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能力好的斜支撑预应力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8987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震能力好的斜支撑预应力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震能力好的斜支撑预应力柱。



背景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是为了弥补混凝土过早出现裂缝的现象,在构件使用(加载)以前,预先给混凝土一个预压力,即在混凝土的受拉区内,用人工加力的方法,将钢筋进行张拉,利用钢筋的回缩力,使混凝土受拉区预先受压力,这种储存下来的预加压力,当构件承受由外荷载产生拉力时,首先抵消受拉区混凝土中的预压力,然后随荷载增加,才使混凝土受拉,这就限制了混凝土的伸长,延缓或不使裂缝出现,这就叫做预应力混凝土。

在对建筑减震的时候,需要使用到斜支撑预应力柱,但是现有斜支撑预应力柱的建筑垃圾量较多,抗震效果不好,降低了建筑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了斜支撑预应力柱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能力好的斜支撑预应力柱,具备垃圾量少和抗震加固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斜支撑预应力柱的建筑垃圾量较多,抗震效果不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震能力好的斜支撑预应力柱,包括预应力混凝土层,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层包括混凝土和钢筋;

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所述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的顶部设置有碳纤维复合材料层,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层的顶部设置有抗震层,所述抗震层包括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所述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聚乙烯层,所述聚乙烯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化学交联聚乙烯发泡材料层,所述化学交联聚乙烯发泡材料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聚氨酯材料层,所述抗震层的顶部设置有钢纤维混凝土层。

优选的,所述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粘合层,所述第一粘合层的顶部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粘合层,所述第二粘合层的顶部与抗震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抗震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粘合层,所述第三粘合层的顶部与钢纤维混凝土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和抗震层的横截面积与预应力混凝土层的横截面积相等,所述钢纤维混凝土层的横截面积与预应力混凝土层的横截面积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碳纤维复合材料层、抗震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聚乙烯层、化学交联聚乙烯发泡材料层、聚氨酯材料层和钢纤维混凝土层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斜支撑预应力柱的建筑垃圾量较多,抗震效果不好的问题,该抗震能力好的斜支撑预应力柱,具备垃圾量少和抗震加固效果好的优点,使原有建筑结构不再拆除,增大了建筑的稳定性,提高了斜支撑预应力柱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粘合层的设置,起到了固定连接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层的作用,避免了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层之间出现脱落的现象,增大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层的稳定性,使碳纤维复合材料层的稳定效果更好,通过第二粘合层的设置,起到了固定连接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和抗震层的作用,避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和抗震层之间出现脱落的现象,增大了抗震层的稳定性,使抗震层的稳定效果更好,通过第三粘合层的设置,起到了固定连接抗震层和钢纤维混凝土层的作用,避免了抗震层和钢纤维混凝土层之间出现脱落的现象,增大了钢纤维混凝土层的稳定性,使钢纤维混凝土层的稳定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抗震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预应力混凝土层、2混凝土、3钢筋、4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5碳纤维复合材料层、6抗震层、7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8聚乙烯层、9化学交联聚乙烯发泡材料层、10聚氨酯材料层、11钢纤维混凝土层、12第一粘合层、13第二粘合层、14第三粘合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一种抗震能力好的斜支撑预应力柱,包括预应力混凝土层1,预应力混凝土层1包括混凝土2和钢筋3;

预应力混凝土层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4,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4的顶部设置有碳纤维复合材料层5,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粘合层12,第一粘合层12的顶部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层5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第一粘合层12的设置,起到了固定连接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4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层5的作用,避免了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4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层5之间出现脱落的现象,增大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层5的稳定性,使碳纤维复合材料层5的稳定效果更好,碳纤维复合材料层5的顶部设置有抗震层6,碳纤维复合材料层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粘合层13,第二粘合层13的顶部与抗震层6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第二粘合层13的设置,起到了固定连接碳纤维复合材料层5和抗震层6的作用,避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层5和抗震层6之间出现脱落的现象,增大了抗震层6的稳定性,使抗震层6的稳定效果更好,抗震层6包括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7,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聚乙烯层8,聚乙烯层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化学交联聚乙烯发泡材料层9,化学交联聚乙烯发泡材料层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聚氨酯材料层10,抗震层6的顶部设置有钢纤维混凝土层11,抗震层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粘合层14,第三粘合层14的顶部与钢纤维混凝土层11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第三粘合层14的设置,起到了固定连接抗震层6和钢纤维混凝土层11的作用,避免了抗震层6和钢纤维混凝土层11之间出现脱落的现象,增大了钢纤维混凝土层11的稳定性,使钢纤维混凝土层11的稳定效果更好。

使用时,通过预应力混凝土层1、混凝土2、钢筋3、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4、碳纤维复合材料层5、抗震层6、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7、聚乙烯层8、化学交联聚乙烯发泡材料层9、聚氨酯材料层10和钢纤维混凝土层11的配合使用,达到了对斜支撑预应力柱抗震加固的作用。

综上所述:该抗震能力好的斜支撑预应力柱,通过渗透型混凝土加强剂4、碳纤维复合材料层5、抗震层6、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7、聚乙烯层8、化学交联聚乙烯发泡材料层9、聚氨酯材料层10和钢纤维混凝土层11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斜支撑预应力柱的建筑垃圾量较多,抗震效果不好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