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套使用的集成式地暖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1427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成套使用的集成式地暖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成套使用的集成式地暖板。



背景技术: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在建筑工程中的大量应用,让居民的生活空间变得更舒适、更节能。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系统,简称地暖系统,它是指以温度不高于60℃的热水为热媒,在加热管内循环流动,加热地板,通过地板作为媒介以辐射和对流的传热方式向室内供热、供暖。这种供暖方式以舒适、卫生、安全,热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运行费用低的优势,目前在各类民用建筑中的设计和使用极为广泛。

地暖系统是通过铺设在地面的热水盘管来实现供暖目标,通常低温地面供暖中使用的热水盘管被水泥浇灌埋入地下,在不结垢、不腐蚀,无人为破坏的情况下,其使用寿命长,供暖效果稳定。然而这种传统的使用和施工方式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

1. 为了保证居民室内供暖温度、维持供暖热量,在铺设水管前,需要预设保温层,为了保证供暖层的强度和使用安全,热水盘管上层需要根据采暖规定回填相当厚度的混凝土,整个铺设地暖系统的高度,相对于住宅总高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特别是对于现代的高层建筑而言,为了保证每层的标准层高,地暖系统的加入显然为楼房的修建造成更大的负担。

2. 普通的地暖工程热水盘管铺设完毕后直接使用水泥浇灌,这种浇灌方式不仅用水量大,现场施工困难,而且导致整个系统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和向下传热损失高,额外铺设地底保温层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3. 地暖热水盘管,现场铺设随机性高,没有统一的铺设规范,水管之间的铺设的疏密程度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4.一体浇灌式的铺设方法,系统一次成形,后期如出现问题,对维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为找到漏点大面积破坏地面,会给使用者带来无尽的麻烦,和经济上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套使用的集成式地暖板,该地暖板采用成套拼接安装的工艺,克服了一次性成型的维修困难的问题,同时增强了地暖板底层保温性能和顶层散热性能,同时整体产品轻便坚固,可规范控制热水盘管铺设的疏密度。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成套使用的集成式地暖板,包括隔热底板以及配合隔热底板使用的传热顶板,隔热底板的上表面形成至少两条横向槽和至少两条纵向槽,两条横向槽和两条纵向槽垂直相交围成单元格,且横向槽和纵向槽相交的节点处呈连通状态;所述隔热底板的上表面还设有弧形槽,所述的弧形槽两条为一组、开口方向相对、对称设置在单元格内,弧形槽的首尾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纵向槽连通,弧形槽的中点处与横向槽相切,且弧形槽与横向槽的切点处呈连通状态,传热顶板的下表面上设有与隔热底板上布置形态相配合的横向槽、纵向槽和弧形槽;隔热底板的单元格内设有定位凹槽,传热顶板下表面上设有与定位凹槽相配合的定位凸;隔热底板的周边的四个端面上分别设有用于与相邻隔热底板进行拼接的拼接体和拼接槽。

现代地暖安装系统在使用时不得不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由于地暖铺设在居民室内,而居民室内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装饰层或家具、柜体的陈列,传统的安装方式铺设工人往往不考虑室内具体的设计方法,按照一般供暖标准,按照一定的铺设规范,统一设置管密度,铺设时需要预先测量合理布置铺设情况,即使考虑到有些空间可以合理的改变铺设密度,处理起来也相当麻烦,而且长距离铺设管道往往难以得到很好的控制,造成铺设不规范的情况。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地暖集成板是由隔热底板和传热顶板配合使用,隔热底板供地暖热水管铺设使用,传热顶板覆盖在隔热底板上部整体保护铺设的热水管。首选,每个隔热底板周边的四个端面上分别设有拼接体和拼接槽,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在室内拼接安装,大大增强了地暖安装的灵活性,并且隔热底板和传热顶板的安装采用活动式可拆卸的方法,避免了一体式浇灌的安装方法带来的漏点排查和后期维修困难的问题。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在隔热底板设置了特别的铺设单元格,本实用新型的隔热底板的上表面形成至少两条横向槽和至少两条纵向槽,四条纵横交错的凹槽围成了单元格,该单元格内部开设有弧形槽,弧形槽两个一组开口方向相对、对称设置在由横向槽和纵向槽的围成的方形格内,弧形槽的首尾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纵向槽连通,弧形槽经自身的中点与横向槽相切,弧形槽与横向槽的切点处呈连通状态,每个隔热底板上都阵列布置若干个这种单元格。这种统一设计使相邻的横向槽和纵向槽之间的槽间距是一定的,当直行槽内铺设热水管时,凹槽本身的间距直接控制了热水管的铺设间距,工作人员无需再在施工时进行反复修正测量,只需选用适合间距的隔热底板即可完成管路的规范铺设。

