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面垂直无管道预留洞口预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42634发布日期:2018-11-14 03:26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楼面垂直无管道预留洞口预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现浇混凝土主体楼板施工过程中,一般无管道穿过的临时施工洞口(放线孔等)在施工中模具采用木方和模板拼接而成,拼接的模具表面规则形状各异,拼缝不严密,在拆除后很容易出现混凝土浇筑不密实、蜂窝等通病,影响混凝土防水性能;同时后期封堵时一般都不加钢筋采用素混凝土直接浇筑,容易发生混凝土坠落现象,影响了工程实体强度,增加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制作简单、成本费用少、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可循环使用的楼面垂直无管道预留洞口预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保证主体施工预留预埋施工质量和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加快施工速度,解决主体施工预留洞口由于周围混凝土扰动渗水问题和临时洞口不加钢筋容易发生坠落现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楼面垂直无管道预留洞口预埋装置,包括内筒、胶圈和燕尾固定杆,所述内筒包括筒身、筒底及筒盖,所述筒底、筒盖固定于所述筒身的下端和上端,所述筒底、筒盖圆心处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胶圈包括胶圈体和胶肋,所述胶圈体包裹于所述筒身外壁且形状与所述筒身外壁相配合,若干所述胶肋设于所述胶圈体外壁上,所述燕尾固定杆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胶肋数量为4个。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胶肋均匀设置于所述胶圈体外壁。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筒底、筒盖上分别设有第一加固环和第二加固环,所述第一加固环、第二加固环内孔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对应。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筒底、筒盖均为圆形,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分别设于所述筒底、筒盖的圆心处。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固环、第二加固环分别固定于所述筒底、筒盖内表面。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燕尾固定杆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燕尾螺丝头、延长杆及燕尾螺丝尾,所述燕尾螺丝头靠近所述筒盖一侧。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筒身形状为上宽下窄的锥状。

一种利用所述楼面垂直无管道预留洞口预埋装置进行施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定位轴线确定所述预埋装置的中心线,确定临时洞口的位置;

(2)将预埋装置放置于步骤(1)确定位置的胶合板上,拧紧燕尾固定杆使其钻入胶合板中,直至预埋装置稳固固定于胶合板上;

(3)对该层楼板进行混凝土浇筑;

(4)该层楼板浇筑完成混凝土终凝后,拧松燕尾固定杆使其脱离胶合板,取出内筒,再将胶圈取出。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步骤(4)后,待主体封顶后临时洞口不用时,将洞口周围吹扫干净,截取相应长度的钢筋交叉放入胶肋内,吊顶浇筑。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运用本预埋装置进行楼面垂直管道预留洞口施工,可减少人工投入,不需另行安排人员在混凝土终凝前去取下套管,同时避免了过早上人对混凝土表面观感造成破坏,施工后的洞口规则和周围混凝土密实,较常规方法能够减少对楼板和洞口周围混凝土的扰动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和不密实的情况,降低渗水的概率;

(2)在胶圈体上设置胶肋,使临时洞口四周形成凹槽,便于在主体封顶后临时洞口不用时,截取相应长度的钢筋交叉放入凹槽内,吊顶浇筑,解决主体施工预留洞口由于周围混凝土扰动渗水问题和临时洞口不加钢筋容易发生坠落现象;

(3)成本较低,易取材,加工制作简单,使用方便,资金投入少,所有预埋装置全部可重复利用,周转使用次数明显增加;

(4)形成的喇叭口型洞口易于封堵,可降低洞口渗水概率;

(5)胶圈可在终凝之后轻松取下,不需提前在外围涂抹润滑液,防止污染混凝土,降低封堵过程中渗水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内筒及胶圈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

1、筒身2、筒底3、筒盖

4、胶圈体5、胶肋6、通孔

7、通孔8、加固环9、加固环

10、燕尾螺丝头11、延长杆12、燕尾螺丝尾

13、胶合板14、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楼面垂直无管道预留洞口预埋装置,包括内筒、胶圈和燕尾固定杆,内筒包括筒身1、筒底2及筒盖3,筒底2、筒盖3固定于筒身1的下端和上端,筒身1为上宽下窄的锥状,筒底2及筒盖3均为圆形,筒底2、筒盖3圆心处分别设有通孔6和通孔7,胶圈包括胶圈体4和胶肋5,胶圈体4包裹于筒身1外壁且形状与筒身1外壁相配合,若干胶肋5设于胶圈体4外壁上,燕尾固定杆穿过通孔6、通孔7;形成的喇叭口型洞口易于封堵,可降低洞口渗水概率。

胶肋5数量为4个,均匀设置于胶圈体4外壁,在胶圈体4上设置胶肋5,使临时洞口四周形成凹槽,便于在主体封顶后临时洞口不用时,截取相应长度的钢筋交叉放入凹槽内,吊顶浇筑,解决主体施工预留洞口由于周围混凝土扰动渗水问题和临时洞口不加钢筋容易发生坠落现象。

如图2所示,筒底2、筒盖3上分别设有加固环8和加固环9,加固环8、加固环9内径分别与通孔6、通孔7内径相同,加固环8、加固环9分别固定于筒底2、筒盖3内表面,在筒底2、筒盖3上设置加固环,防止燕尾固定杆拧入胶合板13时筒底2、筒盖3产生变形。

燕尾固定杆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燕尾螺丝头10、延长杆11及燕尾螺丝尾12,燕尾螺丝头10靠近筒盖3一侧,燕尾螺丝尾12的规格为m10-m16,延长杆11直径与燕尾螺丝尾12的公称直径相同;燕尾固定杆用于将内筒及其外壁的胶圈固定于胶合板13的固定位置,安装、卸除方便。

筒身1、筒底2及筒盖3的厚度为1.5mm、2.0mm或2.5mm,选用热镀锌钢板制成。

一种利用楼面垂直无管道预留洞口预埋装置进行施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定位轴线确定预埋装置的中心线,确定临时洞口的位置;

(2)将预埋装置放置于步骤(1)确定位置的胶合板13上,使通孔6、通孔7的圆心与中心线重合;拧紧使燕尾螺丝尾12钻入胶合板13中,直至预埋装置稳固固定于胶合板13上;

(3)对该层楼板进行混凝土14浇筑;

(4)该层楼板浇筑完成混凝土14终凝后,拧松燕尾固定杆使其脱离胶合板13,取出内筒框架,再将胶圈取出。

步骤(4)后,待主体封顶后临时洞口不用时,将洞口周围吹扫干净,截取相应长度的钢筋交叉放入胶肋5内,吊顶浇筑。

运用本预埋装置进行楼面垂直管道预留洞口施工,可减少人工投入,不需另行安排人员在混凝土14终凝前去取下套管,同时避免了过早上人对混凝土14表面观感造成破坏,施工后的洞口规则和周围混凝土14密实,较常规方法能够减少对楼板和洞口周围混凝土14的扰动避免混凝土14出现裂缝和不密实的情况,降低渗水的概率;在胶圈体4上设置胶肋5,使临时洞口四周形成凹槽,便于在主体封顶后临时洞口不用时,截取相应长度的钢筋交叉放入凹槽内,吊顶浇筑,解决主体施工预留洞口由于周围混凝土扰动渗水问题和临时洞口不加钢筋容易发生坠落现象;成本较低,易取材,加工制作简单,使用方便,资金投入少,所有预埋装置全部可重复利用,周转使用次数明显增加;形成的喇叭口型洞口易于封堵,可降低洞口渗水概率;胶圈可在终凝之后轻松取下,不需提前在外围涂抹润滑液,防止污染混凝土14,降低封堵过程中渗水概率。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