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浇带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96982发布日期:2018-10-19 19:12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浇带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后浇带楼面是因框架楼板构件连续长度过长而需采取的留后浇带措施,是防止砼构件过长而引起砼收缩及开裂的设计技术措施。在工业厂房中大跨度超高混凝土结构板广泛应用,特别是非金属耐磨地坪楼面(例如金刚砂楼面)一次成型的楼面(后浇带两侧砼)与后浇带砼要求无接痕、平整度一致,这对楼面梁板后浇带部位的模板安装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后浇带两侧模板固定多采用传统的快易收口网支模技术,快易收口网为偏柔性材料、刚度底,先浇筑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时,后浇带两侧砼标高无法做到统一。待后浇带两侧砼凝固后且具备一定强度,再拆除后浇带两侧快易收口网模板,拆除后浇带两侧快易收口网模板后,后浇带两侧砼断面处的混凝土形成粗糙交接面,需于后浇带砼边弹线切割好后凿除,但是这样一来,大大加大了现场的工作量,凿除砼和清理均耗费人工、打磨交接高低缝同样耗费人工。

因此,亟需一种后浇带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浇带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后浇带两侧砼标高无法做到统一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后浇带,该后浇带包括底模板,铺设于所述底模板上方且间隔设置的两层钢筋骨架,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模;所述侧模包括:螺杆,所述螺杆分别与两层所述钢筋骨架连接,多根所述螺杆沿所述后浇带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垫块,其两端分别与所述螺杆和所述底模板抵接;快易收口网,其长度方向沿所述后浇带的长度方向,其底部与所述底模板抵接,所述快易收口网分别与两层所述钢筋骨架连接;角钢,其长度方向沿所述后浇带的长度方向,所述角钢的第一边水平设置且分别与每根所述螺杆可拆卸连接,所述角钢的第二边位于所述第一边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边垂直设置,所述角钢的高度可调节;两个所述侧模的所述角钢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螺杆分别与两层所述钢筋骨架焊接。

作为优选,所述侧模还包括螺纹连接于所述螺杆上的螺母,对应所述侧模上的每一个所述螺杆均设有两个所述螺母,所述螺杆穿设在所述第一边上的通孔中,两个所述螺母分别位于所述通孔的两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边抵紧。

作为优选,所述后浇带还包括斜向支撑,所述斜向支撑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模的所述螺杆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快易收口网通过扎丝与所述钢筋骨架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后浇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模板上的清扫孔以及与所述清扫孔一一对应的盖板,多个所述清扫孔沿所述后浇带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盖板选择性将所述清扫孔封堵。

作为优选,所述后浇带还包括与所述盖板一一对应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钢管立杆、与所述钢管立杆配合的钢管顶托以及与所述钢管顶托顶端连接的木枋,所述盖板与所述木枋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快易收口网包括本体部和折弯部,所述本体部与两层所述钢筋骨架连接,所述折弯部呈l形,所述折弯部的一边位于竖直方向且其底部和所述底模板抵接,所述折弯部的另一边位于水平方向且其一端和所述本体部连接,所述折弯部相对所述本体部远离所述螺杆。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任一方案中项所述的后浇带的施工方法,包括:

s1:支设底模板;

s2:在所述底模板上方支设两层钢筋骨架;

s3:依次支设两个侧模,支设所述侧模的步骤包括:

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拉长线,所述长线笔直设置;

沿所述长线的方向等间距的安装多根螺杆,将每根所述螺杆均分别与两层所述钢筋骨架焊接;

在每个所述螺杆的下方安装垫块;

分别将角钢与每个所述螺杆的顶部一端连接,并将所述角钢的上端面调平;

分别将快易收口网和两层所述钢筋骨架通过扎丝扎紧;

s4:将两个所述侧模的所述角钢的上端面调整至同一平面;

s5:浇筑后浇带两侧砼,使后浇带两侧砼的上端面均与两根角钢的上端面齐平;

s6:所述后浇带两侧砼凝固后,拆除两根所述角钢;

s7:清理所述底模板上的杂物;

s8:浇筑后浇带砼;

s9:用铝合金尺刮将所述后浇带砼的上端面刮至和所述后浇带两侧砼的上端面齐平。

作为优选,底模板上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设有多个清扫孔,每个清扫孔上设有盖板,步骤s7包括:将盖板取下,将底模板上的杂物从清扫孔中清理干净,然后将盖板盖回清扫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两根角钢调整至相同高度,使两者的上端面齐平,当在浇注后浇带两侧砼时,只需将后浇带两侧砼的高度和角钢的上端面齐平,就能够保证后浇带两侧砼的标高一致,通过将两根角钢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便于在后浇带两侧砼凝固后,将角钢拆除,从而可以使角钢周转使用;当将角钢拆除后,后浇带两侧砼和后浇带之间形成企口面,保证后浇带两侧砼和后浇带的接缝平直,省去凿除后浇带交接面砼、打磨交接高低缝耗费的人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后浇带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后浇带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后浇带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中:

1、底模板;11、清扫孔;

2、钢筋骨架;

3、侧模;31、螺杆;32、垫块;33、角钢;331、第一边;332、第二边;34、快易收口网;341、本体部;342、折弯部;35、螺母;

4、斜向支撑;

5、盖板;

6、支撑装置;61、钢管立杆;62、钢管顶托;63、木枋;64、钉子;

