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2291发布日期:2018-07-24 20:24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材料搅拌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建筑材料,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混凝土的搅拌过程非常重要,如果搅拌不均,则直接影响其性能。

目前,公开号为CN20641632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它通过设置在机座上的内搅拌筒和外搅拌筒,以及设置在动力轴上的若干螺旋板,动力轴上还设置有用于使内搅拌筒与动力轴呈反向转动的变向组件,以此来提高搅拌装置的搅拌效率,内外混合搅拌能有效减少搅拌时间,螺旋板和内混流板、外混流板和搅拌叶相反的转动方向使得对混凝土的搅拌更为快速。

这种混凝土搅拌装置虽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搅拌结构,但是内、外搅拌筒在转动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物料会附着在筒壁上,搅拌无法充分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其具有搅拌效率高,搅拌充分均匀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筒体、固定连接在筒体顶端的机架、与机架通过支撑架固定连接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竖向安装,其转动轴的轴线与筒体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电机末端连接出减速机,所述减速机末端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远离减速机的端部连接有从动轴,所述从动轴延伸至筒体内,且在从动轴远离输出轴的端部同轴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的轴身套设有桨式搅拌器和锚式搅拌器,所述搅拌轴末端安装有底支撑,所述底支撑与筒体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桨式搅拌器和锚式搅拌器同轴安装在搅拌轴上,使得桨式搅拌器和锚式搅拌器实现同轴转动;筒体内通过锚式搅拌器和桨式搅拌器的配合使的物料的搅拌更加充分均匀。

进一步设置:所述输出轴与从动轴之间采用联轴器进行连接;所述从动轴与搅拌轴之间采用法兰联轴器进行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轴的轴向通过联轴器和法兰联轴器进行连接,通过这种方法连接,使得轴与轴之间共同旋转并传递扭矩,提高了轴系的动态性能。

进一步设置:所述底支撑包括套筒和支撑台,所述套筒内设有轴承,所述套筒外部设有一限位孔,所述支撑台呈圆台形,所述支撑台与筒体内壁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轴的转动中心得到限定,搅拌轴末端得到支撑,同时支撑台设置为圆台形可以大大减少底支撑与筒体之间的接触压力。

进一步设置:所述的锚式搅拌器包括左搅拌器和右搅拌器;所述的桨式搅拌器包括左桨式搅拌叶和右桨式搅拌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筒体内的搅拌器拆装更为简便,方便后期的维修与维护。

进一步设置:所述左搅拌器与右搅拌器均呈U型,包括底刮板和上刮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U形设计,物料落入底部后,使得搅拌时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搅拌效率,使得搅拌更为均匀。

进一步设置:所述的锚式搅拌器底面与筒体的底部之间设有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物料下落时,堆积在筒体底部的物料也能得到充分的搅拌。

进一步设置:所述左桨式搅拌叶与右桨式搅拌叶均包括侧搅拌叶、底板、上板和弧形桨叶,所述上板与底板长度方向的一端均与哈夫节固定连接,所述上板与底板长度方向垂直连接,所述侧搅拌叶与底板远离哈夫节的一端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物料下落过程中,搅拌时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搅拌效率,使得搅拌更为均匀。同时侧搅拌叶可以防止物料在搅拌过程中向筒内壁飞溅,使物料利用充分。

进一步设置:所述的左搅拌器和右搅拌器之间以及左桨式搅拌叶和右桨式搅拌叶之间均通过哈夫节套设在搅拌轴上,哈夫节一边设置有定位螺孔,哈夫节另一边设置有键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定位螺孔和定位键,使得搅拌器与轴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固,同时使得搅拌器与轴的同轴转动更加准确,最大化地利用扭矩。

进一步设置:所述的弧形桨叶设置在底板的一长度方向的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桨式搅拌器与落入筒体内的物料的接触面积得到进一步增大,使得搅拌更加充分均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锚式搅拌器和桨式搅拌器的结构设置,使得物料下落过程中以及下落后,都能够得到充分均匀的搅拌,大大提高了搅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支撑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左搅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右搅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桨式搅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机;2、减速机;3、机架;4、联轴器;5、安装底盖;6、法兰联轴器;7、搅拌轴;8、桨式搅拌器;81、右桨式搅拌叶;812、侧搅拌叶;813、底板;814、上板;82、左桨式搅拌叶;83、弧形桨叶;9、锚式搅拌器;91、左搅拌器;911、底刮板;912、上刮板;913、定位螺孔;914、键槽;915、螺纹孔;92、右搅拌器;93、哈夫节;10、底支撑;101、套筒;102、支撑台;103、限位孔;104、轴承;11、支撑架;12、密封件;13、输出轴;14、从动轴;15、筒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参照图1,包括筒体15和机架3。筒体15上端设有一开口,该开口处设置有安装底盖5,机架3架立在安装底盖5上。机架3上方设置有支撑架11,支撑架11底部与机架3端部紧固连接。支撑架11上方安装有电机1,电机1竖向安装在支撑架11上,电机1底部与支撑架11端部固定连接。

