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建筑屋面一体化的太阳能屋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3585发布日期:2018-07-07 20:49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尤其是一种与建筑屋面一体化的太阳能屋顶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光伏发电系统是在工业厂房原有屋面上做光伏板附着式安装,使得屋面投入成本增多,荷载增大,由于采用螺栓紧固的方式附着式安装,一旦出现螺栓松动现象,就会造成光伏板从屋面脱落的现象,增加安全隐患。设计一种全新的结构安装方式,实现光伏太阳能板直接作为屋面建筑材料,替代屋面原有的建筑材料,既可发电又可作为屋面遮风挡雨、保温的功效,实现光伏建筑相结合的一体化,是目前光伏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与建筑屋面一体化的太阳能屋顶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与建筑屋面一体化的太阳能屋顶系统,包括:

屋架;

排水槽,与所述屋架固定连接,所述排水槽呈阶梯双V型,所述阶梯双V型的中心设置有安装平台、两侧设置有支撑边,所述支撑边的高度大于所述安装平台的高度,所述安装平台呈“凸”字型,包括顶安装平台和翼安装平台,所述翼安装平台对称设置在所述顶安装平台两侧;所述顶安装平台中心位置有一个小凹槽,起到螺丝定位作用,防止螺丝尖打滑;

减震垫,与所述排水槽固定连接,骑设在所述排水槽上,且与所述安装平台相配合;

太阳能板组件,搁置在所述减震垫上;包括太阳能板与安装框,所述太阳能板与安装框牢固连接,所述安装框搁置在所述减震垫上;

压码,位于所述排水槽的上方的两相邻太阳能板组件之间,且与所述屋架固定连接,所述压码的两侧为压边,所述压边搁置在所述减震垫上的太阳能组件上;所述压边压在放置太阳能板的安装框上

导水槽,端部开设有槽口,所述导水槽放置在所述排水槽的支撑边上,所述导水槽与所述太阳能板组件相配合,位于所述导水槽上方的两相邻太阳能板组件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导水槽与所述安装框相配合,截面为U型结构。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顶安装平台上对应有第一安装平面,所述翼安装平台上对应有第二安装平面,所述第一安装平面与第二安装平面之间呈坡度过渡。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垫靠近所述排水槽的一端呈“凹”字型,与所述安装平台相配合,所述减震垫包括固定台以及对称设置的支撑台和立脚,所述固定台与支撑台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台与所述立脚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台与所述支撑台之间形成挡肩,所述立脚位于所述翼安装平台上。两立脚之间形成内凹的凹槽,所述顶安装平台位于所述凹槽内,与所述凹槽的底面相接触。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立脚为楔形,所述支撑台到所述立脚之间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立脚远离所述支撑台的一端的端面为平面。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台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为锥形孔。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槽的支撑边上设置有防水槽,所述防水槽为若干小洼沟。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压码、减震垫和排水槽三者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压码上方设置有防水压条。

