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6255发布日期:2018-08-14 17:31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固定建筑物套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导致城市中心地段的土地越来越少。目前我国城市中存在有大量的90年及其之前代建造的4层左右的旧砌体房屋,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旧建筑与城市面貌和人们的需求产生差距,存在功能差、抗震能力差等缺陷,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城市旧城改造中,由于一些旧建筑未达到使用年限,但又需要进行综合改造提升。如果对这些旧建筑拆除新建,必然带来建筑垃圾无处排放、异地搬迁安置等问题,这与建设绿色发展、和谐社会的宗旨不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旧建筑拆除新建导致建筑垃圾处理难、异地搬迁安置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包括设置在旧建筑上方的高层建筑,所述高层建筑为框桁架结构体系,所述框桁架结构体系包括框架柱、底部横梁和若干个设置于底部横梁上方的桁架横梁,所述框架柱设置于旧建筑四周,所述底部横梁设置于旧建筑上方,所述底部横梁与其相邻的桁架横梁间、相邻的两个桁架横梁间均设有斜撑柱,所述斜撑柱靠近两侧框架柱设置,所述底部横梁与最底部桁架横梁间设有桁架立柱。

进一步地,所述高层建筑的基础紧邻旧建筑的基础设置,所述旧建筑的基础为灰土基础,所述高层建筑的基础为多个灌注桩,所述灌注桩向下延伸至灰土基础下方土层内,所述框架柱设置在所述灌注桩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灌注桩为扩底桩,所述扩底桩包括扩底部、直段部和桩帽部,所述桩帽部的底标高不低于灰土基础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扩底桩的扩底部的最大外边缘不超出灰土基础内边线;所述灰土基础的宽度为a,所述扩底桩的直段部长度H大于2a。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柱内侧面设有用于与后期续建部分相连的预留节点,所述预留节点设置在底部横梁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横梁下方设有与桁架立柱相对应的连接节点,所述连接节点包括设置于底部横梁下方的混凝土连接墩,所述连接墩底部设有用于与后期续建部分下延柱相连的预埋钢板,所述预埋钢板通过连接结构与上方的桁架立柱及下方的下延柱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锚筋和植筋,所述锚筋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连接墩中,所述锚筋的另一端贯穿所述预埋钢板并固定;所述植筋的一端设置于所述下延柱内,所述植筋的另一端贯穿所述预埋钢板并植入所述连接墩及桁架立柱内。

进一步地,所述锚筋为多个、且间隔并列设置于所述预埋钢板中部;所述植筋为多个、且设置于所述下延柱的四周。

进一步地,所述桁架立柱内的纵筋贯穿所述连接墩后焊接固定在所述预埋钢板的上表面;所述下延柱内的纵筋在预埋钢板底面折弯后焊接固定在预埋钢板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预埋钢板的上方与连接墩之间、下方与下延柱之间均灌注早强补偿收缩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通过在旧建筑外套建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框架柱设置在旧建筑的四周,上方的底部横梁、桁架横梁、桁架立柱及斜撑柱构成框桁架结构体系,满足了在旧建筑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在旧建筑之上通过框桁架结构体系实现套建加层,达到原地增层扩建、就地安置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中旧建筑基础与高层建筑基础的位置关系图;

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中连接节点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图4中预埋件的上表面结构图;

图6为图4中预埋件的下表面结构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旧建筑,2-框架柱,3-底部横梁,4-斜撑柱,5-桁架立柱,6-高层建筑,7-桁架横梁,8-灰土基础,9-灌注桩,10-预留节点,12-连接墩,13-下延柱,14-预埋钢板,15-锚筋,16-植筋,17-纵筋一,18-纵筋二;80-底面,81-内边线,90-扩底部,91-直段部,92-桩帽部,93-最大外边缘,94-扩底部开挖起始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进行说明。所述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包括设置在旧建筑1上方的高层建筑6,所述高层建筑6为框桁架结构体系,所述框桁架结构体系包括框架柱2、底部横梁3和若干个设置于底部横梁3上方的桁架横梁7,所述框架柱2设置于旧建筑1四周,所述底部横梁3设置于旧建筑1上方,所述底部横梁3与其相邻的桁架横梁7间、相邻的两个桁架横梁7间均设有斜撑柱4,所述斜撑柱4靠近两侧框架柱2设置,所述底部横梁3与最底部桁架横梁7间设有桁架立柱5。其中,底部横梁及其上方的桁架横梁均为结构相同的桁架梁。通过采用框桁架结构体系套建于原有砌体结构的旧建筑以上,能够承受建筑荷载与地震作用,与原有砌体结构的旧建筑分为两个独立的结构单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不拆除既有多层建筑并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层结构套建高层技术,通过在旧建筑外套建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框架柱设置在旧建筑的四周,上方的底部横梁、桁架横梁、桁架立柱及斜撑柱构成框桁架结构体系,满足了在旧建筑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在旧建筑之上通过框桁架结构体系实现套建加层,达到原地增层扩建、就地安置的目的。利用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拆迁带来的建筑垃圾和异地安置问题,节省投资,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当既有旧建筑进深较大时,框桁架结构体系需要施加预应力,以减少结构断面。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高层建筑6的基础紧邻旧建筑1的基础设置,所述旧建筑1的基础为灰土基础8,所述高层建筑6的基础为多个灌注桩9,所述灌注桩9向下延伸至灰土基础8下方土层内,所述框架柱2设置在所述灌注桩9的上方,保证新建高层建筑基础的强度和刚度。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灌注桩9为扩底桩,所述扩底桩包括扩底部90、直段部91和桩帽部92,所述桩帽部92的底标高不低于灰土基础8底面。在保证灌注桩稳固性的同时,也对灰土基础起到嵌固约束作用。

