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卡阻性能的防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14953发布日期:2018-12-08 08:14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防卡阻性能的防坠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用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防卡阻性能的防坠器。

背景技术

升降脚手架设备是本世纪初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脚手架,对我国施工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升降脚手架是指搭设一定高度并附着于工程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和装置,可随工程结构逐层爬升或下降,具有防倾覆、防坠落装置的外脚手架,其中,防坠落装置是升降式脚手架上的重要安全附件,其在脚手架发生非正常下落时,可对脚手架进行约束,达到避免发生事故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201020668449.2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具体的用于建筑施工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防坠落装置,其在发挥防止脚手架异常坠落的基础上,还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可靠、防坠落距离短的特点。

对现有用于脚手架防坠落的防坠器作进一步的结构优化,以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水平,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提出的对现有用于脚手架防坠落的防坠器作进一步的结构优化,以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水平,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防卡阻性能的防坠器,本防坠器结构简单,在实现防坠功能的同时,可避免防坠器锁止脚手架而造成卡阻情况。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防卡阻性能的防坠器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一种具有防卡阻性能的防坠器,包括架体及安装于架体上的防坠轮,所述防坠轮通过轮轴安装于架体上,且防坠轮可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防坠轮的外沿上还设置有多个径向支耳,还包括安装在防坠轮上或径向支耳上的第二挡块,还包括安装于架体上的第一挡块,所述架体上还固定有转轴,所述第一挡块上设置有轴孔,第一挡块与架体的连接通过转轴嵌入轴孔中实现,且所述转轴与盲孔间隙配合;

还包括安装于第一挡块与转轴之间或第二挡块与架体之间的阻尼器,在第一挡块绕转轴正向转动或反向转动过程中,所述阻尼器对第一挡块施加阻碍第一挡块转动的力;

所述第二挡块在防坠轮径向方向上的位置可调,且所述第一挡块的自由端位于第二挡块的运动轨迹内。

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201020668449.2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技术所示,升降脚手架上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上安装有多根横杆,且多根横杆沿着导轨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在升降脚手架向下释放过程中,从上至下,横杆依次与防坠轮上的径向支耳接触,横杆与径向支耳接触过程中,横杆为径向支耳施加力,以上力迫使防坠轮绕自身轴线转动,即升降脚手架下降速度越快,防坠轮转动越快,即防坠轮的转动与脚手架的运动为随动关系。

本方案中,设置在防坠轮上的第二挡块为防坠轮上用于与第一挡块直接作用的部件。具体在使用时,第一挡块绕转轴正向转动、反向转动过程中,阻尼器对第一挡块朝向一个方向转动不施加约束,阻尼器对第一挡块朝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施加约束,这样,在具体使用时,阻尼器对第一挡块朝向一个方向转动不施加约束时,此时防坠轮的转动方向为脚手架上提时防坠轮的转动方向;阻尼器对第一挡块朝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施加约束时,此时防坠轮的转动方向为脚手架下降时防坠轮的转动方向。

本方案中,对第一挡块的安装形式以及约束形式,使得在脚手架上提过程中,第一挡块不影响防坠轮的滚动,这样,可达到提高脚手架抬升效率的目的。当脚手架下降过快时,此时,可通过调整第二挡块在防坠轮径向方向上的位置,使得第一挡块落在第二挡块的运动轨迹内,此时,第二挡块运动至与第一挡块接触时,阻尼器发挥阻尼作用,阻尼器施加在第一挡块上的力传递至第二挡块上迫使防坠轮减速运动,由于防坠轮的转动通过径向支耳与脚手架下降速度随动,此时便可使得本方案实现基本的防坠落功能。