地暖系统的热水管在铺设时常常需要转向“甩头”,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管路的弯折本身会影响内部热水流动的畅通性,弯折不当也会导致管路寿命缩短、在转向处出现漏水的情况;再者热水管“甩头”操作是为了反向时到达预先设定的轨道,转向角度和半径控制不当,都会直接影响管道路径,造成管道疏密情况不一致的尴尬;最后热水管转向操作过程中也需要对管路有实时的约束,否则也极易造成铺设轨道的偏离。面对这种情况本实用新型的隔热底板特别在每个单元格内设置了一对弧形槽,通过弧形槽、横向槽和纵向槽之间相互配合可以完成热水管铺设过程中不同的转向角度和转向半径。举例说明:当铺设者需要满足小半径直角转向和甩头操作时,热水管自横向槽内向前延伸,当到达与弧形槽的切点位置时顺势进入与之相切的弧形槽内,由于同一铺设单元内的两个弧形槽都与一侧的纵向槽连通,因此热水管可以直接进入纵向槽完成小半径90度直角转弯,也可以在纵向槽的连通作用下,顺势进入另一个弧形槽中,进而通过该弧形槽的切点顺时被引入相邻的横向槽内,完成小半径甩头操作。当遇到大转弯半径转向操作时可以通过与相邻的铺设单元配合完成甩头操作:热水管自横向槽内向前延伸,当到达与弧形槽的切点位置时顺势进入与之相切的弧形槽内,热水管在弧形槽的引导作用下进入与其尾端连通的纵向槽内,热水管可以一直沿着此纵向槽延伸,由于纵向槽在每个铺设单元内都与弧形槽有连通,因此最后此时施工者可以根据施工需要选择在某一处将热水管从纵向槽内引入弧形槽中,进而通过该弧形槽的切点顺时被引入相邻的横向槽内,从而完成有选择性的大半径甩头操作。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关键点还在于,热水管经过一次大转弯半径转向被引入直行槽(横向槽或纵向槽)内之后,仍然可以继续进入弧形槽轨道完成二次转向从而在一次转向后再次改变铺设路径,完成管路扩张铺设或收缩铺设的目的。

通过本实用新型隔热底板完成转向操作后,热水管被顺势引入相应的直行槽(横向槽、纵向槽)内,在直行槽的规范作用下,可以严格控制转向后热水管的铺设间距,并且横向槽、纵向槽、弧形槽的导向作用,可以使热水管在铺设、转向操作过程中都有实时约束,不易发生轨道偏离的状况,槽式的隔热底板对热水管也有保护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传热顶板配合隔热底板使用,对铺设完成的热水管起到封顶保护的作用。

