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渗水墙面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8690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渗水墙面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墙防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渗水墙面砖。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美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物的外部装饰很多采用外墙面砖来装饰建筑物的外表,具有美观大方、经久耐用等优点,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渗漏已成为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造成渗水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混凝土和砖砌体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其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在相同的温差作用下,使得墙面砖相互接缝处容易产生裂缝,雨水沿裂缝渗入墙体,对建筑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雨水的渗入,专利公告号为CN2564643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渗水墙面砖,利用将墙面砖上下两侧制成斜面防水导角,当墙面受水时,下淌的水流顺着导角的结合处从上一块砖面流入下一块砖面,从而减少水渗入墙体。

但由于墙面是竖直的,墙体渗水的主要原因不是雨水的流入,而是雨水在墙面砖和墙体之间的毛细孔的毛细作用下,逐渐向墙体方向渗透,久而久之损坏墙体。采用斜面防水导角技术方案无法根本解决墙体渗水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渗水墙面砖,通过在墙面砖接缝处设计结构减弱接缝处的毛细作用,从而减少外墙面上水的渗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渗水墙面砖,包括砖体,所述砖体一端面上设有多个上插接凸起,所述上插接凸起顶面为斜面,所述的上插接凸起之间为上插接凹槽;所述砖体相对的另一端面上设有多个下插接凸起和下插接凹槽,所述下插接凹槽底面为斜面;所述上插接凹槽与下插接凸起的形状、尺寸相匹配;所述砖体内部设置有入口和出口分别与所述上插接凹槽和外界相连通的第一排水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顺着墙面流下时,利用上插接凸起和下插接凹槽上的斜面减少雨水流入砖体接缝处,并利用上插接凹槽对渗入砖体接缝处的雨水进行阻截,雨水被积存在上插接凹槽中并通过第一排水沟排出砖体,从而减少雨水渗入墙体。并且第一排水沟为砖体热胀冷缩留出变形的空间,减少对接缝处混凝土抹层的破坏,进一步减弱接缝的毛细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上插接凸起、上插接凹槽、下插接凸起、以及下插接凹槽长度均与其所在的所述砖体端面的长度相等;所述砖体安装时保持所述上插接凹槽开口朝上,所述第一排水沟的入口高于所述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插接凸起、上插接凹槽、下插接凸起、以及下插接凹槽贯穿所在砖体端面,从而墙面砖的接缝处各处都能够拦截渗入的雨水,进一步减少渗入墙体的雨水。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一排水沟相连通并共用一个出口,所述第一排水沟的入口处均设置有用于阻挡混凝土掉落的柔性多孔介质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第一排水沟共用一个出口,减少对砖体表面的破坏,减少雨水的渗入。第一排水沟的入口处的柔性多孔介质材料可以阻挡接缝处混凝土漏进第一排水沟中,并可以加强凹槽对雨水的吸引,从而有助于将雨水积存在凹槽,从而可从第一排水沟中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上插接凸起和下插接凸起所在砖体的端面上靠近所述第一排水沟出口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填充防水材料的防水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槽中放置防水材料,减少雨水的渗入。

进一步的,所述上插接凸起和下插接凸起所在砖体的端面上沿接缝从所述防水槽到靠近所述防水槽的所述上插接凹槽中均设置有用于吸水的柔性多孔介质填充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柔性多孔介质填充物将进入接缝处的雨水直接引到上插接凹槽中,减少渗入混凝土抹层的雨水,从而减少向墙体内部渗透的雨水。

进一步的,垂直于所述上插接凸起和下插接凸起所在砖体的端面的另一对端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相互榫接的长度与端面长度一致的榫头和榫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榫槽阻挡渗透进砖体接缝处的雨水。

进一步的,所述砖体内部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榫槽和外界相连通的第二排水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排水沟将榫槽中积存的雨水排出砖体,减少雨水流到下方墙面砖的接缝处,减轻上插接凹槽的排水压力。

进一步的,所述砖体由陶瓷制成,其与墙体接触的一面上设置有一层哑光的防潮粗釉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渗透进砖体中,利用砖体上的粗釉面阻挡雨水渗透进墙体,达到墙体的防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利用上插接凹槽和下插接凹槽阻截渗透进砖体间接缝处的雨水,并利用第一排水沟排出砖体,不仅减少雨水流入接缝处,而且将渗透进接缝处的雨水也进行了排除;

2、利用防水槽减少了雨水的渗透;

3、利用榫槽减弱雨水的渗透,并利用第二排水沟减轻上插接凹槽排水压力,提高排水的效率;

4、利用砖体上的粗釉面,阻挡渗透进砖体中的雨水进入墙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个砖体拼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后沿第一排水沟剖开的右视剖面图;

