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在集块建筑夹心墙中的隐式埋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5975发布日期:2018-06-05 22:25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在集块建筑夹心墙中的隐式埋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在集块建筑夹心墙中的隐式埋件,属于建筑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在建筑中,外围护结构的热损耗较大,外围护结构中墙体又占了很大份额,故此,建筑墙体改革与墙体节能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发展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则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实现方式,外墙保温技术最早起源于欧洲,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并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但目前的建筑节能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仍是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3~5倍,所以建筑节能还是本世纪我国建筑业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住宅建设节能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引进开发了许多新型的节能技术和材料,在住宅建筑中大力推广使用,其中应用于外墙保温的各种泡沫塑料保温材料,如EPS板、XPS板材及发泡聚氨酯板材等因素其综合性能优异而令人瞩目。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621433519.X的一种用在集块建筑夹心墙中的隐式埋件,包括预埋插件、挑梁和支撑梁,所述预埋插、挑梁和支撑梁之间依次固定连接制为一体,预埋插件包括顶片、端部连接和插缝片,所述顶片水平设置,所述端部连接片位于顶片的正下方且其竖直设置在顶片靠近挑梁的一侧,所述插缝片竖直设置在顶片的正下方,所述插缝片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端部连接片远离挑梁的一端,所述插缝片的顶部固定连接在顶片的底部。但是该现有技术在对夹心层进行浇灌时效果较差,导致夹心层材料在浇灌时会出现大量气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用在集块建筑夹心墙中的隐式埋件,以解决现有的技术在对夹心层进行浇灌时效果较差,导致夹心层材料在浇灌时会出现大量气泡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在集块建筑夹心墙中的隐式埋件,其结构包括外嵌套环、上嵌带、上嵌块板、前固定杆、下嵌带、锁定环、下嵌块板、后固定杆、稳定漏杆,所述上嵌块板与前固定杆的上方相嵌套,所述前固定杆与锁定环的内侧相连接,所述前固定杆与下嵌块板的上表面相嵌套,所述后固定杆与上嵌块板的下表面相连接,所述后固定杆与下嵌块板的上表面相嵌套,所述下嵌带与下嵌块板的下方相焊接,所述稳定漏杆与上嵌块板的下方相连接,所述稳定漏杆与下嵌块板的上方相嵌套,所述稳定漏杆包括上紧固环、上嵌环、上紧固垫圈、上支撑环、上支撑筋、中空管、漏孔、下支撑筋、下嵌环、下紧固环、下紧固垫圈、下支撑环、支撑杆壳,所述上紧固环与上嵌环的内侧相嵌套,所述上紧固环与中空管的外侧相连接,所述上紧固垫圈与上支撑环的左表面相贴合,所述上紧固垫圈与中空管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上支撑环与上支撑筋的左侧相焊接,所述上支撑环与中空管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上支撑筋与支撑杆壳的外侧相焊接,所述中空管与支撑杆壳的内侧相嵌套,所述漏孔与中空管相连接,所述漏孔与支撑杆壳相嵌套,所述下支撑筋与支撑杆壳的外侧相焊接,所述下嵌环与下紧固环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下支撑筋与下支撑环的左侧相焊接,所述下紧固环与中空管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下紧固垫圈与下支撑环的右侧相贴合,所述紧固环与上嵌块板的上表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外嵌套环与前固定杆的外侧相嵌套。

进一步地,所述外嵌套环与上嵌块板的上表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上嵌带与上嵌块板的上方相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固定杆为圆柱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前固定杆为号钢材制成的。