在地暖管道的铺设过程中,常常遇到室内需要有大面积传热性能差的装饰层、家居用品或其它用品需要放置,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做到疏密有致的铺设,或者避让铺设会出现下部热量聚集、温度升高的情况,既影响装饰层或家具的使用寿命,又浪费了室内热量。本实用新型的铺设方式可以通过横向槽、槽间距的设施直观、精确的控制热水管道的铺设情况,不论是变密度铺设,或者是避让铺设,均能做到规范化控制,而且转向铺设灵活,可以适应各种避让铺设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地暖板,隔热底板保温效果好,传热顶板传热效率高、强度大、重量轻,使用厚度远小于普通的水泥盖板。传统方式铺设地暖,铺设高度一般在13~14公分,使用本发明的集成式地暖板,铺设高度仅为5~6公分,相比传统铺设高度降低一半以上,不但降低了铺设难度,而且对于层高有限的户型而言,为家庭装潢和日常使用预留了更大的纵向可利用空间,本发明的集成式地暖板铺设强度更高,底部的保温效果和顶部的散热效果更好,不仅增强了集成式地暖板的使用效果,而且增加了其使用寿命。使用本发明技术方法铺设的地暖相比于传统的地暖铺设方法可降低楼梯载荷50%以上,减轻了楼梯负担,增加了使用安全。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隔热底板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一灌注孔,所述传热顶板上设有相配合的同轴设置的第二灌注孔,所述传热顶板上表面阵列设有用于增强上层地板安装摩擦力的凹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隔热底板和传热顶板上分别设有相配合的第一灌注孔和第二灌注孔,当本实用新型的隔热底板和传热顶板配合安装好之后,自第一灌注孔内灌入水泥砂浆,砂浆凝固使后不仅隔热底板和传热顶板成为一体,而且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地暖板起到支撑保护作用。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隔热底板的下表面阵列设有8个第一灌注孔,其中4个第一灌注孔矩形阵列在隔热底板的四个顶角处,另外四个第一灌注孔矩形阵列在隔热底板的中部。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隔热底板的下表面上设有安装通孔,高强度的支撑柱插入安装通孔内,支撑柱的支撑高度大于安装通孔的深度,支撑柱的顶部设有开口槽,所述传热顶板上的定位凸与支撑柱上的开口槽相配合,开口槽的外周边设有用于限制支撑柱位置的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的外径大于安装通孔的内径,所述传热顶板上表面阵列设有用于增强上层地板安装摩擦力的凹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隔热底板使用高分子材料制成本身质地较软,疏松多孔的质地是对管路的有效保护,同时也是隔热性能的重要保障。地暖系统安装时隔热底板顶部需要盖上与之配合的散热顶板以及承担底面装饰材料或家具的重量,如果隔热底板无法承受这部分重量则会导致变形、变质的问题,无法充分发挥隔热作用。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在隔热底板上开设了安装通孔,安装通孔内设置了支撑柱,支撑柱本身的支撑高度要大于安装通孔的深度,这样一来当隔热底板受到来自顶部的压力时,大部分会转移到支撑柱上,对隔热底板本身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隔热底板的下表面设有8个安装通孔,其中4个安装通孔矩形阵列在隔热底板的四个顶角处,另外四个安装通孔矩形阵列在隔热底板的中部。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现形式的组装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将在隔热底板上布置传热管道,传热管道通过弧形槽、横向槽和纵向槽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多转弯半径转向操作;

2)将传热顶板配合盖在铺设有传热管道的隔热底板上,传热顶板下表面上设置的定位凸嵌入隔热底板的上表面设置的定位槽内完成传热顶板与隔热底板的初步盖合定位;

3)将粘合泥浆自传热顶板上的第二灌注孔灌注并进入隔热底板上的第一灌注孔内,完成传热顶板和隔热底板的一体化结合。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其中另外一种实现形式的组装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将在隔热底板上布置传热管道,所述的传热管道通过弧形槽、横向槽和纵向槽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多转弯半径转向操作;

2)将所述的高强度支撑柱插入安装通孔内,将传热顶板配合盖在铺设有传热管道的隔热底板上,传热顶板下表面上设置的定位凸嵌入隔热底板的上表面设置的定位槽内,完成传热顶板与隔热底板的初步盖合定位;

3)传热顶板下表面设置的支撑凸嵌入支撑柱顶部的开口槽内,完成传热顶板和隔热底板的一体化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的地暖集成板是由隔热底板和传热顶板配合使用,地暖热水管铺设在隔热底板和传热顶板之间,隔热底板周边的四个端面上设置的拼接体和拼接槽,大大增强了地暖安装的灵活性。2. 本实用新型在每个隔热底板上都阵列布置若干个包括横向槽、纵向槽和弧形槽的单元格,凹槽本身的间距直接控制了热水管的铺设间距,工作人员无需再在施工时进行反复修正测量,只需选用适合间距的隔热底板即可完成管路的规范铺设。3.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隔热底板的每个单元格内设置了一对弧形槽,通过弧形槽、横向槽和纵向槽之间相互配合可以完成热水管铺设过程中不同的转向角度和转向半径,并且还可以实现二次转向、多次转向,从而可以在一次转向后再次改变铺设路径,完成管路扩张铺设或收缩铺设的目的。4. 本发明集成式地暖板隔热底板保温效果好,传热顶板热效率高、强度大,相比传统地暖铺设方法,铺设高度降低一半以上,为家庭装潢和日常使用预留了更大的纵向可利用空间。5. 使用本发明技术方法铺设的地暖相比于传统的地暖铺设方法可降低楼梯载荷50%以上,减轻了楼梯负担,增加了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隔热底板的主视图。

