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弯薄壁型钢竹组合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8986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弯薄壁型钢竹组合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竹组合构件,具体涉及一种冷弯薄壁型钢竹组合构件。



背景技术:

在全球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下,竹子由于具有繁殖容易、生长快、成材早及产量高等特点,已经大量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尤其是在一些多地震地区或旅游观光区,然而现有的竹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受潮、冲蚀及腐烂等现象,从而使大幅降低竹建筑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竹子性能的限制,现有竹建筑的承载力及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冷弯薄壁型钢竹组合构件,该组合构件能够有效的提高竹建筑的使用寿命,并且承载力及可靠性较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弯薄壁型钢竹组合构件包括重组竹及冷弯薄壁型钢组件,重组竹包裹且固定于冷弯薄壁型钢组件内。

所述重组竹的横截面为矩形结构,冷弯薄壁型钢组件包括第一C型冷弯薄壁型钢、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及第四 C型冷弯薄壁型钢,且第一C冷弯薄壁型钢扣合于重组竹的左侧面、前侧面及后侧面上,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扣合于重组竹的右侧面、前侧面及后侧面上,且第一C型冷弯薄壁型钢正对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的外壁与重组竹前侧面的内壁、左侧面的内壁及右侧面的内壁相接触,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的外壁与重组竹后侧面的内壁、左侧面的内壁及右侧面的内壁相接触,且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组成环形结构。

第一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左侧面及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之间、第一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左侧面及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之间、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右侧面及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之间、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右侧面及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之间、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后侧面及第一C型冷弯薄壁型钢之间、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后侧面及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之间、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前侧面及第一C型冷弯薄壁型钢之间、以及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前侧面及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之间均粘结后通过铆钉相连接。

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及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均为带卷边的C型冷弯薄壁型钢。

所述重组竹的横截面为矩形结构,冷弯薄壁型钢组件包括第五C型冷弯薄壁型钢、第六C型冷弯薄壁型钢及方钢管,其中,所述方钢管由冷弯薄壁型钢构成,方钢管套接于重组竹内,第五C型冷弯薄壁型钢扣合于重组竹的左侧面、前侧面及后侧面上,第六C型冷弯薄壁型钢扣合于重组竹的右侧面、前侧面及后侧面上。

第五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左侧面及方钢管之间、第五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前侧面及方钢管之间、第五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后侧面及方钢管之间,第六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右侧面及方钢管之间、第六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前侧面及方钢管之间、以及第六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重组竹的后侧面及方钢管之间均粘结后通过铆钉相连接。

所述重组竹包括第一竹板、第二竹板及第三竹板,其中,第二竹板的一端与第一竹板的侧面相连接,第二竹板的另一端与第三竹板的侧面相连接,冷弯薄壁型钢组件包括第七C型冷弯薄壁型钢、第八C型冷弯薄壁型钢、第九C型冷弯薄壁型钢及第十C型冷弯薄壁型钢,其中,第七C型冷弯薄壁型钢的外壁与第二竹板的后侧面、第一竹板的右侧面及第三竹板的左侧面相接触,第八C型冷弯薄壁型钢的外壁与第二竹板的前侧面、第一竹板的右侧面及第三竹板的左侧面相接触,第九C型冷弯薄壁型钢扣合于第一竹板一端的左侧面上及第二竹板一端的右侧面上,第十C型冷弯薄壁型钢扣合于第一竹板另一端的左侧面上及第二竹板另一侧的右侧面上。

第七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第二竹板及第八C型冷弯薄壁型钢之间、第七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第一竹板及第十C型冷弯薄壁型钢之间、第七 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第三竹板及第十C型冷弯薄壁型钢之间、第八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第一竹板及第九C型冷弯薄壁型钢之间、第八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第三竹板及第九C型冷弯薄壁型钢之间均粘结后通过柳钉相连接。

第七C型冷弯薄壁型钢及第八C型冷弯薄壁型钢均为带卷边的C型冷弯薄壁型钢。

重组竹通过若干竹板或者竹条粘结并压实而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弯薄壁型钢竹组合构件包括重组竹及冷弯薄壁型钢组件,其中,重组竹包裹且固定于冷弯薄壁型钢组件内,通过冷弯薄壁型钢组件将重组竹进行包裹及固定,从而避免重组竹与外界环境相接触,进而避免重组竹出现受潮、冲蚀及腐烂等现象,从而有效的提高竹建筑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冷弯薄壁型钢组件承接重组竹的部分受力,从而有效的提高竹建筑的承载力及可靠性,并且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应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俯视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三的俯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三的立体图。