电机1末端连接出减速机2,减速机2位于支撑架11内,支撑架11在支撑电机1的同时,对减速机2起到保护作用。

设置于筒体15内部,且在减速器2的输出轴13的轴向方向,依次连接有从动轴14和搅拌轴7。输出轴13和从动轴14之间采用联轴器4连接,从动轴14和搅拌轴7之间采用法兰联轴器6连接。

从动轴14通过安装底盖5穿入筒体15内,在从动轴14通过安装底盖5的位置,设置有一密封件12,密封件12采用机械密封的方式,对轴穿过时产生的间隙进行密封,提高筒体15的密封性。

参照图2,搅拌轴7末端套设在底支撑10内,底支撑10包括套筒101和支撑台102,套筒101内设有一轴承104,用于固定搅拌轴7。在套筒101的外部,设置有一限位孔103,通过定位螺栓穿过螺纹孔对内设于套筒101内的轴承104进行定位和紧固。当电机1开始工作并带动轴转动时,底支撑10套设在搅拌轴7下端,可限定轴的转动中心。套筒101底端连接有支撑台102,支撑台102为圆台形状构造。

参照图3和图4,底支撑10上方连接有锚式搅拌器9,锚式搅拌器9包括左搅拌器91和右搅拌器92。

左搅拌器91包括底刮板911和上刮板912,底刮板911板面方向为U形,上刮板912侧面方向为U形板,上刮板912侧面与底刮板911正面垂直连接;

右搅拌器92包括底刮板911和上刮板912,底刮板911板面方向为U形,上刮板912侧面方向为U形板,上刮板912侧面与底刮板911背面垂直连接。

左搅拌器91和右搅拌器92之间设置有哈夫节93,左搅拌器91和右搅拌器92通过哈夫节93套设在搅拌轴7上。

哈夫节93与左搅拌器91连接的部分设置有一定位螺孔913,搅拌轴7的对应位置也设置有一螺孔,左搅拌器91通过定位螺孔913确定其在搅拌轴7上的位置。

哈夫节93与右搅拌器92连接的部分设置有一键槽914,搅拌轴7的对应位置也设置有一键槽,右搅拌器92通过键定位确定其在搅拌轴7上的位置。

在锚式搅拌器9的上方依据设计要求,依次设置有桨式搅拌器8。

参照图5,桨式搅拌器8包括左桨式搅拌叶82和右桨式搅拌叶81。

左桨式搅拌叶82包括底板813、上板814、弧形桨叶83和侧搅拌叶812。底板813为一梯形板,上板814为一矩形板。上板814侧面与底板813的正梯形面垂直连接。

右桨式搅拌叶81包括底板813、上板814、弧形桨叶83和侧搅拌叶812。上板814侧面与底板813的反梯形面垂直连接。

侧搅拌叶812分别连接在左、右桨式搅拌叶远离轴身的一端,侧搅拌叶812沿着梯形底板813的斜侧面设置。

左桨式搅拌叶82和右桨式搅拌叶81之间通过哈夫节93套设在搅拌轴7的轴身上。

分别选取左、右桨式搅拌叶的上板814或底板813的一长度方向的侧面,在该侧面上设置一弧形桨叶83。

上述横搅拌叶811、侧搅拌叶812、弧形桨叶83、左搅拌叶912和右搅拌叶922的边缘棱边均采用倒圆角处理,可避免物料进入接触时的应力集中。

工作过程:启动电机1,电机1输出的动力经减速机2实现增矩,增大的转矩传递到输出轴13上,输出轴13与从动轴14之间采用联轴器4连接,从动轴14接收来自输出轴的扭矩,通过法兰联轴器6传递给搅拌轴7。

搅拌轴7上依次设置有桨式搅拌器8和锚式搅拌器9,两者与轴之间采用定位键连接和定位螺栓连接,可以实现桨式搅拌器8和锚式搅拌器9与搅拌轴7同速转动。

物料由筒体15上部的物料口落入筒体15内,在下落的过程中,首先经过桨式搅拌器8,由于桨式搅拌器8采用底板和上板结构,可以使物料与各个桨式搅拌器8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得物料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搅拌,混合均匀。同时桨式搅拌器8的侧板设置可以使物料在搅拌旋转的过程中避免因为离心力而飞出搅拌范围,更加充分地搅拌了需要加工的物料。

物料经过桨式搅拌器8的搅拌后,下落至锚式搅拌器9,最后落至筒体15底部。锚式搅拌器9下端距离筒体15底部之间设有间隙,当物料下落时,锚式搅拌器9一方面对正在下落的物料进行搅拌,另一方面对于已经落至筒体15底部的物料进行再搅拌处理,使得落入筒体15的物料搅拌充分并且均匀。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