进一步地,所述上嵌块板为铝合金制成的。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在集块建筑夹心墙中的隐式埋件,结构上设有稳定漏杆,稳定漏杆与上嵌块板的下方相连接,当对夹心层进行浇灌时将液态材料灌入夹心层,由液体带来的高压将多余的气泡挤入漏孔,通过中空管将气体排入上紧固环后排出,同时螺紧上紧固环与下紧固环对内进行密封,这样在对夹心层进行浇灌材料时就不会有过量的气泡。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在集块建筑夹心墙中的隐式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稳定漏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嵌套环-1、上嵌带-2、上嵌块板-3、前固定杆-4、下嵌带-5、锁定环-6、下嵌块板-7、后固定杆-8、稳定漏杆-9、上紧固环-901、上嵌环-902、上紧固垫圈-903、上支撑环-904、上支撑筋-905、中空管-906、漏孔-907、下支撑筋-908、下嵌环-909、下紧固环-910、下紧固垫圈-911、下支撑环-912、支撑杆壳-9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在集块建筑夹心墙中的隐式埋件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外嵌套环1、上嵌带2、上嵌块板3、前固定杆4、下嵌带5、锁定环6、下嵌块板7、后固定杆8、稳定漏杆9,所述上嵌块板3与前固定杆4的上方相嵌套,所述前固定杆4与锁定环6的内侧相连接,所述前固定杆4与下嵌块板7的上表面相嵌套,所述后固定杆8与上嵌块板3的下表面相连接,所述后固定杆8与下嵌块板7的上表面相嵌套,所述下嵌带5与下嵌块板7的下方相焊接,所述稳定漏杆9与上嵌块板3的下方相连接,所述稳定漏杆9与下嵌块板7的上方相嵌套,所述稳定漏杆9包括上紧固环901、上嵌环902、上紧固垫圈903、上支撑环904、上支撑筋905、中空管906、漏孔907、下支撑筋908、下嵌环909、下紧固环910、下紧固垫圈911、下支撑环912、支撑杆壳913,所述上紧固环901与上嵌环902的内侧相嵌套,所述上紧固环901与中空管906的外侧相连接,所述上紧固垫圈903与上支撑环904的左表面相贴合,所述上紧固垫圈903与中空管906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上支撑环904与上支撑筋905的左侧相焊接,所述上支撑环904与中空管906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上支撑筋905与支撑杆壳913的外侧相焊接,所述中空管906与支撑杆壳913的内侧相嵌套,所述漏孔907与中空管906相连接,所述漏孔907与支撑杆壳913相嵌套,所述下支撑筋908与支撑杆壳913的外侧相焊接,所述下嵌环909与下紧固环910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下支撑筋908与下支撑环912的左侧相焊接,所述下紧固环910与中空管906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下紧固垫圈911与下支撑环912的右侧相贴合,所述紧固环901与上嵌块板3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外嵌套环1与前固定杆4的外侧相嵌套,所述外嵌套环1与上嵌块板3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上嵌带2与上嵌块板3的上方相焊接,所述前固定杆4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前固定杆4为45号钢材制成的,所述上嵌块板3为铝合金制成的。

本专利所说的上紧固垫圈903指垫在被连接件与螺母之间的零件。一般为扁平形的金属环,用来保护被连接件的表面不受螺母擦伤,分散螺母对被连接件的压力,所述上支撑筋905又叫加劲箍筋,在桩基础中,钢筋骨架除按设计规定设置外,并每隔2m另外增设焊接直径16mm箍筋一道,以增强钢筋笼吊装的刚度,这种增强钢筋笼吊装刚度的箍筋,就叫做加劲筋。

在进行使用时将材料灌入夹心层,通过松开上紧固垫圈903与下紧固垫圈911将上嵌块板3与下嵌块板7松开,同时将材料中的气泡挤入漏孔907通过中空管906将气体排入上支撑环904与下支撑环912后排出,然后将下紧固环910与上紧固环901旋紧即可,这样在对夹心层进行浇灌材料时就不会有过量的气泡。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对夹心层进行浇灌时效果较差,导致夹心层材料在浇灌时会出现大量气泡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本实用新型一种用在集块建筑夹心墙中的隐式埋件,结构上设有稳定漏杆,稳定漏杆与上嵌块板的下方相连接,当对夹心层进行浇灌时将液态材料灌入夹心层,由液体带来的高压将多余的气泡挤入漏孔,通过中空管将气体排入上紧固环后排出,同时螺紧上紧固环与下紧固环对内进行密封,这样在对夹心层进行浇灌材料时就不会有过量的气泡,具体如下所述:

所述稳定漏杆9包括上紧固环901、上嵌环902、上紧固垫圈903、上支撑环904、上支撑筋905、中空管906、漏孔907、下支撑筋908、下嵌环909、下紧固环910、下紧固垫圈911、下支撑环912、支撑杆壳913,所述上紧固环901与上嵌环902的内侧相嵌套,所述上紧固环901与中空管906的外侧相连接,所述上紧固垫圈903与上支撑环904的左表面相贴合,所述上紧固垫圈903与中空管906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上支撑环904与上支撑筋905的左侧相焊接,所述上支撑环904与中空管906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上支撑筋905与支撑杆壳913的外侧相焊接,所述中空管906与支撑杆壳913的内侧相嵌套,所述漏孔907与中空管906相连接,所述漏孔907与支撑杆壳913相嵌套,所述下支撑筋908与支撑杆壳913的外侧相焊接,所述下嵌环909与下紧固环910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下支撑筋908与下支撑环912的左侧相焊接,所述下紧固环910与中空管906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下紧固垫圈911与下支撑环912的右侧相贴合,所述紧固环901与上嵌块板3的上表面相贴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