同时,阻尼器在为第一挡块施加作用力的同时,由于自身发生变形,此时,第一挡块绕转轴随着阻尼器的变形而发生转动,当第一挡块转动至与第二挡块分离时,此时第一挡块与第二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消除,此时防坠轮与脚手架回复至无第一挡块约束运动状态,实现防卡阻目的。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第一挡块与第二挡块接触依赖于第二挡块运动轨迹的改变,以上第二挡块在防坠轮径向方向上的位置改变可通过在防坠轮上安装驱动机构,如通过液压缸、螺纹杆机、直线电机等驱动,亦可利用第二挡块自身的重力、第二挡块随防坠轮转动的离心力等使得第二挡块在无其他能量输入、结构简单的情况下实现自动位置调整。自动实现位置调整的方案在下文中详细介绍。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作为一种具体的可自动实现位置调整的方案,所述防坠轮上或径向支耳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为条形槽,且滑槽的长度方向沿着防坠轮的径向方向,第二挡块均通过滑槽安装于防坠轮上或径向支耳上,且防坠轮在转动过程中,第二挡块可沿着滑槽的长度方向滑动;

在第二挡块随防坠轮转动过程中,当防坠轮的转速超过设定阈值时,第一挡块局部落在第二挡块的运功轨迹内。本方案中,设置的滑槽为防坠轮上或径向支耳上第二挡块的安装工位,在防坠轮的转动过程中,由于第二挡块可沿着滑槽的长度方向滑动,在第二挡块受滑槽壁面的约束转动至防坠轮周向方向上不同位置时,根据防坠轮的转速不同,第二挡块在滑槽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以上第二挡块在滑槽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决定第二挡块与防坠轮轴线的距离,即防坠轮的转速影响第二挡块的运动轨迹,即具体运动轨迹与具体转速是对应的。

这样,当防坠轮的转速超过设定阈值时,即脚手架的下降速度超过与所述设定阈值对应的值时,第一挡块局部落在第二挡块的运功轨迹内,这样,第二挡块转动至第一挡块所在位置时,可通过第一挡块为第二挡块施加进一步转动的阻力,这样,径向支耳的转动角度变慢,在脚手架上的横杆与径向支耳接触时,通过径向支耳为脚手架进一步下落施加阻力,达到避免脚手架过快下落的目的,即起到阻尼防坠作用。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设定阈值可根据工程实际,结合本防坠器的尺寸设计设定为具体值。如设置为轨道的下降速度为1m/s时,防坠轮的具体转速值为阈值。这样,可实现:所对应的在防坠轮的转速超过所述设定阈值时,达到使得第一挡块可与第二挡块接触的目的;在防坠轮的转速小于或等于所述设定阈值时,使得第一挡块不与第二挡块接触,即此时本防坠器不阻碍脚手架向下释放。

本方案中,通过防坠轮转速影响第二挡块的运动轨迹、第一挡块与第二挡块相互作用实现防坠轮转动约束,本方案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造和维护;同时本方案在工作过程中,相较于采用现有技术中利用防坠落摆针与防坠落卡轮相互作用的防坠约束方案,在脚手架正常下坠过程中由于第一挡块与第二挡块之间无相互作用,同时仅在防坠轮的转速超过一定值时第一挡块才与第二挡块相互作用,故本防坠器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第二挡块与第一挡块之间的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少,这样,可有效避免本方案中零部件因为疲劳造成使用寿命短或可靠性低的问题;同时,虽然第二挡块在防坠轮转动过程中会沿着滑槽滑动,但在第一挡块与第二挡块未接触时,轨道的下降不影响第二挡块与滑槽之间的作用力,故第二挡块与滑槽之间不存在剧烈摩擦的情况;相较于现有防坠器中防坠落摆针与防坠落卡轮之间的作用力,由于本方案中零部件上不存在剧烈摩擦,故本方案从磨损上讲,还具有可长期保持尺寸和装配关系的完好性,利于本防坠器长期发挥可靠防坠性能的特点。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由于本方案在发挥其功能过程中,需要径向支耳与导轨上的横杆相作用实现防坠轮与轨道之间的随动,这样,为避免第一挡块与径向支耳相作用影响防坠轮的转动,须设置为第一挡块与径向支耳的运动轨迹相互错开。同时,在防坠轮的转速低于预设阈值时挡块不影响防坠轮的转动,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由于现有技术中升降式脚手架上横杆一般水平设置,故防坠轮的轮轴在使用状态下优选安装为轴线位于水平方向上,这样,以上滑槽由于沿着防坠轮的径向方向延伸,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限定为:在第二挡块随防坠轮转动过程中,当防坠轮的转速超过设定阈值时,第一挡块局部落在第二挡块的运功轨迹内,实际上是要依赖于第一挡块的具体位置实现:在防坠轮的轴线位于水平方向时,第一挡块优选设置为自由端朝向防坠轮,且第一挡块位于防坠轮轴线的上方,以上上方包括正上方和侧上方,但考虑到防坠轮转速降低后第二挡块回落,使得脚手架能够更顺利的被进一步释放,可设置为位于正上方。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由于径向支耳相对之间的位置需要与具体的脚手架上横杆相对位置匹配,而任意径向支耳都可约束脚手架进一步快速下落,为使得在防坠轮转速升高时,第二挡块能够及时为防坠轮施加转动约束,设置为:所述第二挡块为多个,且多个第二挡块沿着防坠轮的周向方向间隔排布。采用本方案,旨在实现防坠落距离短的目的。

