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架梁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6259发布日期:2018-08-14 17:31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屋架梁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对屋架结构的局部加固中,增加屋架上梁体抗拉、抗压强度的方法通常包括粘贴碳纤维布、粘钢、增大截面积这几种,其中,增大梁体截面积还需先凿除混凝土结构表面的保护层再增加钢筋,所述几种增加梁体强度的方法都是对现有已变形的屋架结构进行被动加固,被动加固给原有屋架结构带来的变形不可估量,削弱了原有屋架结构的强度;当原屋架结构严重老化时,局部加固也于事无补,必须大面积更换屋架的各种梁体,加固成本高,且严重影响房屋其他结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的屋架梁加固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屋架梁加固结构,所述屋架梁加固结构包括梁体、包裹在所述梁体两端的两个钢制连接件以及连接在所述两个连接件之间的拉杆;其中,

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侧夹件、第二侧夹件和连接板,所述第一侧夹件包括呈一体结构的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一顶板和第一翼板,所述第二侧夹件包括呈一体结构的第二底板、第二侧板、第二顶板和第二翼板;

所述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粘贴在梁体底壁上,所述第一侧板粘贴在梁体前侧壁上,所述第二侧板粘贴在梁体后侧壁上,所述连接板粘贴在梁体顶壁上且与所述第一顶板、第二顶板连接,所述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连接。

所述第一翼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板、第一顶板和第一侧板之间,垂直于梁体的前侧壁向前延伸,所述第二翼板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板、第二顶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垂直于梁体的后侧壁向后延伸;在所述第一翼板中部开设有第一长圆孔,在所述第二翼板中部开设有第二长圆孔。

所述拉杆包括与梁体平行设置的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第一拉杆连接在所述两个连接件上的第一长圆孔之间,所述第二拉杆连接在所述两个连接件上的第二长圆孔之间。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翼板、第二翼板中部的钢制垫片,在所述垫片中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长圆孔、第二长圆孔位置对应、外形匹配的垫片孔。

优选的,所述垫片为厚8~12mm的钢板,所述垫片焊接至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二底板、第二侧板、连接板通过结构胶粘贴至梁体外壁上,所述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二底板、第二侧板、连接板与梁体外壁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倒刺。

优选的,所述倒刺为直径4~8mm的螺纹钢,所述螺纹钢焊接在所述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二底板、第二侧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一顶板、第一翼板、第二底板、第二侧板、第二顶板和第二翼板以及连接板为厚15~18mm的钢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一顶板和第一翼板为一体成型或焊接为一体结构;第二底板、第二侧板、第二顶板和第二翼板为一体成型或焊接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顶板、第二顶板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拉杆为钢拉杆或钢绞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屋架梁加固结构,通过在梁体侧增设的拉杆对梁体进行预应力张拉,实现了对屋架梁的预应力加固,所述连接件可为所述拉杆提供可靠的支撑,有效延缓了原有屋架结构的变形,延长了屋架的使用期限,克服了被动加固屋架结构造成原屋架结构变形及削弱房屋其他结构稳定性的缺陷,降低了屋架加固成本;且该屋架梁加固结构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方便,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屋架梁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区放大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图3的C-C剖视图;

图6是图3的D-D剖视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0-梁体;21,22-连接件;211-第一底板;212-第一侧板;213-第一顶板;214-第一翼板;221-第二底板;222-第二侧板;223-第二顶板;224-第二翼板;2140-第一长圆孔;2240-第二长圆孔;31-第一拉杆;32-第二拉杆;41,42-垫片;410,420-垫片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屋架梁加固结构,适用于现有各种屋架结构中的梁体加固,如三角形屋架、拱形屋架或梯形屋架等。

请参阅图1-图3,图1是本实施例中屋架梁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区放大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所述屋架梁加固结构包括梁体10、包裹在所述梁体10两端的两个钢制连接件21、22以及连接在所述两个连接件21、22之间、与所述梁体10平行的第一拉杆31和第二拉杆32,所述第一拉杆31和第二拉杆32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拉杆31设置在所述梁体10前侧,所述第二拉杆32设置在所述梁体10后侧。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屋架梁体加固结构,通过在梁体10的前侧和后侧增设拉杆31、32,所述拉杆31、32从所述梁体10的前侧和后侧对梁体10进行预应力张拉,实现了对梁体10的预应力加固,有效延缓了原有屋架结构的变形,延长了屋架的使用期限,同时也可以克服被动加固屋架结构造成原屋架结构变形及削弱房屋其他结构稳定性的缺陷,降低了屋架加固成本。优选的,所述拉杆31、32为钢拉杆或钢绞线。

