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给排水集成模块的给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8704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给排水集成模块的给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排水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给排水集成模块的给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建筑的给排水管道的安装方法为:在楼板上预留管道井所需洞口,将给排水各部件,如弯头、三通、存水弯等在现场组装,之后因隔音、防火等要求需要将洞口封闭,施工中采用吊模现浇封闭。存在现场组织配件多、组装工作量大、支模复杂、漏浆、模具无法拆除、密封性差、噪音污染、更换困难等问题。传统的排水管道因使用逐渐排水不畅、淤塞,因排水管道检修口在下层天花板处,检修需要到下层进行,并造成破坏下层装饰面、存在污染下层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申请号为201520189227.5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给排水集成模块及建筑的给排水系统,该结构通过采用将管道与混凝土集成在一起的结构,然而当集成内部的管道出现堵塞现象时由于管道与混凝土为一起结构,因而并不能采取合理有效的维修措施,此外,该结构在实际运输中存在诸多问题,譬如由于模板本体自重而在运输过程中易对PVC管道产生碰撞破坏,且在运输中集成模板之间为了避免碰撞无法堆叠运输因而运输耗时费力是一大难题,因而该结构因而该结构在实际使用中并不实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排水集成模块的给排水系统,其具有便于安装、运输,制作简单、且维护方便等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给排水集成模块的给排水结构,包括模块本体和至少三个预留套筒,所述预留套筒预设在所述模块本体的预定位置中,所述预留套筒与所述模块本体通过混凝土浇筑在一起,所述预留套筒贯穿所述模块本体设置且上下两端皆凸出所述模块本体一定距离;

所述模块本体设置在楼板的预制孔中,所述模块本体的外侧设置为倒台阶状结构,所述楼板的预留孔周围形状为与模块本体的到台阶状结构相配合的台阶状结构;

排水总管道穿过对应的预留套筒,地漏排水管的竖直管段穿过对应的预留套筒且通过存水弯与排水总管道连通;所述模块本体上还设置有冷水给水管预留套筒。

进一步地,所述预留套筒为不锈钢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本体的厚度小于楼板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地漏排水管的竖直管段顶部与水平管段连通,所述水平管段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地漏进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本体与楼板的连接面之间设有密封层。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层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总管道的紧邻预留套筒上端口的位置处套设有限位件。

进一步地,所述预留套筒的直径大于对应插入的管道的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给排水结构所使用的给排水集成模块重量轻、制作和运输方便且安装便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的给排水结构所使用的给排水集成模块通过模块本体与楼板之间通过台阶状界面连接,大大增加了接触面面积,因而有效避免了噪音和水的渗漏;

3.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给排水集成模块的排水结构安装简单、使用方便,大大节约了后期安装和维护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给排水集成模块的给排水结构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给排水集成模块的俯视机构示意图;以及

图3为图1的给排水集成模块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模块本体1;预留套筒2;楼板3;排水总管道4;地漏排水管5;竖直管段51;存水弯52;水平管段53;地漏进水口54;限位件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给排水集成模块的给排水结构,其包括模块本体1和至少两个预留套筒2,该预留套筒2预设在模块本体1的预定位置中(具体地,在预制模块本体时先确定好预留套筒的位置),该预留套筒2与模块本体1通过混凝土浇筑在一起(通过混凝土浇筑可使得套筒成为模块本体的一部分,优选地,该套筒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由于不锈钢套筒具有一定的强度,因而可避免混凝土浇筑或凝固过程中对套筒的挤压变形以及可避免运输过程中的碰撞损害等),预留套筒2贯穿模块本体1设置且上下两端皆凸出模块本体一定距离。具体地,模块本体1设置在楼板3的预制孔(该预制孔在浇灌楼板时则进行预留)中,模块本体1的外侧设置为倒台阶状结构,楼板的预留孔周围形状为与模块本体的到台阶状结构相配合的台阶状结构(参见附图1,通过台阶状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增加了套筒与楼板之间的接触面,使得模块本体安装时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可有效地防止漏水和噪声现象)。在实际使用中,排水总管道4穿过对应的预留套筒,地漏排水管5的竖直管段51穿过对应的预留套筒且通过存水弯52与排水总管道连通,模块本体上还设置有冷水给水管预留套筒,从而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给排水结构。

为了在不影响给排水集成模块的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而使得其制作和运输更加简便,可设置给排水集成模块的模块本体的厚度小于楼板的厚度。通过这种结构可大大减少了模块本体的自重,方便运输,且由于模块本体与楼板之间采用台阶式接触连接,因而增加了模块本体的强度,并不会影响排水集成模块的实用。

为了使得地漏排水管便于检查维修且能够根据实际排水量要求来设置地漏的数量,地漏排水管5的竖直管段51顶部与水平管段53连通,水平管段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地漏进水口54。

为了增强模块本体与楼板之间的连接、防止漏水,模块本体与楼板的连接面之间设有密封层,该密封层优选地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可有效地放置水进入模块本体与楼板之间的间隙中。

此外,为了防止排水总管道在长时间使用时发生变形等情况而导致排水总管错位等情况的发生,排水总管道的紧邻预留套筒上端口的位置处套设有限位件(如在图1中所示出的),该限位件可与排水总管螺纹连接。

由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楼板的预制孔的大小存在可允许存在的施工偏差以及管道在安装过程中的公差的情况,因而在优选实施例中,预留套筒的直径大于对应插入的管道的直径,从而使得管道方便地插入至套筒内且便于进行安装作业。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