为适应现有技术中轨道上均匀设置的横杆,设置为:多个径向支耳相互之间相对于防坠轮的轴线环形均布。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所述防坠轮的轴线方向位于水平方向,各径向支耳均呈条状,且各径向支耳的长度方向均位于防坠轮的径向方向;

各径向支耳上均设置有滑槽;

各径向支耳上均通过其上的滑槽装配有一第二挡块;

所述第一挡块位于防坠轮的正上方,且第一挡块的上端与转轴相连,在第一挡块与阻尼器之间无相互作用力时,第一挡块的下端朝向防坠轮。采用本方案,当防坠轮转速提高时,对应运动至防坠轮顶部的第二挡块与第一挡块接触,而后第二挡块的重力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使得第二挡块下落、配合第一挡块自由端在空间中的位置改变,使得第二挡块脱离与第一挡块的作用关系,使得脚手架能够被进一步释放。

所述防坠轮的两端均设置有n个径向支耳;

所述n大于或等于2,所有径向支耳组成n个用于安装第二挡块的安装工位;

各安装工位均包括两个径向支耳,各安装工位上,其中一个径向支耳位于防坠轮的一端,另一个径向支耳位于防坠轮的另一端,且沿着防坠轮的轴线方向,两径向支耳呈正对关系;

各安装工位上均安装有一第二挡块,且第二挡块的两端均嵌入对应端径向支耳的滑槽中。采用本方案,相当于包括n个第二挡块,每个安装工位上均安装有一第二挡块,本方案中,针对各个第二挡块,第二挡块的两端均受到对应径向支耳上滑槽槽壁的约束,这样,在第二挡块与第一挡块相作用时,可使得第二挡块具有更好的形状稳定性,同时相对于第二挡块单侧被滑槽约束,第二挡块端部受力情况得到优化,这样可保证本防坠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为获得理想的防坠落距离,所述n大于或等于5。

作为阻尼器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述阻尼器为一端与架体固定连接,另一端朝向第二挡块侧面的弹簧式阻尼器。

作为阻尼器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述阻尼器为一端固定于转轴上且与转轴同轴的涡卷弹簧,第一挡块的端面上还设置有突出部,在第一挡块朝某一侧转动时,突出部与涡卷弹簧的另一端接触。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中,对第一挡块的安装形式以及约束形式,使得在脚手架上提过程中,第一挡块不影响防坠轮的滚动,这样,可达到提高脚手架抬升效率的目的。当脚手架下降过快时,此时,可通过调整第二挡块在防坠轮径向方向上的位置,使得第一挡块落在第二挡块的运动轨迹内,此时,第二挡块运动至与第一挡块接触时,阻尼器发挥阻尼作用,阻尼器施加在第一挡块上的力传递至第二挡块上迫使防坠轮减速运动,由于防坠轮的转动通过径向支耳与脚手架下降速度随动,此时便可使得本方案实现基本的防坠落功能。