所述连接件21和22包裹在所述梁体10的外壁上,与所述梁体10牢固连接,可以对所述梁体10上有裂纹的部分进行包覆加固,并为所述第一拉杆31和第二拉杆32提供支撑。所述连接件21和22结构相同,其与所述梁体10的连接关系也相同。下面,以其中一个连接件21为例来说明所述连接件21详细结构及其与所述梁体10的连接关系。

请同时参阅图4-图6,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图5是图3的C-C剖视图,图6是图3的D-D剖视图,所述连接件21包括第一侧夹件、第二侧夹件和连接板23,所述第一侧夹件和第二侧夹件将所述梁体10的前侧、后侧和底部的外壁夹持包覆后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连接板将所述梁体10的顶部外壁覆盖并与所述第一侧夹件和第二侧夹件通过紧固件连接。

所述第一侧夹件包括呈一体结构的第一底板211、第一侧板212、第一顶板213和第一翼板214,所述第一顶板213与所述第一底板211水平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侧板212竖直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板211与第一顶板213之间,所述第一侧板212的高度等于所述梁体10的高度,所述第一翼板214竖直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板211、第一顶板213和第一侧板之间,垂直于梁体10的前侧壁向前延伸;所述第二侧夹件与所述第一侧夹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二侧夹件包括呈一体结构的第二底板221、第二侧板222、第二顶板223和第二翼板224,所述第二顶板223与所述第二底板221水平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侧板222竖直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板221与第二顶板223之间,所述第二侧板222的高度等于所述梁体10的高度,所述第二翼板224竖直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板221、第二侧板222和第二顶板223之间,垂直于梁体10的后侧壁向后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板211、第一侧板212、第一顶板213、第一翼板214、第二底板221、第二侧板222、第二顶板223和第二翼板224以及连接板23为厚15~18mm的钢板,优选的,所述钢板的厚度为16mm;所述第一底板211、第一侧板212、第一顶板213、第一翼板214为一体成型或焊接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底板221、第二侧板222、第二顶板223和第二翼板224为一体成型或焊接为一体结构。

所述第一底板211、第二底板221粘贴在梁体10底壁上,所述第一侧板212粘贴在梁体10前侧壁上,所述第二侧板222粘贴在梁体10后侧壁上,所述连接板23粘贴在梁体10顶壁上且与所述第一顶板213、第二顶板223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底板211与第二底板221通过紧固件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23与所述第一顶板213、第二顶板223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板211与第二底板221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板211、第一侧板212、第二底板221、第二侧板222、连接板23通过结构胶粘贴至梁体10上,结构胶粘结强度高、能承受较大载荷、耐老化、耐疲劳、耐腐蚀、在预期寿命内性能稳定,提高了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梁体10之间的粘结强度,使所述连接件21牢固、稳定的连接在所述梁体10外壁上,为所述拉杆31、32提供可靠的支撑,确保所述拉杆31、32对梁体10的有效预应力加固;所述第一底板211、第一侧板212、第二底板221、第二侧板222、连接板23与梁体10的接触面上均设置有倒刺,以增加所述第一底板211、第一侧板212、第二底板221、第二侧板222、连接板23与梁体10外壁之间的摩擦,进一步提高所述连接件21与梁体10之间的结合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倒刺设置为直径4~8mm的螺纹钢,所述螺纹钢焊接在所述第一底板211、第一侧板212、第二底板221、第二侧板222与梁体10粘贴的一侧的表面上。优选的,所述螺纹钢与其所在的第一底板211、第一侧板212、第二底板221、第二侧板22的表面成20~40°设置,所述倒刺的直径设置为6mm。

在所述第一翼板214中部开设有第一长圆孔2140,在所述第二翼板224中部开设有第二长圆孔2240,所述第一拉杆31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两个连接件21和22上的第一长圆孔2140后进行安装固定,所述第二拉杆32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两个连接件21和22上的第二长圆孔2240后进行安装固定,其中,所述拉杆31、32的端部可通过卡具、螺母或锚具进行固定。所述长圆孔2140、2240的设置,使所述拉杆31、32的安装固定位置可适当调节,以确保将所述拉杆31、32固定至理想的位置上,优化所述拉杆31、32对所述梁体10的预应力加固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1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翼板214、第二翼板224中部的钢制垫片41、42,所述垫片41、42用于分散所述拉杆31、32施加在所述连接件21、22上的载荷,缓冲所述连接件21、22上的受力。在所述垫片41、42中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长圆孔2140、第二长圆孔2240位置对应、外形匹配的垫片孔410、420。进一步的,所述垫片41、42为厚8~12mm的钢板,所述垫片41、42焊接在所述第一翼板2140、第二翼板2240上,优选的,所述垫片40的厚度设置为10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