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低多层的装配式建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5234发布日期:2018-10-13 02:11阅读:1248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是一种适用于低多层的装配式建筑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尽管国家推广工业化住宅的力度空前,成效还是甚微,结果与目标存在巨大反差:目标是发挥工业化生产高效率、低成本优势,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材料消耗和建造成本;结果是建造环节明显增加、构件制作机械化程度不高、材料消耗不降反增,建造成本显著增加。就目前装配式居住建筑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设计还未能形成标准化、模数化,只有设计标准化、模数化发展,才能带动构件标准化和生产产业化发展;2)装配式建筑体系比较多,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统一的标准体系;3)构件未形成工业化生产,构件制作并未实现大批量、流水线、机械化生产,只是将现场的人工作业转化为工厂的人工作业,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特征并未显著改善,反而因为增加了制作、运输、安装环节,显著增加了建造成本,产生了不可克服的矛盾;4)预制构件产能不足尤其是瞬时产能不足,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没有标准化的产品,属于私人定制,构件瞬时产能不足;5)施工机械化水平不够,目前的装配式结构大部分为部分装配式,避免不了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工艺,仍然要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减少干湿交叉作业引起的现场施工工艺复杂及施工质量问题;6)造价高,目前的装配式建筑造价比现浇结构要高。

我国现有低多层建筑多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这种体系虽然不存在突梁、突柱等影响建筑使用面积的问题,符合当前我国居民生活需要。但此类结构体系在采用工业化设计时常常遇到预制构件标注化程度低(建筑平、立面类型多),构件生产成本高(模具利用率低)、安装难度大(现浇节点处还需要支模)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型装配式建筑系统,达到提高工业化率与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适用于低多层的装配式建筑系统,该系统以集围护、自保温、防火、饰面于一体的集成化墙体为核心,具有重量轻、工业化程度高、免模施工等特点。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低多层的装配式建筑系统,包括:

装配式预制墙体,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为木丝水泥板;

现浇混凝土柱,所述现浇混凝土柱竖向布置且与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固定连接;以及

现浇混凝土梁,所述现浇混凝土梁水平布置且与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固定连接。

本申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所述现浇混凝土柱布置在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的左侧或/和右侧。

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包括夹心层以及分别布置于所述夹心层内外两侧的内页板和外页板,所述内页板和外页板均具有大于所述夹心层的横向尺寸,从而在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的左侧或/和右侧形成有介于所述内页板和外页板之间的竖向槽口,所述现浇混凝土柱以所述内页板和外页板为模板浇筑在所述竖向槽口内。

所述现浇混凝土梁布置在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的顶部。

所述内页板和外页板均具有大于所述夹心层的竖向尺寸,从而在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的顶部或/和底部形成有介于所述内页板和外页板之间的横向槽口,所述现浇混凝土梁以所述内页板和外页板为模板浇筑在所述横向槽口内。

所述现浇混凝土梁固定连接水平布置的现浇楼板。

所述现浇楼板为楼层板。

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上开设有门窗洞口。

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中预埋有管线。

所述内页板和外页板的外侧均分别浇筑有作为饰面层的一层水泥砂浆。

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创新装配式建筑系统,实现大批量、流水线、标准化生产及机械化安装,降低构件制作成本,实现工程应用,促进我国装配式住宅进程。这种新型住宅体系突破了传统低多层装配式建筑构件种类繁多的缺点,只使用标准化的预制集成化墙体,由于集成化墙体自身的材料特性,不需要再另外做保温层,大大减少了混凝土构件种类和现场需要的模板数量,便于预制构件的标准化设计、生产和施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介绍:

图1至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适用于低多层装配式建筑系施工各工序的演示图。

其中:1-装配式预制墙体,101-夹心层,102-内页板,103-外页板,104-竖向槽口,105-横向槽口,106-饰面层,2-现浇混凝土柱,201-柱钢筋,3-现浇混凝土梁,301-梁钢筋,4-现浇楼板,5-预制叠合楼板,6-可拆卸临时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9示出了本申请这种适用于低多层装配式建筑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该低多层装配式建筑系统的构建过程如下:

一、制作装配式预制墙体1。

1)在工厂生成木丝水泥板。

2)根据设计尺寸将木丝水泥板进行切割;

3)如图1,在木丝水泥板的顶部和两侧分别切出横向槽口和竖向槽口,必要时也可在木丝水泥板底部切出横向槽口,如有管线需预埋,还需切出管线预埋槽;该木丝水泥板可以制作为开门窗洞口或无门窗洞口的形式;

4)如图2,在木丝水泥板内外页板外侧各浇筑10mm厚度的水泥砂浆作为饰面层,形成完整的集成式装配式预制墙体。

二、现场安装。

1)如图3,将装配式预制墙体放置在现场预设位置后,在装配式预制墙体外页板上部安装可拆卸临时模板6;

2)如图4,在竖向槽口放入柱钢筋201;

3)如图5,在横向槽口放入梁钢筋301;

4)如图6,浇筑柱混凝土,形成现浇混凝土柱2;

5)如图7,在装配式预制墙体上部放置水平布置的预制叠合楼板5;

6)如图8,浇筑梁混凝土,形成现浇混凝土梁3;在预制叠合楼板5处浇筑板混凝土,形成现浇楼板4;

7)如图9,拆下可拆卸临时模板6,继续上一层的集成楼板安装。

施工完成后,所形成的适用于低多层装配式建筑系统主要包括:装配式预制墙体1,现浇混凝土柱2和现浇混凝土梁3。现浇混凝土柱竖向布置且与装配式预制墙体1固定连接。现浇混凝土梁3水平布置且与装配式预制墙体1固定连接。其中:

装配式预制墙体1为木丝水泥板,木丝水泥板具有保温、易切割、轻质、吸潮、防火、隔音的特性。装配式预制墙体1包括夹心层101以及分别布置于夹心层内外两侧的内页板102和外页板103,内页板和外页板可以作为现浇梁和现浇柱的模板使用。内页板102和外页板103的外侧均分别浇筑有作为饰面层 106的一层厚度为10mm的水泥砂浆,以起到防水、防火、气密保温和饰面的作用。

内页板102和外页板103均具有大于所述夹心层101的横向尺寸,从而在装配式预制墙体1的左侧或/和右侧形成有介于内页板102和外页板103之间的竖向槽口104,现浇混凝土柱2以内页板102和外页板103为模板浇筑在竖向槽口104内。

内页板102和外页板103均具有大于所述夹心层101的竖向尺寸,从而在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1的顶部或/和底部形成有介于所述内页板102和外页板 103之间的横向槽口105,现浇混凝土梁3以内页板102和外页板103为模板浇筑在所述横向槽口105内。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能够了解本申请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申请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