同时,阻尼器在为第一挡块施加作用力的同时,由于自身发生变形,此时,第一挡块绕转轴随着阻尼器的变形而发生转动,当第一挡块转动至与第二挡块分离时,此时第一挡块与第二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消除,此时防坠轮与脚手架回复至无第一挡块约束运动状态,实现防卡阻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具有防卡阻性能的防坠器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具有防卡阻性能的防坠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反映防坠轮、径向支耳、滑槽、第二挡块、第一挡块、架体、阻尼器在使用时相互之间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编号依次为:1、架体,2、防坠轮,3、径向支耳,4、第二挡块,5、滑槽,6、第一挡块,7、阻尼器,8、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结构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具有防卡阻性能的防坠器,包括架体1及安装于架体1上的防坠轮2,所述防坠轮2通过轮轴安装于架体1上,且防坠轮2可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防坠轮2的外沿上还设置有多个径向支耳3,还包括安装在防坠轮2上或径向支耳3上的第二挡块4,还包括安装于架体1上的第一挡块6,所述架体1上还固定有转轴8,所述第一挡块6上设置有轴孔,第一挡块6与架体1的连接通过转轴8嵌入轴孔中实现,且所述转轴8与盲孔间隙配合;

还包括安装于第一挡块6与转轴8之间或第二挡块4与架体1之间的阻尼器7,在第一挡块6绕转轴8正向转动或反向转动过程中,所述阻尼器7对第一挡块6施加阻碍第一挡块6转动的力;

所述第二挡块4在防坠轮2径向方向上的位置可调,且所述第一挡块6的自由端位于第二挡块4的运动轨迹内。

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201020668449.2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技术所示,升降脚手架上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上安装有多根横杆,且多根横杆沿着导轨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在升降脚手架向下释放过程中,从上至下,横杆依次与防坠轮2上的径向支耳3接触,横杆与径向支耳3接触过程中,横杆为径向支耳3施加力,以上力迫使防坠轮2绕自身轴线转动,即升降脚手架下降速度越快,防坠轮2转动越快,即防坠轮2的转动与脚手架的运动为随动关系。

本方案中,设置在防坠轮2上的第二挡块4为防坠轮2上用于与第一挡块6直接作用的部件。具体在使用时,第一挡块6绕转轴8正向转动、反向转动过程中,阻尼器7对第一挡块6朝向一个方向转动不施加约束,阻尼器7对第一挡块6朝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施加约束,这样,在具体使用时,阻尼器7对第一挡块6朝向一个方向转动不施加约束时,此时防坠轮2的转动方向为脚手架上提时防坠轮2的转动方向;阻尼器7对第一挡块6朝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施加约束时,此时防坠轮2的转动方向为脚手架下降时防坠轮2的转动方向。

本方案中,对第一挡块6的安装形式以及约束形式,使得在脚手架上提过程中,第一挡块6不影响防坠轮2的滚动,这样,可达到提高脚手架抬升效率的目的。当脚手架下降过快时,此时,可通过调整第二挡块4在防坠轮2径向方向上的位置,使得第一挡块6落在第二挡块4的运动轨迹内,此时,第二挡块4运动至与第一挡块6接触时,阻尼器7发挥阻尼作用,阻尼器7施加在第一挡块6上的力传递至第二挡块4上迫使防坠轮2减速运动,由于防坠轮2的转动通过径向支耳3与脚手架下降速度随动,此时便可使得本方案实现基本的防坠落功能。

