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钢结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7749发布日期:2018-06-12 19:25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钢结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钢结构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钢结构装置。



背景技术:

钢结构主要由钢制材料组成,其是主要的建筑结构设备之一。一般的钢结构主要由型钢以及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

由于钢结构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故其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而钢结构底座是用于承重钢结构的设备,常见的钢结构通常由于底座存在安全性能低、稳定性差的缺点,导致其无法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例如在地面不平整的场所,只能通过在钢结构底座下方垫上物体来保证钢结构的平稳牢固,但这样一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平稳效果也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钢结构装置,其结构布置合理,能够满足在不同场所下的使用需求,特别是地面不平整的场所,而且使用简便,平稳效果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钢结构装置,包括支架主体、设置在支架主体底部的多个调节底座以及设置在支架主体侧面上的控制器;每个调节底座均包括连接座、支撑座、以及设置在连接座与支撑座之间的升降器,该升降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支撑座的底部还设有与控制器无线连接的压力传感器。

由此,本发明所述的新型钢结构装置,通过设置在支架主体底部的调节底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自动调节其高度,从而使得支架主体更加平稳牢固,满足了不同场所下的使用需求,而且通过控制器操作,使用简便,具有很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为了取得更好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技术改进还包括,所述连接座与支撑座之间形成的空间填充有高强度缓冲层。

为了取得更好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技术改进还包括,所述连接座的上表面为倾斜面。

为了取得更好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技术改进还包括,所述控制器包括信息接收单元、控制处理单元以及驱动单元,信息接收单元与压力传感器无线连接,且与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出端与驱动单元的输入端连接,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升降器的输入端连接。

为了取得更好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技术改进还包括,所述支架主体包括平行设置的四根支柱、覆盖在四根支柱上端的支撑板以及设置在四根支柱之间的连接杆。

为了取得更好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技术改进还包括,所述四根支撑柱与连接杆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为了取得更好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技术改进还包括,所述四根支柱为圆柱体支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新型钢结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调节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发明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得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的优点。

请参阅图1,其是本发明的新型钢结构建筑高空作业平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新型钢结构装置,包括支架主体10、设置在支架主体10底部的多个调节底座20以及设置在支架主体10侧面上的控制器30;每个调节底座10均包括连接座21、支撑座22、以及设置在连接座21与支撑座22之间的升降器23,该升降器23与控制器30电连接;支撑座22的底部还设有与控制器30无线连接的压力传感器40。

具体地,所述支架主体10包括平行设置的四根支柱11、覆盖在四根支柱11上端的支撑板12以及设置在四根支柱11之间的连接杆13。其中,所述四根支撑柱11与连接杆13之间通过焊接固定。另外,作为一种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四根支柱11为圆柱体支柱。

所述连接座21与支撑座22之间形成的空间填充有高强度缓冲层。并且,所述连接座21的上表面为倾斜面。

另外,所述控制器30包括信息接收单元、控制处理单元以及驱动单元,信息接收单元与压力传感器40无线连接,且与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出端与驱动单元的输入端连接,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升降器23的输入端连接。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将支架主体10安放在需要工作的位置后,根据地面的平整度来操作控制器30,打开装置的总开关后,控制器30控制各个调节底座20自动升降,并通过压力传感器40接触到地面时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30,控制器30根据该信号控制升降器23停止运行,并使得支架主体10达到相对平稳的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新型钢结构装置,通过设置在支架主体底部的调节底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自动调节其高度,从而使得支架主体更加平稳牢固,满足了不同场所下的使用需求,而且通过控制器操作,使用简便,具有很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