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排水槽、导水槽、减震垫、压码、防水压条及紧固件构成太阳能屋顶系统的主体结构,再通过紧固件将压码的中间部位、减震垫以及排水槽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与屋架的牢固固定。采用横截面呈阶梯双V型的排水槽、减震垫、压码、防水压条、导水槽配合形成的岛式支撑安装固定方式,不仅整体结构重量轻、用材省,而且太阳能组件的安装结构更稳定、使用寿命长。同时,各部件间的连接方式极为方便,防漏措施由部件间的配合即可实现,系统安装时釆用简単工具即可方便地完成各部件的安装,极大降低了传统太阳能组件屋顶系统安装的复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排水槽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减震垫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减震垫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减震垫的左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导水槽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导水槽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压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防水压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00、屋架;1、排水槽;2、减震垫;3、太阳能板组件;4、压码;5、导水槽;11、顶安装平台;12、翼安装平台;13、支撑边;110、第一安装平面;120、第二安装平面;14、防水槽;21、固定台;22、支撑台;23、立脚;24、挡肩;25、凹槽;31、太阳能板;32、安装框;4、压码;41、压边;5、导水槽;51、槽口;53、加强板;7、固定孔;8、滴嘴;9、防水压条;10、排水口;111、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至9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与建筑屋面一体化的太阳能屋顶系统,包括屋架100、排水槽1、减震垫2、太阳能板组件3、压码4、导水槽5。所述压码4、减震垫2和排水槽1三者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排水槽1与所述屋架100固定连接。所述排水槽1的截面呈阶梯双V型,所述阶梯双V型的对称处设置有安装平台、两侧设置有支撑边13。所述安装平台包括顶安装平台11和翼安装平台12,所述翼安装平台12对称设置在所述顶安装平台11两侧。所述支撑边13的高度高于所述顶安装平台11的高度6-8mm。所述顶安装平台11和翼安装平台12呈“凸”字型,所述“凸”字型的两下竖边分别斜向外向下叉开,所叉开的角度为60°。所述顶安装平台11上的第一安装平面110和翼安装平台12上的第二安装平面120之间呈坡度过渡,所述第一安装平面110与第二安装平面120之间的高度为6-8mm。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平面110的宽度为16-18mm,所述第二安装平面120的宽度为6-8mm。所述支撑边13上设置有防水槽14,所述防水槽14为若干小洼沟。所述小洼沟为一个弧形凹痕,当有微量的水渗入时,可以通过该结构延长水渗透的路线,从而起到防水作用。所述顶安装平台11中心位置还设置有一个定位槽111,所述定位槽111起到螺丝定位作用,防止螺丝尖打滑。

所述减震垫2靠近所述排水槽1的一端呈“凹”字型,所述减震垫2靠骑设在所述排水槽1上且与所述安装平台的“凸”型结构相配合。所述减震垫2包括固定台21以及对称设置的支撑台22和立脚23,所述固定台21、支撑台22及立脚23一体成型。所述固定台21与所述支撑台22之间形成挡肩24,所述立脚23位于所述翼安装平台12上,所述太阳能板组件3搁置在所述减震垫2的肩部,即支撑台22上。所述固定台21上开设有固定孔7,所述固定孔7为锥形孔,用于连接固定。所述立脚23为楔形,所述支撑台22到所述立脚23之间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立脚23远离所述支撑台22的一端的端面为平面,该平面与所述第二安装平面120相配合。两立脚23之间形成内凹的凹槽25,所述顶安装平台11位于所述凹槽25内,第一安装平面110与所述凹槽25的底面相接。所述立脚23上开设有排水口10,用于将所述太阳能板组件3与减震垫2缝隙中的水排走。

所述太阳能板组件3包括太阳能板31与安装框32,所述太阳能板31与安装框32牢固连接,所述安装框32搁置在所述减震垫2的支撑台22上。所述压码4位于所述排水槽1的上方的两相邻太阳能板组件3之间,所述压码4的两侧有压边41,所述压边41压在用于固定所述太阳能板31的安装框32上。

所述导水槽5的截面为U型结构,所述导水槽5位于所述排水槽1的支撑边13上,且延伸出所述支撑边13,所述导水槽5的两侧开有槽口51,槽口51处设置有滴嘴8,所述滴嘴8自所述导水槽5的底部向下倾斜,便于位于导水槽5内腔中的水流下至排水槽1。所述导水槽5的两侧有向外的肩部加强板53,用以起结构加强作用。所述导水槽5内部具有容纳安装框32底边的侧腔,用于定位与所述排水槽1平行方向上的两相邻所述太阳能板组件3的底部。同时,与所述排水槽1平行方向上的相邻太阳能组件3之间的上部由密封胶条密封。进一步在所述压码4上方设置防水压条9,所述防水压条9覆盖在所述压码4上,从而起到更好的防护防水密封作用。

上述具体实施例只是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宗旨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任何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替换和改变,皆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