7、后浇带两侧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后浇带,该后浇带包括底模板1、钢筋骨架2以及侧模3,底模板1上方间隔设有两层钢筋骨架2,钢筋骨架2包括横向间隔设置的多根钢筋以及纵向间隔设置的多根钢筋,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的交接处通过扎丝绑紧,每层钢筋骨架2均与水平面平行,两个侧模3相对设置,其底部均与底模板1抵接。本实施例中,底模板1包括梁模板和板模板。需要注意的是,后浇带中的钢筋骨架2向外延伸并与后浇带两侧砼7中的钢筋骨架搭接。

侧模3包括螺杆31、垫块32、角钢33以及快易收口网34,多根螺杆31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本实施例中,该间距为60cm,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上述间距设置为其他数值,也可以将相邻两根螺杆31之间的间距设置为不相等。每根螺杆31的轴线均沿竖直方向,且分别与两层钢筋骨架2焊接;角钢33的长度方向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边331和第二边332,第一边331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边332位于第一边331的上方且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边331上对应每一个螺杆31均设有通孔,螺杆31从通孔中穿过,对应每一根螺杆31均通过两个螺母35将其和第一边331固定。具体的,两个螺母35均与螺杆31螺纹连接且均安装在螺杆31上,两个螺母35分别位于通孔的两侧,且均抵紧于第一边331。可以理解的是,根据需要也可以在螺母35和第一边331之间安装垫片,通过调节每一个螺杆31上两个螺母35的位置,可以使角钢33的上端面齐平,通过将两个侧模3的角钢33调整在同一高度上,在浇注后浇带两侧砼7时,只需后浇带两侧砼7浇注至均与角钢33的上端面齐平,便可以保证后浇带两侧砼7标高一致。本实施例中,两根角钢33的开口相对设置,即两个角钢33的第一边331均位于第二边332之间,从而在浇注后浇带两侧砼7后,可以便于将角钢33拆卸下来,使角钢33可以反复使用;同时,角钢33拆卸下来后,后浇带两侧砼7与后浇带的结合面处形成接缝平直的企口面,从而省却了后续凿除后浇带交接面砼的作业工序,节省了人力。

快易收口网34的长度方向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包括本体部341和折弯部342,本体部341位于折弯部342上方且与两层钢筋骨架2分别通过扎丝扎紧,折弯部342呈l形,l形的折弯部342的一边沿竖直方向且其底部和底模板1抵接,l形的另一边沿水平方向且其一端和本体部341连接,折弯部342相对本体部341远离螺杆31,在浇注后浇带两侧砼7时,通过设置折弯部342可以防止漏浆。

后浇带还包括斜向支撑4,两个侧模3上的螺杆31数量相等,并且一一对应,沿后浇带宽度方向上的两根螺杆31为一对,每对螺杆31均通过斜向支撑4连接,斜向支撑4包括两个交叉设置的钢筋,每根钢筋分别与每对螺杆31中的一根螺杆31的底端和另外一根螺杆31的顶端焊接,斜向支撑4可增强螺杆31的强度,可防止浇筑时,混凝土侧压力导致的胀模。

底模板1上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每隔相同的距离设置一个清扫孔11,该间距可以为为1m,也可以为1跨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该清扫孔11为孔径为100mm*100mm的方孔,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其设置为其他大小和形状,后浇带中的杂物可以通过清扫孔11清理出去。对应每一个清扫孔11设有一个盖板5,盖板5采用胶合板,盖板5选择性将清扫孔11封堵。当在清扫作业时,将盖板5取下,清扫完毕后,将盖板5盖回清扫孔11。对应每一个盖板5还设有支撑装置6,支撑装置6包括安装在基础楼板上的钢管立杆61,与钢管立杆61配合使用的钢管顶托62,以及与钢管顶托62顶端连接的木枋63,盖板5与木枋63通过钉子64固定连接。钢管顶托62可以相对钢管立杆61伸出或者缩回,相应的,可以将盖板5从清扫孔11处取下或者盖回,钢管顶托62和钢管立杆61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钢管立杆61的外径为φ64mm,木枋63的横截面尺寸为50mm*100mm,角钢33的尺寸为∠25mm*25mm*3mm,螺杆31的长度为13cm,外径为φ16mm,上述各个部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其他的尺寸,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还通过一种上述后浇带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支设底模板1。

分别支设板模板和梁模板,将盖板5和支撑装置6的木枋63通过钉子64钉紧,然后在板模板和/或梁模板的清扫孔11的位置支设支撑装置6,调节支撑装置6的高度,使盖板5将清扫孔11封堵。

s2:在底模板1上方支设两层钢筋骨架2。

s3:依次支设两个侧模3,支设侧模3的步骤包括:

1)、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拉长线,长线笔直设置。

2)、沿长线的方向等间距的安装多根螺杆31,将每根螺杆31均分别与两层钢筋骨架2焊接。

3)、在每个螺杆31的下方安装垫块32。

4)、将角钢33分别与每个螺杆31的顶部一端连接,并将角钢33的上端面调平。

5)、将快易收口网34分别和两层钢筋骨架2通过扎丝扎紧;并且使快易收口网34的折弯部342和底模板1抵接。

两个角钢33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

s4:将两个侧模3的角钢33的上端面调整至同一平面。

s5:浇筑后浇带两侧砼7,使后浇带两侧砼7的上端面均与两根角钢33的上端面齐平。

s6:后浇带两侧砼7凝固后,拆除两根角钢33。

s7:清理底模板1上的杂物。

通过调节支撑装置6,使钢管顶托62向钢管立杆61中缩回,将盖板5从清扫孔11中取下,将底模板1上的杂物从清扫孔11中清理干净,然后使钢管顶托62从钢管立杆61中伸出,将盖板5盖回清扫孔11中。

s8:浇筑后浇带砼。

s9:用铝合金尺刮将后浇带砼的上端面刮至和后浇带两侧砼7的上端面齐平。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