图4为图3中A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后的正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1、砖体;2、上插接凸起;3、下插接凹槽;4、上插接凹槽;5、下插接凸块;6、第一排水沟;61、入口;62、出口;7、柔性多孔介质材料;8、防水槽;9、柔性多孔介质填充物;10、榫头;11、榫槽;12、第二排水沟;13、粗釉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防渗水墙面砖,参照图1和图3,包括砖体1,砖体1一端面上设有多个上插接凸起2,上插接凸起2顶面为斜面,上插接凸起2之间为上插接上插接凹槽4;砖体1相对的另一端面上设有多个下插接凸起5和下插接凹槽3,下插接凹槽3底面为斜面,减少雨水顺着砖体1间接缝流入墙体。上插接凹槽4与下插接凸起5的形状、尺寸相匹配,从而当两块墙面砖相互拼接时,上侧墙面砖上的下插接凸起5能够卡接下侧墙面砖上的上插接凹槽4,对渗透进接缝处的雨水进行阻截,将雨水积存在上插接凹槽4中。上插接凹槽4保持开口朝上,便于雨水的流入。砖体1内部设置有入口61和出口62分别与上插接凹槽4和外界相连通的第一排水沟6,第一排水沟6的入口61设置在上插接凹槽4底部,出口62设置在砖体1远离墙体的一面侧壁上,第一排水沟6的出口62位置低于入口61,方便积存在上插接凹槽4中雨水的排出。

如图3和图4所示,由于第一排水沟6的入口61与上插接凹槽4连通,而上插接凹槽4中会涂抹混凝土来固定两块墙面砖,因此,为防止混凝土流入第一排水沟6中,在第一排水沟6的入口61设置柔性多孔介质材料7,本实施例中采用PP棉。PP棉阻挡混凝土的同时,还能将渗透进混凝土中的雨水吸引到上插接凹槽4中,提高上插接凹槽4对雨水的阻挡作用。

如图1和图3所示,为提高砖体1的防渗水性能,上插接凸起2、下插接凹槽3、上插接凹槽4、下插接凸块5的长度均与所在砖体1的端面的长度相同,从而对渗透进接缝的雨水可以完全阻截,尽可能减少雨水渗透进墙体中。每个上插接凹槽4都与一个第一排水沟6连通,为避免多个第一排水沟6设置多个出口,严重破坏砖体1表面而增大雨水渗透的可能,所有第一排水沟6都相通,并共用一个出口。多个第一排水沟6在砖体1内部形成了空隙,当砖体1因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形时,该空隙为砖体1的变形留出空间,从而不会挤压接缝处的混凝土抹层,降低混凝土抹层破碎的可能,从而减弱接缝处对雨水的毛细作用。

当遇到特大暴雨,渗透进接缝处的雨水过多,上插接凹槽4的阻挡作用有限,因此,上插接凸起2和下插接凸起5所在砖体1的端面上靠近第一排水沟6出口的一侧开设有防水槽8,防水槽8中填充防水材料,从而对雨水进行一个初步的阻挡,减少渗透进接缝中雨水的量。

由于雨水从外朝内逐步渗透,雨水在接缝朝向第一排水沟6出口的一侧处含量更高,因此,参见图3和图4,从防水槽8到靠近防水槽8的第一个上插接凹槽4沿接缝设置柔性多孔介质填充物9,本实施例中采用海绵。利用海绵将渗透进接缝中混凝土的雨水吸引到上插接凹槽4中,并由与上插接凹槽4相连的第一排水沟6排出。将大部分雨水都从最靠近外界的上插接凹槽4中排出,再由后续的上插接凹槽4进行多次的补充排水,降低雨水渗透进墙体的可能性。

如图2和图5所示,垂直于上插接凸起2和下插接凸起5所在砖体1的端面的另一对端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相互榫接的贯穿所在端面的榫头10和榫槽11。当墙面砖贴在墙体上时,左右两块墙面砖利用榫头10和榫槽11相互榫接,从而榫头10和榫槽11接触面上的雨水往墙体内渗透时,被榫槽11阻挡,并通过榫槽11向下流淌。在砖体1中设置与榫槽11和外界相连通的第二排水沟12,第二排水沟12的入口位置也高于出口位置,从而榫槽11中的大部分雨水通过第二排水沟12排出,小部分流到上插接凹槽4和上插接凸起2上,由上插接凹槽4进行排水工作。从而上插接凹槽4的排水压力减轻,提高对渗透进接缝的雨水的处理能力。

由于砖体1由陶瓷制成,本身也有一定的吸水性,两砖体1相接的接缝处的雨水可以由上插接凹槽4和榫槽11进行阻挡,但渗透进砖体1内部的雨水也会往墙体中渗透,因此,如图3所示,在砖体1与墙体接触的面上设置一层哑光的防潮粗釉面13。从而利用粗釉面13对渗透进砖体1中的雨水进行阻挡,多方位实现防渗水功能。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

在砖体1粗釉面13上涂抹混凝土,将砖体1贴在墙体上。并在砖体1的四个端面上涂抹混凝土,将砖体1上的下插接凸块5与上插接凹槽4进行卡接,榫头10和榫槽11进行榫接。砖体1上的防水槽8朝外,阻挡雨水的渗透。由于无法完全杜绝雨水的渗透,利用砖体1上的上插接凹槽4和榫槽11对渗透进混凝土的雨水进行阻截,接缝处的海绵和上插接凹槽4中的PP棉能够加强对混凝土中雨水的吸引,雨水积存在上插接凹槽4和榫槽11中,并分别通过第一排水沟6和第二排水沟12排出砖体1,而粗釉面13又阻挡了砖体1内雨水渗透进墙体,从而实现墙面砖的防渗水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