其中,1为第一C型冷弯薄壁型钢、2为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3 为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4为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5为重组竹、6 为第五C型冷弯薄壁型钢、7为第六C型冷弯薄壁型钢、8为方钢管、9 为第一竹板、10为第二竹板、11为第三竹板、12为第七C型冷弯薄壁型钢、13为第八C型冷弯薄壁型钢、14为第九C型冷弯薄壁型钢、15 为第十C型冷弯薄壁型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弯薄壁型钢竹组合构件包括重组竹5及冷弯薄壁型钢组件,重组竹5包裹且固定于冷弯薄壁型钢组件内,重组竹5通过若干竹板或者竹条粘结并压实而成。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及图2,所述重组竹5的横截面为矩形结构,冷弯薄壁型钢组件包括第一C型冷弯薄壁型钢1、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2、第三 C型冷弯薄壁型钢3及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4,且第一C冷弯薄壁型钢1扣合于重组竹5的左侧面、前侧面及后侧面上,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2扣合于重组竹5的右侧面、前侧面及后侧面上,且第一C型冷弯薄壁型钢1正对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2,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3的外壁与重组竹5前侧面的内壁、左侧面的内壁及右侧面的内壁相接触,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4的外壁与重组竹5后侧面的内壁、左侧面的内壁及右侧面的内壁相接触,且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3与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4组成环形结构。

第一C型冷弯薄壁型钢1与重组竹5的左侧面及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4之间、第一C型冷弯薄壁型钢1与重组竹5的左侧面及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3之间、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2与重组竹5的右侧面及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3之间、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2与重组竹5的右侧面及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4之间、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4与重组竹5的后侧面及第一C型冷弯薄壁型钢1之间、第四C型冷弯薄壁型钢4与重组竹5的后侧面及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2之间、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3与重组竹5的前侧面及第一C型冷弯薄壁型钢1之间、以及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3与重组竹5的前侧面及第二C型冷弯薄壁型钢2之间均粘结后通过铆钉相连接,第三C型冷弯薄壁型钢3及第四C 型冷弯薄壁型钢4均为带卷边的C型冷弯薄壁型钢。

实施例二

参考图3及图4,所述重组竹5的横截面为矩形结构,冷弯薄壁型钢组件包括第五C型冷弯薄壁型钢6、第六C型冷弯薄壁型钢7及方钢管8,其中,所述方钢管8由冷弯薄壁型钢构成,方钢管8套接于重组竹5内,第五C型冷弯薄壁型钢6扣合于重组竹5的左侧面、前侧面及后侧面上,第六C型冷弯薄壁型钢7扣合于重组竹5的右侧面、前侧面及后侧面上。

第五C型冷弯薄壁型钢6与重组竹5的左侧面及方钢管8之间、第五C型冷弯薄壁型钢6与重组竹5的前侧面及方钢管8之间、第五C型冷弯薄壁型钢6与重组竹5的后侧面及方钢管8之间,第六C型冷弯薄壁型钢7与重组竹5的右侧面及方钢管8之间、第六C型冷弯薄壁型钢 7与重组竹5的前侧面及方钢管8之间、以及第六C型冷弯薄壁型钢7 与重组竹5的后侧面及方钢管8之间均粘结后通过铆钉相连接。

实施例三

参考图5及图6,所述重组竹5包括第一竹板9、第二竹板10及第三竹板11,其中,第二竹板10的一端与第一竹板9的侧面相连接,第二竹板10的另一端与第三竹板11的侧面相连接,冷弯薄壁型钢组件包括第七C型冷弯薄壁型钢12、第八C型冷弯薄壁型钢13、第九C型冷弯薄壁型钢14及第十C型冷弯薄壁型钢15,其中,第七C型冷弯薄壁型钢12的外壁与第二竹板10的后侧面、第一竹板9的右侧面及第三竹板11的左侧面相接触,第八C型冷弯薄壁型钢13的外壁与第二竹板10 的前侧面、第一竹板9的右侧面及第三竹板11的左侧面相接触,第九C 型冷弯薄壁型钢14扣合于第一竹板9一端的左侧面上及第二竹板10一端的右侧面上,第十C型冷弯薄壁型钢15扣合于第一竹板9另一端的左侧面上及第二竹板10另一侧的右侧面上。

第七C型冷弯薄壁型钢12与第二竹板10及第八C型冷弯薄壁型钢 13之间、第七C型冷弯薄壁型钢12与第一竹板9及第十C型冷弯薄壁型钢15之间、第七C型冷弯薄壁型钢12与第三竹板11及第十C型冷弯薄壁型钢15之间、第八C型冷弯薄壁型钢13与第一竹板9及第九C 型冷弯薄壁型钢14之间、第八C型冷弯薄壁型钢13与第三竹板11及第九C型冷弯薄壁型钢14之间均粘结后通过柳钉相连接,第七C型冷弯薄壁型钢12及第八C型冷弯薄壁型钢13均为带卷边的C型冷弯薄壁型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