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5683发布日期:2018-08-24 18:58阅读:1032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铁路轨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列车运行时,列车重大的压力是通过两条钢轨传递到轨枕上,再又轨枕传递到道床,最后通过道床传递到大地来消除的,这就要求列车两条钢轨的轨距必须达到严格的设计要求,钢轨轨距达不到要求会引起列车倾覆,后果严重。列车钢轨是通过道钉固定在铁路混凝土轨枕中预埋塑料套管内的,因此,需要对铁路混凝土轨枕中的塑料套管进行精准定位,从而保证钢轨的轨距满足设计要求。列车钢轨是通过道钉固定在铁路混凝土轨枕中预埋套管内的,而套管是预埋在铁路混凝土轨枕中与铁路混凝土轨枕形成一个整体,这就要求铁路混凝土轨枕产品中的预埋套管与轨枕顶面的距离、预埋套管与预埋套管之间的距离,预埋套管中心线与轨枕顶面的垂直度等参数均要达到严格的设计要求,要达到上述严格的设计要求就必须对铁路混凝土轨枕中的套管进行精准定位。

铁路混凝土轨枕是通过铁路混凝土轨枕钢模来生产的,现有的铁路混凝土轨枕套管的固定都是通过圆柱形的定位杆穿过固定在轨枕钢模上的圆柱形定位套来实现对预埋套管的定位。定位过程中定位杆穿过定位套,如果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没有间隙,定位杆穿插不进去;如果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间隙太小,对生产过程中频繁的手工穿插带来困难;若如果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间隙太大,会造成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的距离尺寸超过要求,引起轨枕报废。同时生产过程中频繁的手工穿插会造成杆与套之间的磨损,引起间隙越来越大,进而造成套管之间的距离尺寸超过要求,引起轨枕报废。即便通过实验得出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最合适的间隙大小,由于生产过程中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会频繁的穿插,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会产生磨损,导致定位杆和定位套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仍旧无法避免由于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的间隙过大,预埋套管定位不准确,导致轨枕报废的困境。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该定位装置通过圆锥形定位杆和圆锥形定位套之间的精准配合对预埋套管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实现轨枕的零报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杆、定位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套固定在轨枕钢模壳体的安装位上,所述定位杆设置有与定位套相对应的锥体定位部,所述定位套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杆相对应的锥体孔,所述定位杆穿过所述定位套。

优选地,所述定位套和所述定位杆同轴。

优选地,所述定位杆还设置有杆帽、杆体,所述杆帽和所述杆体通过所述锥体定位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定位杆还设置有杆帽、杆体,所述杆体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所述杆帽与第一杆体相连,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二杆体通过所述锥体定位部相连。

优选地,所述杆体的尾部包括与所述预埋套管的内螺纹相配合的螺纹。

优选地,所述第二杆体的尾部包括与所述预埋套管的内螺纹相配合的螺纹。

优选地,所述杆帽为圆柱形、菱形或六角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通过圆锥形定位杆和圆锥形定位套的连接进行定位,由于圆锥形定位杆和圆锥形定位套之间可以实现自动定心功能,因此,圆锥形定位杆和圆锥形定位套的中心线在紧密联接过程中,它们之间的中心线可以实现自动重合,从而从设计原理上面消除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的间隙,实现了对预埋套管的精准定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浇注完成后已脱模的轨枕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浇注轨枕前安装好预埋塑料套管的整个轨枕钢模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的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的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附图1为浇注完成后已脱模的轨枕5,预埋套管4已埋在混凝土中;列车运行时,列车重大的压力是通过两条钢轨传递到轨枕上,再又轨枕传递到道床,最后通过道床传递到大地来消除的,这就要求列车两条钢轨的轨距必须达到严格的设计要求,钢轨轨距达不到要求会引起列车倾覆,后果严重。列车钢轨是通过道钉固定在铁路混凝土轨枕中预埋塑料套管内的,因此,需要对铁路混凝土轨枕中的塑料套管进行精准定位,从而保证钢轨的轨距满足设计要求。列车钢轨是通过道钉固定在铁路混凝土轨枕中预埋套管内的,而套管是预埋在铁路混凝土轨枕中与铁路混凝土轨枕形成一个整体,这就要求铁路混凝土轨枕产品中的预埋套管与轨枕顶面的距离、预埋套管与预埋套管之间的距离,预埋套管中心线与轨枕顶面的垂直度等参数均要达到严格的设计要求,要达到上述严格的设计要求就必须对铁路混凝土轨枕中的套管进行精准定位。

