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木结构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39759发布日期:2018-12-01 01:39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木结构体系,尤其涉及一种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木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木结构是大量既有历史文物建筑和新建建筑所采用的结构形式。然而,震害记录表明,一些既有木结构建筑遗产的抗震性能较差,在地震中会产生较大的损伤甚至发生倒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无法估量的文化损失。与此同时,新建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的改善和提升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对于既有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加固,多采用基于构件层次的加固方法,主要包括:嵌补加固(多采用新制的硬木榫头嵌入卯口内,使用与原构件用耐水性胶粘剂粘牢并用木制连接件固紧)、化学加固(通过化学药剂的处理,修补裂缝维持木构件稳定)、铁件加固(用扁铁将梁、柱构件箍牢或者用扁铁将梁、柱节点进行连接)和frp加固(将frp材料粘贴在木梁受拉区、剪跨区提高构件承受弯剪的能力)。

以上加固方法难以充分满足木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基本原则,包括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最小干扰性和可识别等关键原则。具体而言,对原有建筑扰动程度较大,严重影响建筑遗产历史价值和信息的留存,较难预测修缮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修缮效果,从而难以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最小干扰性的原则。同时,在材料构件替换或加固补强时,未充分考虑技术措施的可逆性和可识别性,不易对加固部位进行检修和更换,难以满足可逆性和可识别原则。

消能减震技术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建筑新建与抗震加固的一种技术手段。作为基于结构层次的加固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消能减震装置,在地震作用下,消能减震装置耗散大量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其它部位的损伤,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其核心在于消能减震装置的构造及具有其的结构体系。然而,满足上述木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原则,适用于木结构建筑的消能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结构体系的相关技术罕见公开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木结构体系。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包括下侧木板墙和上侧木板墙,所述下侧木板墙与上侧木板墙之间通过木连接件连接,所述下侧木板墙和上侧木板墙分别设有燕尾状的凹槽,所述木连接件设有两个燕尾状的榫,两个榫分别插入到所述下侧木板墙和上侧木板墙的凹槽中。所述凹槽的底面与所述榫的顶面之间设有摩擦板,所述摩擦板通过化学粘胶或木制连接件与所述榫的顶面连接。

本发明的具有上述的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的木结构体系,所述木结构体系的主体结构之间连接有所述木制消能减震装置。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木结构体系,对原有建筑扰动程度较小,可以更好地满足木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原则,包括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最小干扰性和可识别等关键原则,可用于既有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的提升,也可用于新建木结构建筑。该消能减震装置可以耗散地震能量,减少木结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震后可以方便更换耗能构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的下侧木板墙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的上侧木板墙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的耗能段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的水平位移-荷载理论曲线。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木结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木制消能减震装置,11-下侧木板墙,111-凹槽,12-上侧木板墙,112-凹槽,13-耗能段,131-摩擦板(非石棉有机物nao或黄铜),132-木连接件,20-主体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本发明的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木结构体系,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包括下侧木板墙和上侧木板墙,所述下侧木板墙与上侧木板墙之间通过木连接件连接,所述下侧木板墙和上侧木板墙分别设有燕尾状的凹槽,所述木连接件设有两个燕尾状的榫,两个榫分别插入到所述下侧木板墙和上侧木板墙的凹槽中。

所述凹槽的底面与所述榫的顶面之间设有摩擦板,所述摩擦板通过化学粘胶与所述榫的顶面连接。

所述摩擦板的材料为非石棉有机物或黄铜。

木结构体系的主体结构之间连接有所述木制消能减震装置。

所述主体结构与木制消能减震装置间为刚性连接。

本发明的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木结构体系,可用于既有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的提升,也可用于新建木结构建筑。该消能减震装置可以耗散地震能量,减少木结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震后可以方便更换耗能构件。

具体实施例:

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如图1~图6所示,具有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的木结构体系如图7所示:

摩擦板(非石棉有机物nao或黄铜)131通过化学粘胶与木连接件132连接。

主体结构20与木制消能减震装置10间为刚性连接。

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的水平位移-荷载理论曲线如图6所示,可见,在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曲线饱满,说明该装置具有较强的耗能性能。

在地震作用下,主体结构20中出现层间相对位移,设置在楼层中的木制消能减震装置10的下侧木板墙11和上侧木板墙12之间发生水平相对位移(如图1中箭头所示)并通过摩擦材料的摩擦耗散地震能量,减少主体结构20的损伤,减小主体结构20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在震后,维修人员可以较为方便地更换耗能装置中的耗能段13。

本发明采用了类似与古建筑中榫卯的连接方式,施工便捷。同时,用于既有历史建筑加固时,可有效保持建筑形制、设计和风格的完整性,符合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可对连接处表面重新油饰彩画,符合修旧如旧的原则;构件对于原结构扰动程度小,且均可拆卸更换,方便识别维修,也保证了建筑整体和谐统一,符合木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可识别性、最小干扰性、可逆性原则。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木结构体系,摩擦型木制消能减震装置包括下侧木板墙和上侧木板墙,下侧木板墙与上侧木板墙之间通过木连接件连接,下侧木板墙和上侧木板墙分别设有燕尾状的凹槽,木连接件设有两个燕尾状的榫,两个榫分别插入到下侧木板墙和上侧木板墙的凹槽中。凹槽的底面与榫的顶面之间设有摩擦板,摩擦板通过化学粘胶或木制连接件与榫的顶面连接。木结构体系的主体结构之间连接有所述木制消能减震装置。主体结构与木制消能减震装置间为刚性连接。可满足木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原则,包括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最小干扰性和可识别等关键原则,可用于既有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的提升,也可用于新建木结构建筑。该消能减震装置可以耗散地震能量,减少木结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震后可以方便更换耗能构件。

技术研发人员:解琳琳;李爱群;侯妙乐;杨参天;陈越;朱晓瞳;刘谦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建筑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08.10
技术公布日:2018.11.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