同时,阻尼器7在为第一挡块6施加作用力的同时,由于自身发生变形,此时,第一挡块6绕转轴8随着阻尼器7的变形而发生转动,当第一挡块6转动至与第二挡块4分离时,此时第一挡块6与第二挡块4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消除,此时防坠轮2与脚手架回复至无第一挡块6约束运动状态,实现防卡阻目的。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第一挡块6与第二挡块4接触依赖于第二挡块4运动轨迹的改变,以上第二挡块4在防坠轮2径向方向上的位置改变可通过在防坠轮2上安装驱动机构,如通过液压缸、螺纹杆机、直线电机等驱动,亦可利用第二挡块4自身的重力、第二挡块4随防坠轮2转动的离心力等使得第二挡块4在无其他能量输入、结构简单的情况下实现自动位置调整。自动实现位置调整的方案在下文中详细介绍。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作为一种具体的可自动实现位置调整的方案,所述防坠轮2上或径向支耳3上设置有滑槽5,所述滑槽5为条形槽,且滑槽5的长度方向沿着防坠轮2的径向方向,第二挡块4均通过滑槽5安装于防坠轮2上或径向支耳3上,且防坠轮2在转动过程中,第二挡块4可沿着滑槽5的长度方向滑动;

在第二挡块4随防坠轮2转动过程中,当防坠轮2的转速超过设定阈值时,第一挡块6局部落在第二挡块4的运功轨迹内。本方案中,设置的滑槽5为防坠轮2上或径向支耳3上第二挡块4的安装工位,在防坠轮2的转动过程中,由于第二挡块4可沿着滑槽5的长度方向滑动,在第二挡块4受滑槽5壁面的约束转动至防坠轮2周向方向上不同位置时,根据防坠轮2的转速不同,第二挡块4在滑槽5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以上第二挡块4在滑槽5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决定第二挡块4与防坠轮2轴线的距离,即防坠轮2的转速影响第二挡块4的运动轨迹,即具体运动轨迹与具体转速是对应的。

这样,当防坠轮2的转速超过设定阈值时,即脚手架的下降速度超过与所述设定阈值对应的值时,第一挡块6局部落在第二挡块4的运功轨迹内,这样,第二挡块4转动至第一挡块6所在位置时,可通过第一挡块6为第二挡块4施加进一步转动的阻力,这样,径向支耳3的转动角度变慢,在脚手架上的横杆与径向支耳3接触时,通过径向支耳3为脚手架进一步下落施加阻力,达到避免脚手架过快下落的目的,即起到阻尼防坠作用。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设定阈值可根据工程实际,结合本防坠器的尺寸设计设定为具体值。如设置为轨道的下降速度为1m/s时,防坠轮2的具体转速值为阈值。这样,可实现:所对应的在防坠轮2的转速超过所述设定阈值时,达到使得第一挡块6可与第二挡块4接触的目的;在防坠轮2的转速小于或等于所述设定阈值时,使得第一挡块6不与第二挡块4接触,即此时本防坠器不阻碍脚手架向下释放。