图2为实施例1中隔热底板的后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传热顶板的主视图。

图4为实施例2中隔热底板的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2中传热顶板的立体图。

图6为实施例2中高强度支撑柱的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2的装配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成套使用的集成式地暖板,包括隔热底板以及配合隔热底板使用的传热顶板,隔热底板的上表面形成至少两条横向槽1和至少两条纵向槽2,两条横向槽和两条纵向槽垂直相交围成单元格,且横向槽和纵向槽相交的节点处呈连通状态;所述隔热底板的上表面还设有弧形槽3,所述的弧形槽两条为一组、开口方向相对、对称设置在单元格内,弧形槽的首尾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纵向槽连通,弧形槽的中点与横向槽相切,且弧形槽与横向槽的切点处呈连通状态,传热顶板的下表面上设有与隔热底板上布置形态相配合的横向槽、纵向槽和弧形槽;隔热底板的单元格内设有定位凹槽6,传热顶板下表面上设有与定位凹槽相配合的定位凸7;隔热底板的周边的四个端面上分别设有用于与相邻隔热底板进行拼接的拼接体4和拼接槽5。

本实施例中,隔热底板的下表面阵列设有8个第一灌注孔8,其中4个第一灌注孔矩形阵列在隔热底板的四个顶角处,另外四个第一灌注孔矩形阵列在隔热底板的中部,传热顶板上设有相配合的同轴设置的第二灌注孔9,所述传热顶板上表面阵列设有用于增强上层地板安装摩擦力的凹槽。

本实施例的集成式地暖板使用以下安装工艺:

1)在隔热底板上布置传热管道,传热管道通过弧形槽、横向槽和纵向槽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多转弯半径转向操作;

2)将传热顶板配合盖在铺设有传热管道的隔热底板上,传热顶板下表面上设置的定位凸嵌入隔热底板的上表面设置的定位槽内完成传热顶板与隔热底板的初步盖合定位;

3)将粘合泥浆自传热顶板上的第二灌注孔灌注并进入隔热底板上的第一灌注孔内,完成传热顶板和隔热底板的一体化结合。自第一灌注孔内灌入水泥砂凝固后不仅可以使隔热底板和传热顶板成为一体,而且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地暖板起到支撑保护作用。

实施例2

一种成套使用的集成式地暖板,包括隔热底板以及配合隔热底板使用的传热顶板,隔热底板的上表面形成至少两条横向槽和至少两条纵向槽,两条横向槽和两条纵向槽垂直相交围成单元格,且横向槽和纵向槽相交的节点处呈连通状态;所述隔热底板的上表面还设有弧形槽,所述的弧形槽两条为一组、开口方向相对、对称设置在单元格内,弧形槽的首尾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纵向槽连通,弧形槽的中点处与横向槽相切,且弧形槽与横向槽的切点处呈连通状态,传热顶板的下表面上设有与隔热底板上布置形态相配合的横向槽、纵向槽和弧形槽;隔热底板的单元格内设有定位凹槽6,传热顶板下表面上设有与定位凹槽相配合的定位凸7;隔热底板的周边的四个端面上分别设有用于与相邻隔热底板进行拼接的拼接体4和拼接槽5。

本实施例2中,隔热底板上设有8个安装通孔10,其中4个安装通孔10矩形阵列在隔热底板的四个顶角处,另外四个安装通孔10矩形阵列在隔热底板的中部,高强度的支撑柱11插入安装通孔内,支撑柱的支撑高度大于安装通孔的深度,支撑柱的顶部设有开口槽11b,开口槽的外周边设有环形挡板11a,环形挡板的外径大于安装通孔的内径;传热顶板下表面上设有支撑凸12,支撑凸12的位置和数量与安装通孔内的支撑柱相配合,支撑凸12嵌入支撑柱顶部的开口槽11b内,支撑凸的轴向长度大于定位凸的长度,这样一来当隔热底板受到来自顶部的压力时,大部分会转移到支撑柱上,对本身使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质地较软隔热底板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使整个集成式地暖板可以承担更大重量的承担地面装饰材料或家具,而不会发生导致变形、变质的问题,更不会影响隔热效果,所述传热顶板上表面阵列设有用于增强上层地板安装摩擦力的凹槽13。

本实施例的集成式地暖板使用以下安装工艺:

1)在隔热底板上布置传热管道,、传热管道通过弧形槽、横向槽和纵向槽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多转弯半径转向操作;

2)将所述的高强度支撑柱插入安装通孔内,将传热顶板配合盖在铺设有传热管道的隔热底板上,传热顶板下表面上设置的定位凸嵌入隔热底板的上表面设置的定位槽内,完成传热顶板与隔热底板的初步盖合定位;

传热顶板下表面设置的支撑凸嵌入支撑柱顶部的开口槽内,完成传热顶板和隔热底板的一体化结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