调的使用,甚至不用空调即可满足需要。

虽然这种节能机房能够一定程度上进行节能环保的降温,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夏季炎热,仍需要开启机房内的空调来进一步降低室内的温度,在开启空调时,空调向室内吹出冷风,这就会出现冷风还未在机房内蔓延对进行降温,就被通风口循环带走,降温效果并不理想,具有改进的空间。

虽然这种节能机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能的作用,可是在我国多数地区,夏季新风热,通过换热仓进行热交换的效果下降,并不能利用外部的气体环境来达到降低机房本体内部温度的目的,还是需要打开空调来降低室内的温度,节能效果大打折扣,还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环保机房,具有提高空调制冷利用率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环保机房,包括位于房间四周以及顶部的墙体,所述墙体一侧的上部设有向外排风的排气口,所述墙体相对另一侧的下部设有向内进风的新风口,所述墙体在上部远离排气口的位置设有回风口,所述墙体在底部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回风口之间连通有空气循环管,所述空气循环管连通有用于给管内空气降温的制冷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房内墙体设有出风口和新风口,保证了机房内部空气的流通,同时由于空气的流通会带走直接用空调制冷得到的冷空气,此时通过回风口进入空气循环管与制冷装置制取的气体进行冷交换,从而使得制冷装置所制得的冷空气不会随流通空气直接流出室外造成能源的浪费,同时出风口设在底部,使得处理过后的空气可以直接从底下接触发热设备,避免了能源的浪费,提高了制冷装置的制冷效率。

优选的,所述回风口内设有将室内空气抽入空气循环管内的风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机能够更好地将室内的空气抽入到空气循环管中。

优选的,所述出风口连通有用于将冷气扩散至室内的散流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让出风口出风方向分成多向流动,一般用在大厅等大面积地方的送风口设置,以便处理过后的空气分布均匀的排到室内空间。

优选的,所述散流器沿着墙体的下部延伸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处理后的空气从散流器扩散时,沿着墙体下部延伸设置的散流器能够尽可能的把处理后的冷空气扩散于整个机房室内。

优选的,所述制冷装置连通有穿设至空气循环管内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交换管穿设在空气循环管内实现管中管的形式,能够更好地进行冷热交换。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管内冷气与空气循环管内空气流向相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气流向相反使得需要进行冷热交换的空气充分接触,冷热交换的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管包括多根细冷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根细冷管使得与热空气进行交换的面积增大,热交换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室内设置的通风装置能保证机房一直处于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状态中,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的标准。

2.多根细冷管增加了冷热交换反应面积,提高了制冷装置冷气的利用率。

3.通过墙体内设空气循环系统,将制冷装置制取的冷气直接与室内空气进行冷热交换,减少了空调的占地面积,也能让冷空气直接与机房底部的发热设备进行反应,结构简单,避免了能源的浪费,提高了制冷装置的制冷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节能环保机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节能环保机房的示意图。

图中,1、墙体;2、制冷装置;21、热交换管;211、冷气回风口;212、冷气出风口;22、细冷管;3、新风口;4、排气口;41、排气扇;5、回风口;51、风机;6、空气循环管;7、出风口;71、散流器;8、保温层;81、防火隔热层;82、防静电彩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节能环保机房,参见图1,包括墙体1、设置在机房外的制冷装置2以及用于机房内部与机房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风装置,机房的房屋的墙壁主要由墙体1构成,制冷装置2可用于制备冷空气与机房内空气进行冷热交换。

参见图1,机房中的通风装置包括新风口3与排气口4,新风口设置墙体1一侧面的下部,排气口4设置有新风口3相对的另一侧的上部,排气口4上设置有排气扇41,新风口3与排气口4连通机房与外界环境,使得机房一直处于与外界交换气体的环境中,从而能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的标准,满足工作人员所需的新风量的同时也能保证机房对外的正压差。

参见图2(为了更好体现机房的结构,将墙体1部分结构隐藏),墙体1包括外壁和内壁,墙体1的外壁为防火隔热层81,可避免外界环境温度对于机房内部环境温度的影响,同时机房要保证防火,防止火灾引起的机房设备的损坏,造成财产的损失,墙体1的内壁采用防静电彩钢板82,防静电彩钢板82具有防火、防潮、防静电、防霉、隔音、可拆卸、环保节能等强大实用功能,是用作机房墙面的良好材料。

参见图2,墙体1的内壁的上部设有回风口5,回风口5的位置远离排气口4,回风口5处连通有设置在墙体1内部的用于循环室内空气的空气循环管6,同时在在回风口5处设置有将室内空气抽入到空气循环管6中的风机51,空气循环管6远离与回风口5连接的另一端连通有经过热交换后的气体排进到室内的出风口7,机房室内与空气循环管6构成空气循环系统。

参见图2,制冷装置2上设置有冷气回风口211和冷气出风口212,冷气出风口212位于制冷装置2的下方,冷气回风口211位于制冷装置2的上方,并且冷气出风口212和冷气回风口211间设有连通两者的热交换管21,冷气从下方的冷气出风口212输送到热交换管内,然后经过热交换管21冷热交换后从上方的冷气回风口211回收。热交换管21的管径小于空气循环管6的管径,热交换管21穿过空气循环管6的管壁稳定在空气循环管6中,形成部分的管中管结构,热交换管21选用热传导系数较高的材料,此外,热交换管21进入空气循环管6中的部分可由一根热交换管21分流成多根细冷管22,而后在穿出空气循环管6之前,多根细冷管22由汇集成一根热交换管21管再穿出空气循环管6。

参见图2,出风口7处设有将进行过热交换后的冷空气扩散至室内的条线型的散流器71,在内墙的四壁均设有散流器71,且均沿着墙体的下部延伸设置。同时,空气循环管6以及暴露在空气循环管6外的热交换管21表面均包裹有防止在热交换过程中与外界发生热交换的保温层8。

综上所述,当处于夏天,所输送的新风较热时,机房内部可利用墙体1的空气循环系统进行冷热交换进而达到提高制冷装置2的制冷利用率的目的,墙体1能利用风机51将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5抽送到空气循环管6中,通过与制冷装置2连接的热交换管21进行冷热交换,可以达到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另外制冷装置2所制取的冷空气无需直接排进机房当中,避免了空调直接在释放排放气体时,冷空气从上向下,而部分冷空气会随着机房的通风装置排出到室外,从而提高了空调制冷的利用率,另外在热交换过后的热交换管21的冷空气仅提高了较少的温度,对比于直接对室内热空气的制冷降低了空调的能耗,此外处理过后的循环空气可以通过设置在底部的条线型的散流器71对机房内部空气进行对接,由于发热设备均位于机房空间的下部空间,处理过后的循环空气可以直接在底部的散流器71排出,使得位于底部的发热设备能够直接与冷空气接触,之后由循环空气带走设备的热量,空气再上升到机房的上部空间可由排气扇41排出室外或者重新进入墙体1进行冷热交换的循环。

当冬季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可无需打开空调,直接利用通风装置将室外冷空气直接引入机房中,室外冷空气可直接通过新风口3进入到机房中对机房电子设备进行降温,而后冷空气经电子设备热交换后温度升高而上升,再通过排气扇41排出机房外,无需使用空调,从而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