所述扩底桩的扩底部90的最大外边缘93不超出灰土基础8内边线,以此来保证灰土基础的稳固性;所述灰土基础8的宽度为a,所述扩底桩的直段部91长度H大于2a,通过加大扩底桩直段部的长度,来减小扩底桩对灰土基础的干扰;所述旧建筑1墙体的轴线C与高层建筑6墙体的轴线D间的距离L为1500mm,可以获得土地利用的最大化。

在扩底桩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开挖扩底桩基础时,沿既有旧建筑的条形灰土基础开挖扩底桩需要间隔至少两个以上桩位开挖,开挖的扩底桩的桩基施工完毕后方可进行相邻扩底桩的桩基开挖并保持间隔两个桩位。扩底桩的施工步骤如下:

首先竖直开挖至扩底桩扩底部的底部,即扩底部的最大外边缘93所在平面处;然后进行条形灰土基础正下方的扩底部的锥体开挖,即图2中纵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扩底部开挖起始段94;扩底部开挖起始段的周围地基土验收合格后,开挖的锥体部分及其周围护圈进行浇筑混凝土;待上述浇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设计强度50%-70%时,可继续按图纸开挖扩底部的剩余部分,开挖验收合格后,下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

扩底桩浇注施工需注意:对于扩底桩的各部分进行分次浇筑,分次浇筑的混凝土界面应凿毛并清理干净,扩底部开挖起始段施工时应预留界面连接短筋。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框架柱2内侧面设有用于与后期续建部分相连的预留节点10,所述预留节点10设置在底部横梁3下方。当下方旧建筑拆除后,需要在底部横梁下方进行续建,利用预留节点在高层建筑下方进行后期续建部分的续建,能够保证高层建筑的整体强度。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底部横梁3下方设有与桁架立柱11相对应的连接节点,所述连接节点包括设置于底部横梁3下方的混凝土连接墩12,所述连接墩12底部设有用于与后期续建部分下延柱13相连的预埋钢板14,所述预埋钢板14通过连接结构与上方的桁架立柱11及下方的下延柱13相连。预埋钢板通过连接结构实现与框架柱及下延柱的连接固定,满足新建高层建筑抗震受力的设计要求。当旧建筑拆除之后,利用混凝土连接墩及其下方预埋钢板来实现与后期续建部分的连接。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连接结构包括锚筋15和植筋16,所述锚筋15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连接墩12中,所述锚筋15的另一端贯穿所述预埋钢板14并固定;所述植筋16的一端设置于所述下延柱13内,所述植筋16的另一端贯穿所述预埋钢板14并植入所述连接墩12及桁架立柱11内。利用锚筋实现预埋件与连接墩的连接,同时利用植筋实现预埋钢板与下方下延柱的连接,保证了框架柱下方后期续建部分的下延柱连接节点处的受力传导性能良好。

其中,所述植筋16延伸入桁架立柱11内的长度L’为120mm,能够有效保证桁架立柱与下延柱的连接强度,提高新建高层建筑的整体强度。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5、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锚筋15为多个、且间隔并列设置于所述预埋钢板14中部;所述植筋16为多个、且设置于所述下延柱13的四角部位内。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图5中锚筋15为三个,图6中植筋16为四个,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锚筋和植筋的具体数量,通过锚筋和植筋保证连接墩及下延柱与预埋钢板的可靠连接,同时也保证了上下受力的均匀传导。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5、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桁架立柱11内的纵筋一17贯穿所述连接墩12后焊接固定在所述预埋钢板14的上表面;所述下延柱13内的纵筋二18在预埋钢板14底面折弯后焊接固定在预埋钢板14下表面。纵筋一端部或折弯后与预埋件上表面焊接固定,纵筋二端部折弯后与预埋件下表面焊接固定,均采用双面施焊,施焊长度为110mm,有效保证竖向传力的贯通性和结构的完整性。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预埋钢板14的上方与连接墩12之间、下方与下延柱13之间均灌注早强补偿收缩混凝土。借助早强补偿收缩混凝土提高预埋钢板与连接墩、下延柱间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同时能够有效防止混凝土开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