本方案中,通过防坠轮2转速影响第二挡块4的运动轨迹、第一挡块6与第二挡块4相互作用实现防坠轮2转动约束,本方案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造和维护;同时本方案在工作过程中,相较于采用现有技术中利用防坠落摆针与防坠落卡轮相互作用的防坠约束方案,在脚手架正常下坠过程中由于第一挡块6与第二挡块4之间无相互作用,同时仅在防坠轮2的转速超过一定值时第一挡块6才与第二挡块4相互作用,故本防坠器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第二挡块4与第一挡块6之间的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少,这样,可有效避免本方案中零部件因为疲劳造成使用寿命短或可靠性低的问题;同时,虽然第二挡块4在防坠轮2转动过程中会沿着滑槽5滑动,但在第一挡块6与第二挡块4未接触时,轨道的下降不影响第二挡块4与滑槽5之间的作用力,故第二挡块4与滑槽5之间不存在剧烈摩擦的情况;相较于现有防坠器中防坠落摆针与防坠落卡轮之间的作用力,由于本方案中零部件上不存在剧烈摩擦,故本方案从磨损上讲,还具有可长期保持尺寸和装配关系的完好性,利于本防坠器长期发挥可靠防坠性能的特点。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由于本方案在发挥其功能过程中,需要径向支耳3与导轨上的横杆相作用实现防坠轮2与轨道之间的随动,这样,为避免第一挡块6与径向支耳3相作用影响防坠轮2的转动,须设置为第一挡块6与径向支耳3的运动轨迹相互错开。同时,在防坠轮2的转速低于预设阈值时挡块不影响防坠轮2的转动,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由于现有技术中升降式脚手架上横杆一般水平设置,故防坠轮2的轮轴在使用状态下优选安装为轴线位于水平方向上,这样,以上滑槽5由于沿着防坠轮2的径向方向延伸,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限定为:在第二挡块4随防坠轮2转动过程中,当防坠轮2的转速超过设定阈值时,第一挡块6局部落在第二挡块4的运功轨迹内,实际上是要依赖于第一挡块6的具体位置实现:在防坠轮2的轴线位于水平方向时,第一挡块6优选设置为自由端朝向防坠轮2,且第一挡块6位于防坠轮2轴线的上方,以上上方包括正上方和侧上方,但考虑到防坠轮2转速降低后第二挡块4回落,使得脚手架能够更顺利的被进一步释放,可设置为位于正上方。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由于径向支耳3相对之间的位置需要与具体的脚手架上横杆相对位置匹配,而任意径向支耳3都可约束脚手架进一步快速下落,为使得在防坠轮2转速升高时,第二挡块4能够及时为防坠轮2施加转动约束,设置为:所述第二挡块4为多个,且多个第二挡块4沿着防坠轮2的周向方向间隔排布。采用本方案,旨在实现防坠落距离短的目的。

为适应现有技术中轨道上均匀设置的横杆,设置为:多个径向支耳3相互之间相对于防坠轮2的轴线环形均布。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所述防坠轮2的轴线方向位于水平方向,各径向支耳3均呈条状,且各径向支耳3的长度方向均位于防坠轮2的径向方向;

各径向支耳3上均设置有滑槽5;

各径向支耳3上均通过其上的滑槽5装配有一第二挡块4;

所述第一挡块6位于防坠轮2的正上方,且第一挡块6的上端与转轴8相连,在第一挡块6与阻尼器7之间无相互作用力时,第一挡块6的下端朝向防坠轮2。采用本方案,当防坠轮2转速提高时,对应运动至防坠轮2顶部的第二挡块4与第一挡块6接触,而后第二挡块4的重力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使得第二挡块4下落、配合第一挡块6自由端在空间中的位置改变,使得第二挡块4脱离与第一挡块6的作用关系,使得脚手架能够被进一步释放。

所述防坠轮2的两端均设置有n个径向支耳3;

所述n大于或等于2,所有径向支耳3组成n个用于安装第二挡块4的安装工位;

各安装工位均包括两个径向支耳3,各安装工位上,其中一个径向支耳3位于防坠轮2的一端,另一个径向支耳3位于防坠轮2的另一端,且沿着防坠轮2的轴线方向,两径向支耳3呈正对关系;

各安装工位上均安装有一第二挡块4,且第二挡块4的两端均嵌入对应端径向支耳3的滑槽5中。采用本方案,相当于包括n个第二挡块4,每个安装工位上均安装有一第二挡块4,本方案中,针对各个第二挡块4,第二挡块4的两端均受到对应径向支耳3上滑槽5槽壁的约束,这样,在第二挡块4与第一挡块6相作用时,可使得第二挡块4具有更好的形状稳定性,同时相对于第二挡块4单侧被滑槽5约束,第二挡块4端部受力情况得到优化,这样可保证本防坠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为获得理想的防坠落距离,所述n大于或等于5。

作为阻尼器7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述阻尼器7为一端与架体1固定连接,另一端朝向第二挡块4侧面的弹簧式阻尼器7。

作为阻尼器7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述阻尼器7为一端固定于转轴8上且与转轴8同轴的涡卷弹簧,第一挡块6的端面上还设置有突出部,在第一挡块6朝某一侧转动时,突出部与涡卷弹簧的另一端接触。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