附图2为浇注轨枕5前安装好预埋套管4的整个轨枕钢模3,定位套2是精确定位焊接在钢模3上。铁路混凝土轨枕是通过铁路混凝土轨枕钢模3来生产的,现有的铁路混凝土轨枕套管的固定都是通过圆柱形的定位杆穿过固定在轨枕钢模上的圆柱形定位套来实现对预埋套管的定位。定位过程中定位杆穿过定位套,如果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没有间隙,定位杆穿插不进去;如果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间隙太小,对生产过程中频繁的手工穿插带来困难;若如果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间隙太大,会造成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的距离尺寸超过要求,引起轨枕报废。同时生产过程中频繁的手工穿插会造成杆与套之间的磨损,引起间隙越来越大,进而造成套管之间的距离尺寸超过要求,引起轨枕报废。即便通过实验得出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最合适的间隙大小,由于生产过程中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会频繁的穿插,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会产生磨损,导致定位杆和定位套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仍旧无法避免由于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的间隙过大,预埋套管定位不准确,导致轨枕报废的困境。

参见附图3、附图4,附图3为现有的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示意图,附图 4为现有的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的剖视图。现有的铁路混凝土轨枕套管的固定是通过圆柱形的定位杆穿过固定在轨枕钢模上的圆柱形定位套来实现对塑料套管的定位。定位过程中定位杆穿过定位套,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间隙配合,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手工穿插的困难。但是,如果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的间隙过大,会导致轨枕套管之间的距离尺寸超过设计要求,导致轨枕报废。即便通过实验得出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最合适的间隙大小,由于生产过程中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会频繁的穿插,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会产生磨损,导致定位杆和定位套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仍旧无法避免由于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的间隙过大,导致轨枕套管之间的距离尺寸超过设计要求,导致轨枕报废的困境。

参见附图5和附图6,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的剖视图。预埋套管的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杆1、定位套2,定位套2固定在轨枕钢模壳体 3的安装位上,定位杆1设置有与定位套2相对应的锥体定位部12,定位套2 设置有与定位杆1相对应的锥体孔,定位杆1穿过定位套2与预埋套管4螺纹连接。通过圆锥形定位杆和圆锥形定位套的连接进行定位,由于圆锥形定位杆和圆锥形定位套之间可以实现自动定心功能,因此,圆锥形定位杆和圆锥形定位套的中心线在紧密联接过程中,它们之间的中心线可以实现自动重合,从而从设计原理上面消除定位杆与定位套之间的间隙,实现了对预埋套管的精准定位。本实施例中,轨枕又称枕木,是铁路配件的一种。只不过现在所用材料不仅仅是木材,混凝土轨枕所用的材料为钢筋混凝土。轨枕既要支承钢轨,又要保持钢轨的位置,还要把钢轨传递来的巨大压力传递给道床。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柔韧性和弹性,硬了不行,软了也不行。列车经过时,它可以适当变形以缓冲压力,但列车过后还得尽可能恢复原状。本申请中使用在混凝土轨枕中的预埋套管是指预埋在混凝土轨枕里面,用来固定钢轨和保持钢轨与钢轨之间相对距离的一种零件。此套管固定代替了以前的混凝土轨枕的硫磺锚固方式,预埋套管的材质为玻纤增强聚酰胺66,钢模是指生产铁路混凝土轨枕的钢制模具,定位套是指固定在钢模上对定位螺杆进行定位的一种钢套,定位螺杆是指穿过定位套连接预埋套管,对预埋套管进行定位的一种钢制螺栓。

本实施例中,定位套2和定位杆1同轴。这样,定位杆穿进定位套后自动保证与轨枕的顶面相垂直,从而避免预埋套管歪斜。

本实施例中,如图6,定位杆1还设置有杆帽11、杆体13,杆帽11和杆体通过锥体定位部12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7,定位杆1还设置有杆帽11、杆体,所述杆体包括第一杆体13,第二杆体15,杆帽11与第一杆体13相连,第一杆体13与第二杆体15通过锥体定位部12相连。

本实施例中,杆体的尾部包括与预埋套管4的内螺纹相配合的螺纹14。

本实施例中,如图7,第二杆体15的尾部包括述预埋套管4的内螺纹相配合的螺纹14。

本实施例中,杆帽11为圆柱形、菱形或六角形。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